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杏松
(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23所,揚州225001)
艦載舷外有源誘餌作為一種有效的艦艇自衛反導防御手段,是傳統有源、無源干擾手段[1]的重要補充。與無源彈相比,有源誘餌可產生多種干擾,從而使反艦導彈不能識別目標信號,誘騙導彈偏離真實目標。本文運用仿真的方法,以質心干擾[2]方式為例,構建仿真實驗環境[3],為在實戰中使用有源誘餌技術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反艦導彈飛行過程一般分為助推、下降、拉起、低空保持、躍升和俯沖等幾個階段[4-6]。反艦導彈由平臺發射并指向行進中的艦艇,至一段距離后,末制導雷達開機,對目標進行搜索、捕獲和跟蹤。從導引頭開啟末制導至正確鎖定目標為止是導引頭的搜索階段,導引頭對預定區域同時進行角度和距離上的搜索,若波門內判斷有目標回波信號時,即被末制導雷達鎖定,進入跟蹤階段。
當艦載電子偵察設備探測到有高速逼近的目標時,根據作戰準則,選擇合適時機,發射誘餌彈,誘餌飛行至設定地點開傘,進行干擾。若誘餌彈處于雷達波束范圍內,導彈將跟蹤目標艦艇和誘餌的雷達回波能量中心(質心點)[7],從而偏離艦艇方向。
1.2.1 反艦導彈運動模型
對于反導電子對抗仿真,其關鍵在于研究導彈質心點位置的變化,通過運動學方程,利用導彈和目標質心運動的有關信息描繪導彈與目標間的關系[8-10]。相關的模型如飛行控制系統、動力學模型[11]等可做相應的簡化,在此基礎上將過載引入導彈質心運動的動力學方程未作考慮。
由于距離、速度等因素,導彈航向與其切線方向相對變化率較小,可近似認為導彈實際指向為其切線方向。
綜上所述,假定反艦導彈以恒定速率飛行,則t時刻反艦導彈質心點坐標為:

式中:vd為反艦導彈的速率;α為反艦導彈的跟蹤航向角;t-1時刻表示當前時刻t的上一個仿真步長時間。
1.2.2 艦艇運動模型
為簡化計算,對艦艇模型做如下處理:(1)不考慮其高度、寬度和長度,將其位置簡化為質心所對應的點;(2)不考慮導彈不同來襲方向所對應的艦艇雷達反射面積(RCS)[13-15]的不同,并且假定雷達反射面積為定值。則t時刻艦艇的運動方程為:

式中:vj為反艦導彈的速率;β為艦艇的運動航向角;(xj0,yj0)為艦艇初始位置坐標。
1.2.3 誘餌模型
誘餌模型主要由誘餌的等效雷達反射面積、反應時間等特征參數描述。
雷達末制導頭的峰值功率一般為30~50kW,天線增益為30dB左右。水面艦艇的RCS較大,在艦艇正橫方向和艏艉方向RCS可達到數萬平方米。需要最大輻射功率的情況是在末制導已鎖住本艦,將誘餌發射至離艦合適位置進行質心干擾,末制導雷達截獲誘餌的信號功率為

式中:Pd為誘餌發射脈沖功率;Gd為誘餌天線的增益;Gt為末制導雷達天線的增益;Rd為末制導雷達與誘餌的距離。
同時,末制導雷達截獲軍艦反射信號功率為:

式中:Pt為雷達發射脈沖功率;Gt為雷達天線增益;σ為目標反射面積;Rt為末制導雷達與艦艇的距離。
又由公式(3)、(4)得:

由此求得誘餌的等效RCS值:

圖1所示為誘餌隨距離變化的等效RCS值。

圖1 誘餌等效RCS計算
誘餌反應時間主要包括艦艇偵察到威脅信號的時間、誘餌彈發射到箭彈分離的飛行時間、分離時間、開傘到穩定干擾時間。
1.2.4 誘餌質心干擾模型
誘餌應布放在導彈末制導雷達跟蹤波束范圍以內,誘餌質心干擾成功的約束條件如圖2所示。

圖2 質心干擾模型
假定反艦導彈處于圖2中的o點處,將末制導雷達照射波束近似看成為圓錐體[16-19],其頂角大小等于雷達波束寬度θ0.5,艦艇發射誘餌的雷達反射面積為σ1,艦艇的雷達反射面積為σ2,導彈的跟蹤點為P點(質心點),則誘餌與質心點的角度θ1為:

艦艇與質心點的角度θ2為:

利用公式(7)、(8),可以評判艦艇或誘餌是否處于雷達照射范圍內,如圖2所示。導彈在o點處,艦艇與誘餌同處雷達波束范圍內,隨著反艦導彈逐漸接近目標以及艦艇可能的橫向運動,θ將不斷增大,艦艇和誘餌中的一個將脫離雷達波束范圍,導彈將轉向未脫離波束照射的目標。若艦艇與誘餌之間距離較近,誘餌與艦艇在導彈逼近過程中始終處于末制導跟蹤波束范圍之內,基于質心干擾原理,導彈將指向誘餌與艦艇的反射回波能量中心點。
仿真時,假定反艦導彈無識別假目標能力,且反艦導彈在抵近目標1km后攻擊方位不再變化。
在上述模型和假設的前提下,將仿真的相關變量賦初值。根據艦艇、誘餌、導彈的動態位置和設定參數,計算導引頭天線的跟蹤角(瞄準真假目標的質心點),選擇合適的計算步長Δt,通過質心干擾數學模型,算出經過Δt時間后的導彈跟蹤角和位移,繼而標定Δt時間后導彈的位置,從而逐一繪制導彈的運動軌跡,同時,繪制艦艇、誘餌的軌跡。仿真流程如圖3所示。
式中:dIJ為目標回波的間隔距離;i,j=1,2,…,N;I=1,2,…,N;J=1,2,…,N。在目標回波中,若dIJ≤α,|H(Ai)-H(Aj)|

圖3 誘餌質心干擾仿真流程
依據上述數學模型編制計算機軟件,將仿真實驗的導彈飛行速度、末制導雷達波束角、開機距離、目標艦艇機動速度和角度以及誘餌反應時間等變量分別賦值。通過比較,直觀地說明誘餌對抗反艦導彈的干擾特性,表1列出了某次仿真中的各種初始狀態和參數值。

表1 典型參數值表
由于誘餌角度欺騙的干擾距離比較近,末制導開機距離通常為8~12km,所以仿真時彈目起始距離設為20km,能基本反映攻防雙方的對抗情況。
圖4為在未施加誘餌干擾情況下導彈擊中艦艇的攻擊彈道。
以下通過改變誘餌的布放距離、有效發射功率2種主要參數來分析誘餌對抗反艦導彈干擾的成功率。
如圖5~圖7所示,導彈航跡有3個明顯的變軌過程,分別為:
(1)在點A處末制導開機;
(2)在點B處誘餌開始工作;
(3)誘餌或艦艇脫離波束的距離位置點C。

圖4 無干擾情況下導彈擊中目標
2.1.1 不同的布放距離對誘餌掩護艦艇干擾成功率的影響
如圖5所示,導彈末制導雷達在離目標10km處跟蹤目標,假定誘餌反應時間為5s,誘餌等效發射功率為8kW,誘餌與艦艇橫向距離約為100m,艦艇作12m/s橫向機動。從對抗試驗結果分析,在等效發射功率為8kW時,誘餌掩護1×105m2以下水面艦艇的干擾成功率較高。

圖5 發射功率為8kW時,末制導開機距離為10km,誘餌反應時間為5s的干擾仿真結果
如圖6所示,導彈末制導雷達在離目標10km處跟蹤目標,誘餌反應時間為5s,在目標艦艇靜止條件下的干擾仿真結果。在相同等效發射功率條件下,誘餌能掩護2.5×104m2的目標。

圖6 誘餌等效發射功率為8kW時艦艇靜態干擾仿真結果
圖7為末制導開機距離為12km,誘餌反應時間為10s時的干擾仿真結果圖。從對抗試驗結果分析,在等效發射功率為8kW時,誘餌能掩護7×104m2以下水面艦艇。
圖5、圖6、圖7分別通過3個對抗場景計算仿真了誘餌的干擾過程。從導彈航跡以及對抗三者的不同位置態勢分析,此3類情況,可基本歸結為誘餌不同橫向布放距離對干擾效果的影響,即在導彈距離較遠時,若能將誘餌及時布放在導引頭的波束內,較遠的橫向布放距離有利于提高誘餌干擾能力。

圖7 發射功率為8kW時,末制導開機距離為12km,誘餌反應時間為10s的干擾仿真結果

圖8 誘餌發射功率2kW時,末制導開機距離為10km,誘餌反應時間為5s的干擾仿真結果
2.1.2 不同的誘餌發射功率對干擾成功率的影響
如圖8所示,末制導開機距離為10km,誘餌反應時間為5s,誘餌的等效發射功率為2kW時,從對抗結果分析,只能掩護1×104m2以下水面艦艇。比較圖5與圖8可知:誘餌具有較高的等效發射功率,顯然有利于干擾效果。
誘餌橫向布放距離較遠時,由于有源干擾的特點,誘餌在質心對抗過程中能獲得較大的優勢,從而干擾效果較好;誘餌橫向布放距離較近時,隨著彈目距離的減小,誘餌的等效散射截面下降較快,在質心對抗過程中并不占優勢,從而掩護目標面積也相對減小較多。但是,以上仿真是基于導彈無目標識別能力的前提下進行的,若誘餌布放距離過遠,過早形成導彈跟蹤誘餌單一目標的情況,導彈可能重新搜捕真目標。因此,誘餌的橫向布放距離并不是越遠越好。
干擾功率對誘餌的干擾效果影響是直接的,但是考慮到性價比和一系列技術問題,也不能無限提高發射功率。因此,誘餌干擾戰術、技術參數的設計將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
有源誘餌是對抗反艦導彈新的技術手段,其戰術使用是一個新的領域,代表了艦艇電子對抗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本文所建立的動態仿真流程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反艦導彈攻擊目標,以及目標實施有源誘餌干擾的過程,為今后更深層次的戰術效果系統仿真和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Lai Qing-fu,Dai Huan-yao,Zhao Jing,Feng De-jun,Wang Xue-song.A novel approach of countering centroid jamming by using INS information in terminal guidance[A].IEEE Conferences ICSP 2010[C].Beijing,China,2010:2121-2124.
[2]邱杰,黃盛霖,何寶民.毫米波反艦導彈末制導雷達抗質心式箔條干擾問題研究[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97(9):14-18.
[3]Adamy David L.電子戰建模與仿真導論[M].吳漢平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4]Ra W S,Whang I H,Ahn J Y.Robust horizontal lineof-sight rate estimator for sea skimming anti-ship missile with two-axis gimballed seeker[J].IEE Proceed-ings.Radar,Sonar&Navigation,2005,152(1):9-15.
[5]Kim,Yoon-Hwan,Ryoo,et al.Guidance synthesis for evasive maneuver of anti-ship missiles against close-In weapon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10,46(3):1376-1388.
[6]Park Hae-rhee,Whang Ick-Ho.An effective target selection algorithm for ASM [A].IEEE.SICE-ICASE[C],2006:2930-2934.
[7]李照順,孫振華,徐錦州,等.艦艇箔條質心干擾模型與仿 真 研 究 [J].系 統 仿 真 學 報,2009,21(4):4203-4206.
[8]陳長海.反艦雷達導引頭建模與仿真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
[9]盧發興,吳玲,董銀文.無航路規劃能力的反艦導彈盲目射擊[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 術,2009,31(11):2658-2662.
[10]王思福,劉永才,關世義,等.軟殺傷對抗條件下的末制導捕捉概率仿真研究[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7,29(2):250-253.
[11]龔錚.彈艦電子對抗的視景仿真技術研究與應用[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7.
[12]徐建志.反艦導彈捕捉能力建模與仿真[J].系統仿真學報,2008,20(1):874-877.
[13]關成啟,楊滌.反艦導彈捕捉目標概率算法模型[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1,23(7):91-94.
[14]Zhao Rao B,Xiao Y L,Wang S P.Discrimination of exo-atmospheric active decoys using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J].Radar,Sonar&Navigation,IET,2010,4(4):626-638.
[15]Law Averill M,Kelton W David.Simulation modeling and Analysis(Third Edtion)[M].USA: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0.
[16]徐喜安.單脈沖雷達系統的建模與仿真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6.
[17]Zhao Yi-nan,Jin Ming,Wang Jun,et al.A practical method against passive centroid jamming in monopulse radar[A].IEEE Conferences CIE'06[C].Shanghai,2006:1-3.
[18]Li Yi-min,Gan De-yun,Su Dong-lin.Analysis of amplitude for the anti-radiation weapon antagonizing active decoy[A].Antennas,Propagation and EM Theory,2008.IEEE Conferences ISAPE [C],2008:1198-1202.
[19]Benavoli A,Chisci L,Farina A.Tracking of a ballistic missile with a-prior inform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2007,43(3):100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