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措姆 張 馨 梁高琪
(華北電力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西藏具有豐富的新型能源可供開發,擁有一定的能源優勢。但西藏部分地區仍面臨能源供應不足的困境,存在無網無電、有網無電和有網有電但供應不穩定地區,尤其是農牧民用電問題凸顯。基于新能源開發可以實現西藏無電區電力供應。
西藏無電區以阿里、日喀則、墨脫為主。無電區的區位特征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通過傳統供電方式無法解決當地電力供應不足問題,必須通過點對點、農戶獨立供能的方式才能使問題得以解決。
西藏地區可利用自然資源呈區域性分布,但受諸多自然和人文因素制約,該地區資源在電力轉換方面受到嚴重阻礙,出現以下三種主要困境。
(1)電網覆蓋難,輸電成本高
西藏地區人口稀少,分布松散,地形復雜造成電網難以實現全面覆蓋,且輸電成本高。
(2)電能需求不足且資金缺乏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牧民最迫切解決的是照明和信息用電問題,但現金流入量少,對各種生活及生產用電設備的購買力不足。
(3)牧民用電需求特殊性
西藏牧民沒有定居點,用電具有地域隨機性。電網供電無法滿足牧民需求。牧民急需“馬背上的電能”。
(1)太陽能
強光照、長日照是西藏太陽能資源的主要特征。當地年日照時間可達1500-3400h,多數地區輻射總量可達6000-8000MJ/m2,其太陽能資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風能
西藏高原地勢高亢開闊,是全國風速分布的高值區之一。在藏北、藏南等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風密度均在50-122w/m2左右,滿足風力發電需求。
(3)水能
西藏水資源相對豐富。人均占有水量和畝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國首位。其中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5660萬kW,占全國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的17.1%,居全國首位。
目前,太陽能戶用電源技術已趨于成熟,并形成了光伏發電產業鏈。裝機容量從戶用的幾十瓦到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幾十、幾百兆瓦都能實現,可供應交直流發電,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用電需求。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用不同的太陽能設備。目前試驗線上的太陽能電池板轉換效率已達19.49%,平均轉換效率達到18.5%。
利用風力發電年風密度需在50-120w/m2之間。一臺小型風力發電機可提供至少1.5kW電能,能滿足部分小功率電器設備的運行。
水輪機發電量適中,但需要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才能實現,且受季節影響較大,枯水期將無法正常運作。
建立一個5千瓦的太陽能光伏電站需投資40萬元左右,且此種電能可實現并網連接,能緩解部分地區火電并網緊缺的局面,還能對我國新能源產業提供極大支持。
照明所需功率較小,小型太陽能設備即可提供。假設燈功率為30W,給其配置160W的電池板、200Ah的蓄電池、10A的控制器,即可提供穩定電源。按照一天7小時光照,電池板功率轉換按18.5%計算,電池板給蓄電池充電一天能儲存的功率為160*0.185*7h=207.2W·h,假設開燈時間5h/天,工作天數=27.2/(30*5)=1.4天。這就說明完整一天的充電量可提供1.4天的用電照明。若充電達到飽和狀態即可實現3—4天的用電照明。此設備的成本在5000元左右,對于農牧民個人來說價格昂貴,但其符合一次性投入,無電區村民可在社會各部門責任分擔下利用此設備實現照明。故此種小型太陽能設備在獲得最佳性價比優勢的同時能夠滿足照明需求。
由于信息封閉、對外溝通渠道少,村民整體知識水平低。可通過電視機、手機等方式增加對外溝通。
以西藏拉孜縣為例,年平均風密度100w/m2,可以達到風力發電水平,所以該地可以采用小型風力發電實現信息用電。實現電視通訊需如下設施:電視機、小型的風力發電機、電視接收鍋、電線等。成本預算如下:電視機約1500元/臺,小型風力發電機約1000元/臺,電視接收鍋約200元/臺,電線約300元,其他人力勞務配置可由當地村民自行組織解決。故3000元左右即可解決一處居民點信息用電。
另外,也可采用功率稍大的太陽能發電設備,但需要以增加太陽能集熱板面積或安裝逆變器為代價。而對于水力資源充沛地區,也可以利用水輪機發電為信息電氣設備供能。
對于規模化生產用電可采取集中產業、就進搬遷方式,即將各種產業有規劃地集中起來,形成工業城模式,整合利用電站電力資源,進行統一配電。而配電方式除通過國家電網調度外,還可通過建立獨立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實現,也可利用水輪機發電來滿足家用生產電能需求。
目前西藏農牧民仍以傳統燃料作為飲食加熱能源,對廚房電器設備需求不高,且設備功率較大,故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解決飲食加熱較難。
無電區能源供應策略主要實施方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和村民。在無電區實現供能應作為當地實施民生工程、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公共服務。由政府協調各方力量,分擔責任實現無電區能源供應。本文提出以政府為主導作用的實施方案。
“以農牧民為資助主體”方案:
本方案核心是 “以農牧民為資助主體”,即企業自主開發,政府補貼支持,村民集中購買,高校人才輸送。企業自主加入援藏事業,生產符合西藏農牧民消費特點的發電設備,并以薄利方式銷售,通過國家補貼獲得利益。國家統籌調控,出臺針對解決西藏無電區供能問題的相關政策,確保中央、各省以及西藏當地政府給予的援藏項目及援藏資金資助到戶。同時,農牧民是供電實現的直接受益者,應鼓勵其響應國家政策,積極購買相關供能設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應以多種形式擔負起為國家建設輸送人才的社會重任。
目前,電網覆蓋受自然條件限制,存在效率低、不穩定、成本高的劣勢,無法為解決無電區供能問題提供最優方案,進而需要轉型為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投入方式。結合國家新能源發展戰略及民族政策,可采用如下資金來源:國家及當地政府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各省援藏資金及援藏項目投入。同時,應確保資金落實到戶,摒棄逐級下發方式,實現專款專用。
對于無電區農牧民供能設備入戶,要充分利用專項資金,合理分配資金承擔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立補貼額度,并允許存在補貼梯度。由于當地農牧民收入偏低,無法一次性承擔過高支出,因而在其購買設備時應只花費全部費用的50%左右(總消費控制在600元以內)即可。另外的50%由國家、各省援藏資金會及西藏當地資金會給予補貼:其中國家補貼份額為60%、各省援藏資金會補貼份額為20%、另外20%由西藏當地資金會支出。同時,可根據村級委員會對農牧民經濟狀況的評定將補貼額度上下浮動一至兩個百分點。對于特殊貧困農牧民,補貼可做特殊處理。
(1)農牧民資金補貼
本方案提出銷售網點代辦申領、當地鄉鎮財政所審核確認并兌付的補貼領取方式。農牧民持有效證件到指定銷售網點購買,補貼資金申領手續由銷售網點代為辦理;銷售網點審核其身份,并將相關信息備案記錄,開具發票,整理資料,匯總信息填寫申請表格并向當地鄉鎮財政所提交申領補貼資料;鄉鎮財政所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并通知金融機構兌付補貼資金。由于該項政策是對無電區農牧民的專項補貼,故需嚴格限制資金補貼地域。
(2)三網合一銷售策略
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后,企業參與政府投標、新能源設備開發和銷售工作。企業自主調研,制定符合需求的產品標準,研發高質量低成本供能設備,建立適合無電區消費特點的生產和流通體系,擴寬市場。鑒于無電區經濟落后、交易市場終端銷售網絡不健全,企業可進行市場網格化建設,以更優方式實現能源設備配送到戶。
網格化建設內涵:企業經地方政府授權,對市場進行區域化管理,按西藏無電區市場容量和目標份額確定市場的銷售目標,選擇合適的渠道和平臺,搭建營銷網、服務網和物流網三位一體的網絡體系。

企業方案網格化建設模式圖
“深入到村”的營銷網是指:建立以縣網為核心的營銷網絡,以縣輻射到鄉鎮,進而輻射到村,建立村級聯絡站,并設立聯絡員將能源設備直接銷售到村,使農牧民無需出村即可購買。“送貨到家”的物流網是指:根據西藏無電區交易市場特點劃分為有序的、最快到達用戶手中的、端到端的三種貨物流通平臺;依據貨物配送性質劃分為到店的銷售平臺、到區域的理貨平臺,實現對客戶的貨物流通構架網。“服務到戶”的服務網是指:結合供電公司對戶用設備提供技術支持與售后服務。
企業對西藏無電區市場進行網格化建設的支撐點:
(1)流程控制。圍繞端到端的流程控制,實現單線貨物流動控制及人員管理,完成到店的信息化數據考核,并通過當地供電部門對安全供能實現統籌管理。
(2)政策保證。企業提出相應產品的目標政策。實現產品網格化目標與區域網格化目標協同一致,避免各自為政。
(3)支持平臺。主要包括售后平臺、人力資源平臺、市場控制平臺、物流配送平臺等。
(1)人才保障
中央、國家機關應以多種方式幫助西藏無電區培養人才,有計劃地從中央、國家機關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和技術人員到西藏無電區任職。以市、縣級為主體開展技術交流培訓,通過星狀輻射方式展開逐級培訓,從而提高地市級及以下農電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在“工學結合”的模式下,高校可有計劃的開展“高校新能源人才援藏”活動,并結合大學生暑期實踐及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進行大力推廣。或從高校選調優秀應屆畢業生到無電地區工作鍛煉,確保國家電力建設投資發揮長期效益。
(2)部件保障
由于當地自然環境惡劣、人口分布稀疏,為減少部件維護成本,應在縣處級建立企業聯合維修點,負責對設備進行專業維修及管理。并在鄉科級建立技術辦事處,負責對設備進行基本故障排查和異常問題統計,對常用易損零部件進行一定數量的備用保存和發放管理,避免因無法排查簡單故障而返廠造成的成本提升。
本方案,政府、企業、高校履行社會責任,無電區農牧民切實受益。企業作為能源入戶的主導力量,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農牧民積極配合下,必將實現西藏無電區戶戶通電目標。
西藏因受當地經濟、地理等條件的限制,以電網覆蓋實現戶戶通電成為困難。基于新能源的調查研究,以新能源及其設備選擇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 “以農牧民為資助主體”的實施方案將解決這一困難,給西藏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并為全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