張寬地,王光謙,呂宏興,王占禮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2.清華大學水利系,北京 100084;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 楊凌 712100)
坡面淺層明流流態界定方法之商榷
張寬地1,3,王光謙2,呂宏興1,王占禮3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2.清華大學水利系,北京 100084;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 楊凌 712100)
為了探求坡面薄層水流流態界定方法,從流體力學與泥沙運動學觀點出發,對4種不同粗糙尺度床面(光滑玻璃、人工加糙粒徑分別為0.075、0.245和0.380mm)、5種不同坡度下坡面薄層水流放水進行試驗研究,并對薄層水流阻力規律與明渠水流阻力規律進行了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粘性底層厚度與水深之比作為新的無量綱臨界判數,結果表明該判數能更好地反映坡面薄層水流流動型態。
坡面淺層明流;流態;雷諾數;粘性底層厚度
坡面流(Overland flow)系指降雨或融雪在扣除地面截留、填洼與下滲等損失后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表層流動的一種特殊水流,是坡面徑流的起始階段,有時也包括雨水在坡面上游下滲后,經過表層土壤,以壤中流(Interflow)的形式在坡面下游復而流出地面,再度形成的一種片狀水流。坡面流不同于一般的明渠水流,從水力學看,它是一種流向不穩定的薄層水流,其水深一般只有幾毫米甚至為零點幾毫米的淺水明流,沿程不斷有質量源和動量源匯入,使其隨時間和空間有較大的變化,且受坡度、雨強、地表狀況多因素的影響,這些特點都造成了坡面流的研究工作難度較大[1-2]。坡面薄層水流是土壤水蝕過程的主要動力,搞清坡面薄層水流的水動力學特性是進一步研究侵蝕過程規律的基礎。
水流的流態作為坡面薄層水流基本的水動力學特性,一直被視為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之一,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坡面薄層水流的流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代表性的觀點有:Horton[3]認為坡面流處于一種混和狀態,即完全湍流區中點綴著層流區;Woolhiser[4]等對牧場小流域的暴雨資料分析表明,坡面流流態可能是層流;Emmett[5]通過試驗觀察發現坡面流雖具有湍流特征,但仍展現出較多層流性質,故稱其為“擾動流”(disturbedflow);Selby[6]認為坡面流是層流與湍流的混合流態;吳長文[7]等通過野外試驗分析后認為,天然坡面薄層水流既不是層流,亦不是充分發展的湍流,而是一種介于它們之間的特殊水流型態;姚文藝[8]認為坡面流流態為“偽層流”;吳普特[9]認為坡面流是一種特殊復雜的層流,稱為“攪動層流”;張光輝[10]認為坡面薄層水流多呈現以過渡流為主,湍流為輔的交替狀態。沙際德[2]等認為雨水沿坡面的流動是介于層流區與湍流區的過渡流區;潘成忠[11]通過上方來水加降雨試驗,得到坡面水流多呈層流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多從傳統水力學觀點出發,應用水力學中二元流雷諾數判斷坡面薄層水流流態,但當雷諾數在層流區時,阻力系數與雷諾數的關系并非如尼庫拉茲和蔡克士達所做實驗那樣表現出層流的特性(即在進入層流區后阻力系數僅與雷諾數相關),故對于坡面水流流態判別雖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存疑頗多。
通過人工加糙床面薄層水流放水試驗,試圖探索判斷和反映坡面薄層水流流態界定的新方法,以揭示坡面薄層水流阻力的內在規律性,為坡面土壤侵蝕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為了便于量測和控制淺層水流的邊界條件,專門設計了定床阻力試驗。其“定床”是指水流通過床面時,床面形態不發生改變,只是淺層明流繞過床面時發生水流流態的轉捩[12-13],故定床阻力試驗可以更加準確地觀測水流流態轉換的臨界條件。采用變坡式試驗水槽,為實現不同床面粗糙尺度,槽底鋪設不同型號(200目、40目、60目)水砂布,即床面粗糙尺度分別為0.075、0.245、0.380mm。水槽斷面尺寸為6.5m×0.6m×0.2m,有效試驗長度L=6.0m,坡度可調范圍為0°~20°。水槽結構見圖1。
根據文獻[14]可知,片蝕及細溝侵蝕主要發生在5°~35°的坡面上,細溝侵蝕更多的是發生在10°~35°的坡面上,而在15°~35°,細溝易過渡到淺溝侵蝕。因此,試驗分別選取底坡θ=3°、6°、9°、12°、15°,即i=0.0524、0.1051、0.1584、0.2126、0.2679五種坡度。
考慮到黃土高原臨界侵蝕雨強為0.5~0.6mm/min,而最大峰值雨強可達2.4mm/min,并結合試驗目的,最終設計放水流量分別為2.50(相當于雨強為0.7mm/min)、3.65、5.0、6.25、7.50、8.75、10.00、12.50、15.00、17.50、20.00、25.00、30.00、35.00、40.00、60.00和90.00L/min,即單寬流量0.0694、0.1042、0.1389、0.1736、0.2083、0.2431、0.2778、0.3472、0.4167、0.4861、0.5556、0.6944、0.8333、0.9722、1.1111、1.6667、2.5L/(s·m)共17個水平處理。
將試驗水槽沿長度方向進行6等分,自坡頂自上而下設4個觀測斷面,分別為2~3.0m、3.0~4.0m、4.0~5.0m、5.0~6.0m。每個觀測斷面橫向設5個觀測點,分別測量水深和表面流速。表面流速采用顏料示蹤法(KMnO4)和浮標法兩種方法觀測。水深和波高的測定均采用重慶水文儀器廠生產的SX402數顯測針儀,精度為0.01mm;流量測定采用體積法和三角堰法。試驗過程中記錄試驗水流溫度,以計算水流的運動黏性系數,共進行了4×5×17=340組試驗。
示蹤法測定的流速為坡面薄層水流的優勢流速,根據水流連續性方程,坡面淺層水流斷面平均流速可采用下式計算:

us為薄層水流優勢流速,m/s;α為斷面流速修正系數;u為斷面平均流速,m/s;q為單寬流量,m3/(s·m);h為斷面實測水深,m。
水力學二元流雷諾數表示為:

式中:u為水流平均流速,m/s;ν為運動粘性系數,m2/s;R為水力半徑,m;薄層水流可視為二元流,水力半徑近似等于水深h。
對于坡面薄層水流,水流阻力主要表現為顆粒阻力λg、形態阻力λf、波阻力λw和降雨阻力λr。而顆粒阻力λg主要指由高度小于10倍水流粘性底層厚度的土壤顆粒和微團聚體引起的阻力。試驗設計采用的是放水沖刷試驗,無雨滴擊濺,故降雨阻力可視為零。因此,水流阻力主要指水流的沙粒阻力和形態阻力的綜合體現。
水流阻力常常通過周界的阻力系數 (包括Chezy系數C、Manning系數n及Darcy weisbach阻力系數λ)來反映,因Darcy Weisbach阻力系數公式表達具有良好物理意義,在量綱上比Chezy系數和Manning糙率系數更為嚴謹,所以本研究采用式(3)Darcy Weisbach阻力系數公式計算阻力。

式中:λ為Darcy Weisbach阻力系數;J為水力坡度,對于均勻流,J=i=sinθ,θ為水槽坡度。此公式既適用于層流也適用于湍流。
對于粘性流體的運動,雷諾[15]于1883年通過圓管染色液體流動對水流流動型態進行了大量試驗,發現液體由一種流態轉捩為另一種流態時,存在上下臨界流速uk′和uk″,因上臨界流速受試驗環境的外界干擾影響較大,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數值,故上界臨界流速對水流流動型態的判別沒有實際意義。但下臨界流速相對比較穩定,根據試驗可以得出,臨界流速與液流的物理性質以及液流的邊界情況有關。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寫成指數的形式,即:uk=kRaνb,式中:k為無因次的數;R為水力半徑;ν為運動粘性系數;a,b為待定指數。
根據因次分析法得:

式中,比例常數k是用臨界流速表示的雷諾數,稱為臨界雷諾數,用Rek來表示,故(4)式可以寫成:

進一步試驗表明,不管水力半徑R、或液流的運動粘性系數ν怎樣變化,量綱為1的臨界雷諾數Rek是比較穩定的,因此,當液流流速為u時,液流雷諾數可以表示為Re=uR/ν。根據水流雷諾數與臨界雷諾數的大小關系可判別水流所處的流區。
關于上臨界雷諾數,雷諾通過大量的試驗測定得到Rek'=2320,對于明渠水流上界臨界雷諾數取580(相當與管流上臨界雷諾數2320的1/4)。由文獻[16]可知,對于管流下臨界雷諾數一般取Rek″=26000,故本試驗取6500(相當于管流下界雷諾數26000的1/4)。根據尼古拉茲人工貼沙管道阻力試驗和蔡克士達矩形水槽均勻糙度阻力試驗可知,雷諾試驗結論可定性地判別河渠水流的流態,如將水槽試驗點繪制在雙對數坐標上,發現明渠水流可分為3個區域,當Re<Rek'=580,液流屬于層流區,在該區域內,不同相對光滑度的試驗點都落在同一直線上,該直線的斜率為-1,故層流區阻力系數與相對光滑度無關,只與Re成反比關系。這說明水頭損失與水流平均流速的關系為正比關系。當Re=580~6500,水流流態為過渡流,當Re>Rek″=6500,水流流態為湍流。如對湍流流態進一步細分可分為光滑湍流區、過渡湍流區、粗糙湍流區(阻力平方區)。本文擬采用明渠水流流態經典判別理論,分析對薄層水流流態判別的適用性,并在此基礎上探求新的判別方法,以期為坡面水流流態判別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水流的流態決定于水流內部的結構,主要是湍動強度。湍動強度除了由雷諾數Re來作為判據外,還跟床面相對糙度有關。當兩種水流的雷諾數相同的狀況下,若相對糙度不同,其湍動強度也不同,床面相對糙度大的,湍動程度強一些,當然阻力系數就大一些。因此不難想象,如果將雷諾數與阻力系數結合在一起做為流態相似的判數是比較合理的。該方法早在1933年已經被尼古拉茲用在表征人工均勻糙度管流阻力規律中,隨后1938年,蔡克士達用矩形均勻糙度明渠做了同樣的試驗,得到了與尼古拉茲一致的試驗結果[17]。本文仍采用該研究方法,對340組試驗數據進行了分析,并將阻力系數和雷諾數點繪在雙對數坐標上,見圖2。
由圖2可以看出,薄層水流阻力系數較之傳統水力學中的阻力系數要大。在泥沙運動力學中[15]床面粗糙程度采用床面凸起高度ks與近壁層流層厚度δ的比值來判斷。一般來說,當ks/δ<0.25時,床面光滑;當ks/δ>6時,床面粗糙;當0.25>ks/δ>6時,床面處于過渡區。以明渠水流判別準則為例,不管是水流處于層流區還是光滑區中,相同水流湍動強度(即Re相同)情況下,試驗點均落在層流線與光滑過渡線以上,而且隨著床面凸起高度ks越大,阻力系數λ越大。從本試驗結果來看,不管是層流區還是光滑區,阻力規律并非如尼古拉茲和蔡克士達總結的水流區,阻力規律并非如尼古拉茲和蔡克士達總結的水流阻力規律那樣,即在“層流區”,阻力系數λ與床面粗糙程度ks無關,僅與雷諾數相關,在雙對數坐標上斜率為-1的直線。而是還與床面糙度ks有關的一簇平行線,且隨著床面糙度ks增大,阻力系數λ也在增大。這就是薄層水流“光滑壁面并不光滑”所謂的“增阻”現象。


圖2 雷諾數與阻力系數關系曲線Fig.2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nary fluid Reynolds number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從圖2還可看出,當坡降越大,床面糙度越大時,水流阻力系數λ較層流線24/Re距離越遠,即"增阻"現象越明顯。比如,床面糙度ks為0.075,單寬流量2.5L/(s·m),坡度為15°時,坡面水流阻力系數為0.056,按明渠水流層流阻力系數公式24/Re計算為0.017,阻力系數增大3.4倍。當床面糙度ks為0.245mm,單寬流量為2.5L/(s·m),坡度為15°時,坡面水流阻力系數為0.109,按明渠層流阻力系數為0.010,阻力系數增大5.6倍;當床面糙度ks為0.380 mm,流量為2.5L/(s·m),坡度為15°時,坡面水流阻力系數為0.181,明渠水流層流阻力系數為0.0127,阻力系數增大14倍。
按經典明渠水流流態判別方法可知,本試驗水深變化范圍為0.8~5.0mm,單寬流量為0.07~2.5L/(s·m),坡面薄層水流應處在“層流區”和“過渡流區”,未達到成熟湍流區(阻力平方區)。從雷諾數的定義可知,Re=uR/ν,對于寬淺明流,水力半徑R近似可以采用水深h代替,故Re=uh/ν,而uh=q即為坡面薄層水流的單寬流量,由此可得,對于寬淺明流來講,Re=q/ν。即雷諾數與單寬流量呈線性關系。當試驗水溫變化不大時,可用單寬流量直接判定坡面水流流區的歸屬問題。本實驗水溫變化幅度為14.1℃~25℃,運動粘性系數ν=0.0116845~0.0089618cm2/s,層流與過渡流區的分界單寬流量q=0.5~0.65L/(s·m),取其平均值0.575L/(s·m),即不管床面凸起高度ks與坡度θ如何變化,水流從層流區轉捩到過渡流區的臨界條件只與單寬流量q有關。當q<0.575L/(s·m)時,水流處于層流區,相反,當q>0.575L/(s·m)水流處于過渡區,當然還可以推算出過渡區與湍流區的分界單寬流量,這里不再贅述。該結論對于明渠水流而言,這樣近似看待是可以接受的,但對于水力坡度比明渠水流相差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坡面而言,該理論明顯違背于實際水流狀況。試想,將單寬流量保持不變,加大床面凸起高度ks和床面坡度θ,使粗糙尺度遠大于近壁流層的厚度,則床面沙粒直接與主流區接觸,甚至沙粒頂部水流發生分離,產生更多的旋渦,該種水流已屬于水力粗糙區,而并非層流區。
從圖2還可以看出,坡面水流阻力系數隨著床面粗糙尺度的增加,阻力系數在增大,這與明渠水流湍流過渡粗糙區阻力規律非常相似,即隨著雷諾數的增大,近壁區粘性底層厚度相對變薄,以至于不能完全淹沒ks,床面粗糙尺度ks對阻力系數產生影響,所以沿程阻力系數是ks和Re的函數。不同之處在于,坡面雷諾數在小于580時,已經表現出湍流的特性。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假設明渠流態判別方法同樣適用于坡面薄層水流流態,那么在單寬流量q<0.575L/(s·m)時,水流處于層流區。層流區水流呈平行流束運動,即水流質點運動的軌跡線(流線)平行,在水流中運動方向一致,流速均勻,水流不會產生旋渦,也不可能產生上舉力。當然,水流更不會懸移輸沙并產生坡面侵蝕(暫且不考慮降雨濺蝕)。但從文獻[19]可知,實際情況坡面水流并非如此,表1列出了文獻[19]的沖刷水槽試驗數據。

表1 文獻[19]水動力學參數值Table 1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renerence[19]
由表1可以看出,坡面水流較明渠水流雷諾數Re要小的多,但Fr卻很大。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Fr是將平均流速經過一定水深修正的水流強度指標,由此可知,在相同水流湍動強度情況下(雷諾數相等),坡面水流強度較明渠水流要大,而水流輸沙能力與水流強度密切相關。不難看出,坡面水流與明渠水流的水流條件遠不相似,兩者在水深、Re、Fr和水面比降上存在較大差異,必然會影響水流的阻力特性和泥沙的懸浮,進而影響泥沙的輸移過程。
文獻[19]試驗最大單寬流量為0.280L/(s·m),小于流區臨界值0.575L/(s·m),雷諾數變化范圍為41~303,小于臨界雷諾數580。不排除平均流速計算中流速修正系數取值不準確所帶來的誤差,但水深與平均流速的乘積理論上應該等于單寬流量。如按經典雷諾判別方法,試驗范圍內流態均為層流。眾所周知,層流區水流不會產生懸移輸沙,但試驗表明當放水流量q為0.280L/(s·m)時,產沙率高達300g/min,這樣勢必陷入了“層流具有懸移輸沙能力”的矛盾之中。
坡面水流的“增阻”規律與具有“懸移輸沙能力”兩大特性決定了該水流流態絕非明渠水流意義上的“層流區”,坡面水流具有一定的懸移輸沙能力這是客觀事實,尊重事實的唯一選擇是放棄“層流”的觀點(即雷諾判數界定薄層水流流區的歸屬問題有待于商榷),尋求坡面水薄層水流內部產生湍動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當水層薄到一定程度時,坡面水流要保持水面相對平穩已不現實,水面往往會產生失穩,流量的輸運也由原來的連續變為間歇性,水流以滾雪球的狀態運動,該水流現象在水力學中稱為“滾波流”,水庫溢洪道水面在大比降,高流速時會產生這種現象[20]。對于坡面某一固定橫斷面,流量較小時,波峰平滑整齊,并橫斷整個斷面。坡面滾波波長隨著單寬流量的增加逐漸增加,隨后減少直至消退,水面恢復穩定狀態,如繼續增大單寬流量,水面又會發生失穩現象,但滾波波前相對比較凌亂,最后發展為陡坡急流菱形波(即成熟湍流區)。仔細觀察坡面薄層水流的“滾波”現象會發現,與明渠水流中的滾波現象不盡相同,尤其是小流量大比降時,滾波甚至可以產生揭底現象,迫使水流流線產生暫時的中斷。因此,將該水流現象作為坡面薄層水流流態界定的依據可能會更加客觀真實。表2列出了ks=0.075、0.245、0.38三種床面粗糙尺度,i= 0.0524、0.1051、0.1584、0.2126、0.2679五種坡度情況下,坡面水流滾波消退的臨界水力參數。其中斷面流速修正系數計算采用實測表流速與斷面平均流速的比值。粘性底層厚度δ可用δ=11.6ν/u*來估算,u*為摩阻流速,對于坡面薄層徑流水力半徑可近似等于水深,故u*=。J為水力坡降,近似等于試驗坡度i。
從表2來看,床面粗糙尺度ks越大,水流失穩區越小,即滾波流轉換為相對平穩水面的臨界單寬流量越小,當ks=0.075時,滾波消退臨界流量為qk=0.4805~0.5572L/(s·m),當ks=0.245時,臨界單寬流量q=0.4064~0.4389L/(s·m),當ks=0.38時,臨界單寬流量為qk=0.3083~0.3306L/(s·m),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當坡面單寬流量相同時,隨著床面粗糙尺度增大,水面可以由失穩狀態(滾波)轉為穩定狀態(水面大尺度滾動消失)。從失穩臨界雷諾數來看,隨著床面粗糙尺度增大,水流轉換成相對穩定狀態的臨界雷諾數愈小,由ks=0.075時的500左右減小到ks=0.38時的350左右,臨界粘性底層厚度δ隨著ks增大而變薄。

表2 不同粗糙尺度狀況下坡面水流滾波消退臨界水力參數Table 2 Critical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roll wave disappear under different rough on slope surface
從臨界水力參數可以看出斷面流速修正系數α并非為文獻[5]中提到的層流時取0.5~0.6,湍流時的0.8[5],而是0.25~0.35。由此可以看出,坡面薄層水流垂向流速分布非常不均勻,流速梯度較大。水面失穩后,染色法測量的表流速其實接近滾波流的波速,而滾波流中波速相對于水流表流速要大,這就是斷面流速修正系數α遠小于文獻[5]中層流修正系數的0.5~0.6和湍流區0.8的真正原因。
由表2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床面粗糙尺度怎樣變化,滾波消退臨界粘性底層厚度與水深的比值δ/h變化不大,均在0.0981~0.1473范圍內,平均值為0.1227,近似取0.12作為滾波消退的臨界判數。故當坡面水流δ/h≥0.12時,水流粘性底層相對較厚,床面粗糙尺度影響不到主流區,由此水流湍動較弱,由于坡度較大,水流慣性力較大,相應流速梯度較大,慣性力破壞作用大于粘性力平衡作用,水流運動穩定狀態失衡,產生滾波。其實薄層水流滾波的產生符合河流動力學中的最小能耗原理,水流阻力系數增大必然是水流的能耗增大,水流要趨于最小的能耗必然通過自身調節盡可能的降低能耗,減小沿程阻力系數,使水流趨于新的平衡,滾雪球式的水流運動狀態是薄層水流的另外一種平衡狀態,通過犧牲部分流體質點而使整體水流運動顯得大為光滑了。
據此,當δ/h≥0.12時坡面水流處于層流失穩區(滾波流區),δ/h≤0.12為湍流區。按明渠水流流區劃分理論,當然還應該分出過渡流區,但過渡流區范圍比較小,水面平整的區域較小,很快水流轉捩為湍流失穩區和阻力平方區,鑒于此,不再詳細劃分。
(1)坡面滾波流現象可以從機理解釋坡面薄層水流懸移輸沙的本質,水流懸移輸沙必須要有足夠的湍動強度,明渠水流的湍動強度主要由雷諾數來衡量,只有雷諾數達到一定數量級時,近壁區湍流猝發現象才比較明顯,明渠邊界是湍流猝發的源泉,猝發現象中的噴射與清掃導致底部水流劇烈的湍動向外部水流噴發,進而卷挾懸揚泥沙。對于坡面水流而言,雷諾數普遍較小,湍動強度明顯不足,但其具有懸移輸沙能力,其本質在于水流的水面失穩和滾波流,滾波掀沙,水流輸沙成為坡面水流輸沙的本質特點,滾波的運動使得水流產生上舉力,進而懸沙;
(2)采用粘深比作為流態判別方法可以比較直觀地刻畫坡面水流的運動形態。分析張光輝試驗數據可知,該試驗單寬流量為0.625~12.5L/(s·m),平均水深2.01~11.59mm,摩阻流速0.054~0.1758 m/s,粘 性 底 層 厚 度0.0604~0.1855mm,δ/h 在0.0096~0.0542之間,按本研究提出的δ/h=0.12的臨界判數,則δ/h均小于臨界值0.12,因此屬于湍流區。該試驗單寬流量較大,未能達到層流失穩區。而分析潘成忠降雨試驗發現,單寬流量介于0.085~0.27L/(s·m)之間,摩阻流速0.0146~0.0401m/s,粘性底層厚度0.68~0.30mm,δ/h除個別點外,大多數介于0.90~0.36之間,均大于臨界值0.12,屬于層流失穩區即滾波區,這與本文中試驗現象非常吻合;
(3)坡面薄層水流的特性、流動形態的特殊性決定了傳統經典雷諾判定方法的局限性,當然本判別方法是在床面粗糙尺度比較均勻的邊界條件下得到的判數,不能妄加評論該方法的優越性,但至少可以看出本方法相對于經典雷諾判定方法較好,能夠從理論上解釋坡面薄層水流懸移輸沙的本質;
(4)文中只針對坡面薄層水流的流態進行了探討,至于坡面薄層水流阻力系數計算的通式,需進行大量的試驗研究,通過不同床面粗糙尺度,不同坡度下坡面滾波演化及消退的規律,總結滾波對坡面水流阻力的影響,從而得出適合坡面土壤侵蝕預報模型的阻力計算通式。
[1]Dunkerley D.Flow threads in surface run-off:Implic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flow properties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s in soile rosion and hydraulics investigations[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04,29(8):10112-1026.
[2]沙際德,蔣允靜.試論初生態侵蝕性坡面薄層水流的基本動力特性 [J].水土保持學報,1995,9(4):292 35.
[3]HORTON R E,LEACH H R,VAN VLIET R.Laminar sheet flow[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1934,15(2):393-404.
[4]WOOLHISER D A ,HANSON C L ,KUHLMAN A R.Overland flow on range land watersheds[J].Journal of Hydrology(NZ)1970,9(2):336-356.
[5]EMMETT W W.Overland flow[M].New York:John-Wiely and sons,1978.
[6]SELBY M J.Hillslope materials &process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7]吳長文,王禮先.林地坡面的水動力學特性及其阻延地表徑流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1995,9(6):31-38.
[8]姚文藝.坡面流阻力規律試驗研究[J].泥沙研究,1996,3:74~82.
[9]吳普特,周佩華.坡面薄層水流流動型態與侵蝕搬運方式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1992,6(1):16-24.
[10]張光輝.坡面薄層水流水動力學特性的試驗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2,13(3):159-165.
[11]潘成忠,上官周平.降雨和坡度對坡面流水動力學參數的影響[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9,17(6):843-851.
[12]呂宏興,裴國霞,楊玲霞.水力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3]錢 寧,萬兆惠.泥沙運動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4]劉春晶,李丹勛,曲兆松.過渡區動床明渠流的流速分布[J].水科學進展,2006,17(1):49-54.
[15]林建忠,阮曉東,陳邦國,等.流體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6]陳椿庭.關于明渠水流的六區流態[J].人民長江,1995,26(3):43-46.
[17]沙玉清.泥沙運動學引論[M].北京:工業出版社,1965.
[18]敬向鋒,呂宏興,潘成忠,等.坡面薄層水流流態判定方法的初步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5):56-61.
[19]雷俊山,楊勤科.坡面薄層水流侵蝕試驗研究及土壤抗沖性評價[J].泥沙研究,2004,6:22-26.
[20]王玉海,喻國華,胡彥君.明渠水流自由面失穩與滾波發育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6,17(6):49-54.

張寬地(1978-),男,寧夏隆德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水工水力學及坡面水流的研究。聯系電話:13519149639;聯系地址: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 程 學 院;E-mail:zhangkuandi428@126.com。
Discussion on flow pattern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shallow flow on slope surface
ZHANG Kuan-di1,3,WANG Guang-qian2,LU¨Hong-xing1,WANG Zhan-li3
(1.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Northwest A &F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2.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flow pattern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shallow flow on slope surface,from the viewpoint of fuild mechanics and sediment transportmechanics,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f shallow flow on slope surface were performed on organic glasss lippery bed and artificial rough bed(grain size of sediment is from 0.075mm to 0.38mm )with five kinds of gradient.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ating the flow pattern of shallow flow,which is nondimensional parameter of ratio of viscosity bottom and depth,is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resistance of shallow flow on slope surface and flow resist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can reflect flow pattern of shallow flow on slope surface better.
shallow flow on slope surface;flow pattern;Reynolds number;viscosity bottom thickness
S157.1
A
1672-9897(2011)04-0067-07
2010-11-25;
2011-04-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01159);國家973計劃課題(2007CB407201);高校博點基金項目(200902041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