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說不定比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年紀還大哦!
60年,《紅領巾》曾經走過的是一段多么不平凡的日子啊!
你能想象《紅領巾》年紀還小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嗎?呵呵,讓我們來慢慢告訴你那些值得珍藏的記憶……
永遠不能忘記的四句話
李致
作家巴金是我的叔父,我叫他四爸。
四爸在一九二三年離開四川去南京讀書,以后又到法國留學。我出生的時候他在上海,所以,我十一歲前沒有見過他。一九四一年,正是抗日戰爭時期,他第一次回成都,但我當時在讀初小,不懂事,沒有留下更多的印象。只記得他經常帶我的幾個姐姐去看電影,說我看不懂,就給我錢買郵票。我是集郵愛好者。大墻西街有一家賣中外郵票的小商店,我拿著錢就往大墻西街跑。
一九四二年,四爸第二次回家。這時,我們住在成都北門鎣華寺街。大門很簡陋,進去是一條小巷,巷子兩邊各有一家獨院。正中的院子比較大,住有五六家人,我們家租了兩間房子。院子里有各式各樣的人,經常為一些生活小事發生爭吵,很像四爸后來在《小人小事》一書中所寫的情景。然而,我和鄰居的孩子們卻很要好,放學回來,一起打仗、捉貓貓,或者跳房、扯響簧,無論吃飯、睡覺,都要大人“捉拿歸案”。一天,四爸對我說:“你一天到晚不回家,我給你改個名字,叫李國飛吧!”我不知道這是批評,心里想:要真能飛起來,那才好玩哩!
我和四爸住在正房,睡一張大床,這張大床有很結實的床架。我上床以后,總覺得沒有玩夠,便在床架上翻來翻去,等到實在疲倦了,才肯睡下。我睡在床里面,占地不多,把大部分“領土”留給四爸。這時,四爸往往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寫文章,據說寫得很晚,但我不知道,因為我鉆進被窩,很快就睡著了。第二天被叫起來上學,我總是輕腳輕手,從他腳后爬下床,生怕把他驚醒。我還記得家里擺供的時候,上自祖母下到我,都對祖宗牌位叩頭,只有四爸一人鞠躬。我很奇怪,大人解釋說四爸是“新派”,令我佩服不已。如果說我擁護“新派”,這算是開始。雖然我什么也不懂,但我頂討厭叩頭。我立志長大了也要當個不叩頭的“新派”。
那個時候,青年學生中很盛行請人簽字留念。許多人都有一本“紀念冊”,一般都請老師、同學題詞。四爸在家的時候,來找他的人很多。青年學生來找他,大多拿著“紀念冊”請他題詞。我有時也伏在他旁邊看,不過,有些字不認得,有些認得的字并不懂得什么意思——例如,“路是人走出來的”。我想,鄉下田里的路是我們上學時走近道踩出來的,這對,但城里的馬路哪是走出來的呢?我看見過修馬路,一條馬路要修很長的時間。直到長大以后,才知道這話的意思是鼓舞青年人勇往直前。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特別愿意和哥哥姐姐享受同等待遇。我終于也做了一本“紀念冊”,請四爸給我題詞。我擔心他又說我小,把我和幾個姐姐區別對待,只給我錢買郵票,不給我寫字。沒想到,他欣然同意,坐在大書桌前,用毛筆給我寫下這樣四句話:
讀書的時候用功讀書,
玩耍的時候放心玩耍,
說話要說真話,
做人得做好人。
我高興地看著四爸寫字。這些字,我既認得,也懂得是什么意思。盡管我并不知道要做到這四句話很不容易,但我認為這是對的,應該這樣做。我把“紀念冊”放在枕頭下面,只要一想起,便拿出來看看。當時,桂王橋南街和北街有不少裱糊鋪,我母親常去裱她的畫。我靈機一動,提出要把四爸給我的題詞裱成一張小單條。我母親表示同意,裱糊鋪的老板是熟人,破例為我裱糊了一張一尺半的小單條。我把它掛在墻上,天天看見這四句話。我感到很神氣,別的小孩沒有一個人有類似的單條。小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經常變化,但我對它的珍惜可以說是始終如一的。
當然,真正的珍惜是在更深地理解以后。
最初,我只是對“玩耍的時候放心玩耍”有點理解。因為,它和外祖母的教導完全背道而馳。我的外祖母是一個非常慈祥和有教養的人,說話和氣,笑不出聲,偶爾和我玩兒的時候,也是教我背唐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類唐詩就是她教我背誦的。她有一個“寶庫”似的大立柜,隨時可以拿出云片糕或雞蛋糕給我吃。我非常喜歡外祖母,但也有一點不滿:她不許我玩。有段時間我們和外祖母住在一起,她只要一看見我在玩,就要問我:“為什么不讀書?”如果我回答已經讀過了,她就要教導我古人是如何發奮學習的,結論總是“一有空就要讀書”。我想,一有空就要讀書,哪還有空?什么時候才能玩呢?我不敢公開反對她,但心里很不高興,甚至對作為榜樣要我學習的古人也很不感興趣。四爸說“玩耍的時候放心玩耍”,這代表了我的“利益”,我十分擁護。
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讀書和社會實踐,對這四句話的理解才逐步加深。這四句話中最主要的是“做人得做好人”。不做好人就不會講真話;不做好人,“用功讀書”和“放心玩耍”就失去意義,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我不是說不該用功讀書和放心玩耍,放心玩耍可以長身體,用功讀書既可以長知識,還可以懂得如何做好人。
四爸晚年時,還是夜以繼日地為人民寫作,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我們有過多次見面和深夜長談,這里就不記敘了。有一次,我突然想起他給我寫的四句話,便總結似的向他匯報說:“第一句是用功讀書,我在學校時沒有做到,離開學校以后才有了自覺性。第三句是講真話,我基本上這樣做了,但也講過某些違心的話。第四句是做好人,這是奮斗目標,還要不斷努力。”我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只有第二句話放心玩耍,執行得最好!一貫如此。”
四爸一邊聽我講,一邊慈祥地笑了。
我也笑了,為自己所講的最后一句話。
1981年5月22日
選自《紅領巾》1981年,有刪節
小編:記住這四句話,人人受用一生。
紅領巾
圣野
從你有一點兒懂事的時候起,你就在輔導員的關懷下,戴上了紅領巾。紅領巾,伴你度過快活的童年。
當你獲得榮譽的時候,你看了看飄動的紅領巾。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望了望胸前的紅領巾。
紅領巾像一束鮮紅的火焰,始終在鼓舞你向前。
紅領巾鼓起了你超越障礙的勇氣,紅領巾堅定了你奪取勝利的信念。
紅領巾使你想到集體的力量,紅領巾讓你感到集體的溫暖。
你以紅領巾的名義,每年為祖國種下一棵綠色的小樹;你以紅領巾的名義,每年為希望工程獻上一片自己的愛心。
你愛你的紅領巾。你說,紅領巾是種在你心上的一粒希望的花種,它將在祖國的明天,開出更加燦爛奪目的花朵。
選自《紅領巾》1995年第1期第8頁
小編:《紅領巾》以紅領巾為名,走過這光榮的60年。
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發現人的記憶忘卻很有規律,如圖(左)。從圖上可知,記住的知識一小時后50%都忘掉了:過了一整天以后,不過只忘掉60%;兩天后,才忘掉70%。從中,艾賓豪斯告訴我們,越新記住的忘掉越快,特別是在剛記住的一個小時后忘性最大。因此,應這樣安排每次識記的時間間隔:第一次記憶后,隔二十多分鐘再記一次,第二天記第三次,一周后記第四次,一個月后記第五次。用這樣的方法重復識記,你就會獲得非凡的記憶力。
選自《紅領巾》1994年第3期第25頁
小編:科學的記憶規律,幫助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紅迷”,也能幫助新世紀的“紅粉”。
大海的怒和喜
張繼樓
大海啊,大海!你怒氣沖沖地把人們丟棄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廢物一個個推上海灘,又咕咕噥噥地撅著嘴巴退了回去。我知道你生氣了,責怪大家不該弄臟你碧藍碧藍的新衣。
你看,一位老爺爺遠遠地走來,肩上的鐵皮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他不是賣冰棍的小販,也不是賣玉米的農民。只見他一會兒彎腰,一會兒下蹲,把人們丟棄的廢物一一撿進桶里,是那么認真,是那么專心,哪怕是一片小小的廢紙,都不落下。
你高高興興地跑上海灘,親親他光著的腳丫,又給他獻上一束你親自做的、比鮮花更珍貴的、永不凋落的浪花。
選自《紅領巾》1996年第1期第4頁
小編:要想別人尊重你,你要先尊重別人。
今天我值日
石·礎倫巴干
當媽媽推醒小那順時,那順還在酣夢之中哩。他夢見,去年他和同學們在學校院里栽的小楊樹都長高了,并且結滿了各種果子。蘋果、梨子、葡萄,紅的、綠的、黃的,一嘟嚕一嘟嚕的。真好看,真饞人。楊樹不能結果,他倒沒想到這個,反正都結了,夢里就這樣。他走在校園里,心情愉快極了。這時,從教室里沖出一幫同學,唧唧喳喳地奔來奔去。哇,教室不知什么時候變得這么高大明亮、富麗堂皇,像宮殿一樣。老師站在教室門口微微笑著。
“那順,天亮了,快起床!”
小那順猛地坐起,揉揉眼睛,夢里的一切像小鳥一樣飛去了。
媽媽端來了奶茶和奶酪,說:“外邊下了很大的雪,你還去上學嗎?”
“去,還要早點到校,今天我值日。”
雪,使那順馬上想起老師強調同學們天天按時來上課時說的“風雪無誤”這句話。他狼吞虎咽地吃喝完,背起書包就去推門。門被大雪堵得很嚴,小那順費了很大的勁才推出一點縫擠了出去,一步踏進沒膝深的雪里。
“孩子,不要去了,這雪太大了。”
他聽到媽媽在背后喊著。“去,雪再大也去,要早點到校,今天我值日,風雪無誤!”他這樣想,可沒有說。
小那順抬頭一看,草原變成了無際的雪海,在晨曦中銀光閃爍,皚皚茫茫。他站在那里辨認了一下方向,就拔一腳邁一步地向前走去。
學校離小那順的家只有兩千米左右遠,平時他連蹦帶跳地就會走到,可以說是輕松加愉快。可今天,他每邁出一步,都要使出小時候吃奶的力氣。雪灌滿了他那雙繡云紋的蒙古靴子,雙腳又濕又涼。不久,又刮起風來了。風卷起雪往小那順的脖子里鉆,雪水從脖子流到脊背上。他咬咬牙,努力地向前走著。“今天我值日,要早點到校。”他仍這樣想著。在他的頭頂上有幾只找不到落處的小鳥啾啾地哀叫著。在他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長長的省略號,那是他的腳印。
從遠處望去,在茫茫的雪原上有一個黑點子慢慢地移動著,像沙漠上行走的一峰駱駝,像大海上行駛的一只小船……
小那順走到學校時,還以為自己遲到了哩。可他推開教室的門走進去時,卻發現教室里沒有人。他有些慶幸,還沒有遲到。他放下書包就忙著搞教室衛生,掃地、擦桌子,然后就要點火爐子,當柴燒的干牛糞是堆在校園里的,他拎籃子走了出去。
他走到院子里看到,去年他們栽的那些小楊樹被大雪埋得只露著尺把長的尖尖。他想到了自己在起床前做的那個美麗的夢。他回頭看看教室,那一排面皮脫落的土墻教室一點兒也不富麗堂皇,釘著塑料薄膜的窗戶在風雪中啪啪作響。他有點自嘲似的笑笑,搖搖頭,用手去扒開牛糞堆上的雪。可他突然發現,校園里怎么這樣靜呀?整個校園里的雪地上沒有第二個人的腳印,連老師們都沒有來!
小那順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他把火爐子還是點著了。干牛糞在火爐子里呼呼地燃起,教室里開始暖和些了。
小那順站在爐子旁,真想烤烤被雪水弄濕了的靴子和襪子。可他又想,不行,烤靴子和襪子會出臭味的,自己是值日生,怎么能把教室的空氣搞臭呢?如果是那樣,一旦同學們來了,會責怪自己的。那要做點什么呢?干脆用這工夫復習功課好了。他打開了書包,坐在一邊學習起來。要知道,他的學習成績在班級里還不算拔尖的。
突然,門吱地一聲開了,小那順抬頭一看,是老校長仁欽扎布走了進來。老校長仁欽扎布是個五十開外的人,瘦小的身體,斑白的頭發往后攏得一絲不茍,鼻梁上總搭著眼鏡,可看人時雙眼卻從眼鏡的上邊瞪著。他是外地人,家不在這里。他在學校旁蓋了一間小屋住著,這樣連看護學校都包了。
仁欽扎布校長仍是從眼鏡的上邊瞪了瞪小那順:“原來是那順呀,你怎么來了?”
那順忙站了起來,不知說什么好,結結巴巴地說道:“我……我……今天我值日。”
仁欽扎布校長笑了,他連聲說著:“好,好,很好……”然后,他轉身指了一下黑板,說:“你沒有看到這個吧?”
小那順抬頭看了一下黑板,黑板上寫著:
據預報,今晚有特大雪,因此明日放假一天,明天的課程在星期日補上。
小那順有點愣了,想,自己昨天怎么沒有注意到呢?
這時,老校長走過來,摸摸他的頭,親切地說:“不過,你今天的值日工作完成得很好。走,到我那小屋里去,喝點茶暖暖身子。我是看到你們教室的煙囪冒著煙才過來的。”
草原上仍是寒風蕭蕭,白雪皚皚。
雪原上,那一行難忘的腳印——讀《今天我值日》
杜丁
這篇小小說故事簡單但很耐讀,情節單純平淡,卻蘊含著深厚的主題。讀罷,小那順在雪原上留下的一行腳印,久久地印在讀者腦海里,難以忘懷。
小那順的語言和行動是實實在在的,都體現了一種令人敬佩的精神,就是實干精神。“今天我值日。”出家門前,他回答母親的勸阻時這樣說;在皚皚茫茫的雪原上艱難地行進,為戰勝困難,他在心里自己對自己這樣說;到了學校,當老校長問他“你怎么來了”時,他也是這樣回答的。沒有半個字的“豪言壯語”,也沒有節外生枝的“英勇行為”,卻層層深入地把小那順誠實肯干的可貴品質刻畫出來了。
作者在小說的開頭,讓小那順做了一個好夢:小楊樹結滿了各種果子,教室變得像宮殿一樣……用虛境寫實境,為小那順風雪無阻地去值日這一行動做了鋪墊,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對班集體的熱愛。來到學校,在生火爐時,小那順重溫起床前做的好夢,看見面皮脫落的土墻教室一點也沒變,小楊樹被積雪掩沒得只露出尺把高的梢尖……用實境襯托虛境,并通過那順行動的細節——他想烤被雪水弄濕的靴子和襪子,但怕臭味兒破壞了教室的空氣——豐富了小那順關心他人的思想品格。讀到這里,自然會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思考:今天認真地當好值日,他日步入社會,定會成為一名敬業精神強的勞動者。如果大家都像小那順這樣做,夢想就會變成現實。
選自《紅領巾》1995年第9期第13頁
小編:只有踏實肯干,夢想才不會變成空想——這從來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