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梅
我市在近幾年農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設施農業大發展,2010年新建設設施農業5萬畝,是我市設施農業建設總面積的1/4。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有較大發展,去年一年,新增國家、省、市三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6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50個,帶動農民17萬戶。農機作業水平也不斷提高,小型智能型的機械化普遍應用。蓄牧業發展勢頭比較強,去年新建設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246個。
農業發展速度很快,成績也明顯,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一是優勢農產品種類少、種植規模小,且布局分散。按照一鄉一品、一縣一品要求有很大差距。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緩慢。目前大部分耕地還是比較傳統的種植模式,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三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緩慢。總體服務水平較低,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服務管理不規范,特別是農業、技術、信息、金融和保險服務缺乏,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解決農業問題,離不開工業的支持。在統籌城鄉發展新形勢下,著眼于實現農業由弱勢產業變為優勢產業的戰略目標,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強化工業思維。
1.利用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經濟。發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經濟。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市場、產品、氣候等條件,發展特色農業精品,形成特色優勢。我市的農產品資源、林業資源、旅游資源,足以支撐創意農業的發展,要包裝好項目,扶持農事企業發展創意農業,力爭實現重大突破。大力發展畜牧業,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建設一批標準化畜牧小區,扶持一批養殖大戶,引領和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展畜牧業。
2.特色經濟產業化培育主導產業。通過資源的發掘,發展特色經濟,圍繞特色產業做強做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的問題。
3.產業集聚形成區域競爭力。隨著產業優勢的不斷顯現,形成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對本地區產生集聚效應,形成局部地區的增長極,使產業優勢轉化成區位優勢。促進各種產業活動之間的協作配合及產業規模的擴大,從而帶來各種費用的節約,產生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大大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力,進一步形成特色經濟。
我市近幾年農村社會事業得到較大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改善;扶貧開發取得了新實效,在2009年實施整村推進43個村,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000萬元,累計發放貸款近1億元。實施主導產業項目98個,項目總體規模輻射率85%,輻射帶動農戶達6000戶。
我市農村建設在中部得做比較好,而南部山區則不太好,如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管理與規劃缺失,農民收入較低,與城市差距較大等問題。解決農村問題,必須切實推進農村城市化,以新農村建設思想為指導。
1.發展和壯大遼陽縣、燈塔兩地縣域中心城市。目前兩縣具有較完備的社會服務設施。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紐帶作用,具有“城市之末、鄉村之首”的特點,是城鄉聯系的紐帶。我們必須增強縣域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使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極化”效用。
2.推行農村就地城市化。農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最后階段,即城鄉差別消除階段。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來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就是完成了城市化的新農村。從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來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就是構建農村城市化的產業支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就是夯實農村城市化的經濟基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把城市設施推廣到農村地區;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就是在農村地區普及城市的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也是從統籌城鄉的角度,建立適應農村城市化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
隨著城鄉經濟的融合、農民與城市接觸機會的增多以及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啟動與深入發展,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道德水平、生產技能、自身綜合素質也有明顯提高。但是,從農民的思想精神狀況來看,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現:一是當前農民素質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需要。我市農村基礎教育薄弱,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不高;農村教育投入不足,缺少職業技能訓練,就業能力差勞動力轉移層次低,缺乏市場意識,抗風險能力弱,經營管理能力差。二是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一方面由于農民的整體素質問題,加上多年來農民分散經營、合作組織發展滯后,村民成為無組織的群體之一。另一方面,在新農村建設中,部分農民存在了“等”、“靠”、“要”的消極思想。部分農民不講自力更生,過分依賴國家投入,參與意識不強,甚至一些村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三是農民作為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在現行體制和法規政策框架下,無論從哪種角度考察都可發現,農民作為市場主體都存在諸多缺陷。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逐步消除市民和農民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差異,這樣才能切實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1.提高農民素質,消除農民和市民在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差異。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育新型農民。一是要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的力度,把農村教育完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二是要深化農村教育的改革,尤其要改革應試教育模式,從基于城鄉差別的精英選拔教育向基于公民平等的素質教育轉變,使農村教育能夠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是要在農村發展全民教育。教育是公民應該擁有的權利,城市有老干部大學、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而農村則缺乏這些教育和文化公共設施,政府應該在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只有提高農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異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戰略目標。
2.在經濟上扶助農民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農民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保障農民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市場經濟體系中。農民要成為市場主體,一要明晰農民對土地的權利。二是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增強農民的競爭力。當前大部分農民種什么、養什么沒有計劃,都是隨波逐流,而且經營與銷售集于一身,競爭力較弱,收入較低。三是增強市場干預。政府應為農民自主經營、自由流動創造市場環境。無論在哪個市場經濟國家,農業的市場化程度都低于非農產業,以扶持和保護農業為內容的政府干預是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弱質產業,我國“三農”的弱勢地位更為突出。市場機制是助強欺弱、嫌貧愛富的機制,如果不負責任地把農民完全推向市場,讓其與強者自由競爭,勢必更弱。為此,在市場化的同時,不能放棄政府干預,而應當優化政府干預,現階段,特別要強調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正確定位,落實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責任,尤其是政府以信息指導、經濟資助、科技扶持、社會保障等手段,增強“三農”的市場競爭力的責任。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從指導思想、發展戰略、規劃布局等方面建立起有利于城鄉二元結構的新體制,切實解決當前“三農”問題,加快我市新農村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