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偉
折舊是一種特殊的會計處理方法,在企業會計管理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耐用的長期資產往往比較少,商人們一般都是將耐用財產在報廢時一次性沖銷,或者將耐用財產當作存貨(未銷售的商品),繼而在年終通過盤存估價增減業主權益。但是隨著長期資產的日益增多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正確地確定盈虧,因此長期資產應該在其經濟壽命期內采取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攤,“折舊”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簡單來說,折舊是指在所考察的時期中,資本所消耗掉的價值的貨幣估計值,在國民收入賬戶中也稱為資本消耗補償(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
具體來說,就是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這是固定資本在使用過程中因損耗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價值的一種補償方式。固定資本的物質形態在報廢之前是在生產中長期被使用的,它的價值卻是按照其在生產中的損耗程度一部分一部分逐漸地轉移到產品中去的。為了保證再生產的正常繼續進行,必須在產品銷售以后,把那部分已經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固定資本的價值,以貨幣形式提取并積累起來,以便若干年后即在固定資本價值全部轉移完畢時用于更新固定資本。這種按固定資本的損耗程度進行補償的方法就稱為折舊。
固定資產折舊的實質,即會計將物化為固定資產的那部分價值耗費,在預期可帶回經濟利益的多個期間內分期確認為費用。因此,固定資產折舊包含三大因素:第一,計量模式,即采用哪一種計量尺度、計量屬性組合(如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名義貨幣、不變購買力)度量固定資產價值量;第二,折舊計算方法,即固定資產總價值量分期攤銷中可采用的各種計算方法(期間確定方法與分攤方法的組合);第三,折舊政策,即具體核算主題或核算對象如何選用某一特定折舊計算方法的規則。現代社會的會計核算具有高度的社會統一性,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所涉及的計量模式、折舊計算方法和折舊政策均由社會以不同形式同樣規范。我國新舊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對此都有明確規定:固定資產應計折舊額為固定資產的原價扣除其預計凈殘值后的余額(已計提減值準備的還應扣除減值準備);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所含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選擇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或者年數總和法。
年限平均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扣除預計殘值,按預計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使用年限法又稱年限平均法、直線法,它將折舊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因此,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它的優點便是簡單,但缺點是隨著固定資產的使用,修理費越來越高,到資產的使用后期修理費和折舊額會大大高于固定資產購入的前幾年。
工作量法是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會隨著使用程度而減退,因此,將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改為使用這項資產所能生產的產品或勞務數量、生產產品或勞務數量的工作小時數即可,這種方法能夠比較客觀的反映出固定資產使用期間的折舊和費用支出情況。但它的缺陷在于按設備的作業量而不是按實現收入分配固定資產價值損耗,有悖于配比原則。固定資產在一個期間的工作量一般可以說明產品產量,但一個期間的產品產量該期間產品銷售量卻并不一定成正比,在工業企業產品換代或市場份額變動時期尤其如此,因為收入的實現是以產品銷售為基本條件的。采用工作量法確定折舊費,一樣割裂了成本收入之間的聯系,不能正確反映期間費用、利潤,而且會使產銷銜接狀況不同的企業不同期間的財務指標不具可比性。
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統稱加速折舊法。加速折舊法又稱遞減折舊費用法,指固定資產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在適用早期提得多,在后期則提得少,從而相對加快了折舊速度。采用這種方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補償。其缺陷在于,加速折舊法的本質特征,使按前后期間折舊額不斷遞減規則分攤固定資產價值耗費。現行加速折舊法是以現代會計的配比原則為理論基礎,并全面考慮固定資產效用遞減而維修費用遞增,及科技進步影響固定資產壽命等客觀規律,因而是目前比較科學的折舊計算方法。但現行加速折舊法中的“加速”并不充分,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折舊額只在年度間遞減而未在月度間遞減;第二,現行雙倍余額遞減法規定最后兩年轉為直線折舊。在此情況下,固定資產有效期各個年度之間,尤其會計月度之間的折舊確認不符合固定資產效用不斷遞減的規律,不符合費用與收入配比原則,也有違于會計方法一貫性原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費用、利潤的真實性和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此外,加速折舊法中存在“余額遞減”和“年數總和”兩種不同的具體方法,既不利于簡化會計核算,又增加了比較企業間會計信息的成本。
可見,會計上可采用的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很多,各種折舊方法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瑕疵,既然它有瑕疵,那么我們就應該審慎地選擇使用這些方法。不同的折舊方法,計算每期的折舊額有所不同,而每期的折舊額多少由影響到企業當期的成本和費用的大小,也將影響到利潤總額和應納所得稅額。因此,企業在選用折舊方法的時候,應該以科學、合理、嚴謹的態度,綜合考慮經濟效果的具體比較、綜合平衡的客觀條件、生產布局的調整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在遵循國家統一會計折舊制度規定的前提下,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折舊方法。
總體來說,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會對企業產生以下影響:
折舊額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中損耗而要求補償的那部分價值。從企業長期循環的角度看,折舊額上的貨幣回流屬于補償資金的性質。但從一個會計期間或經營期間來看,折舊額形成了企業資金來源。折舊額的多少取決于固定資產價值,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據某一具體的會計期間來說,折舊越多,就意味著企業留下的現金越多,則企業可用資金越多,企業向外籌資越多,反之亦然。相反,也會帶來籌資成本的差別。
折舊對投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折舊政策的選擇會影響某一具體會計期間的投資規模。固定資產折舊的多少會影響企業留存現金的多少,留存越多,可用于投資的資金越多。之所以能將折舊準備金用于投資,是因為在固定資產更新未到期之前,不能讓折舊準備金閑置無用,而是投入生產經營和服務中。這里的界定是只要在固定資產更新之日到來之時,企業能收回用于其他投資的折舊準備金,則將折舊準備金用于投資,在經濟上是完全合理和有效的。二是折舊政策的選擇會影響固定資產更新投資的速度,采用快速折舊,折舊年限短,固定資產更新投資速度快。但作為對企業財務的管理應當在慎重均衡風險和收益的前提下對折舊方法做出選擇,如上例可知加速折舊可以獲得內部的籌資,但第一年高達40%或33%的折舊率對企業來說是難以承擔的,因而在確定折舊方法的同時還應當考慮到降低企業的風險,盡量避免固定資產的購入同時卻造成財務上的困難,能均衡的考量風險和收益的才是合理的折舊方法,才能使企業順利發展。
在比例稅制或者累進稅制下,選擇同一種折舊方法,對企業收益的影響卻略有差異。一般來說,在比例稅制下,如果各年的所得稅率不變,則加速折舊法最初年份提取折舊較多,后面年份提取較少,這樣就可以達到使企業延期納稅的效果,這就相當于向國家借出了一筆巨額無息貸款,這對于充實企業資金非常有利,因此這時采用加速折舊法就非常有利。但在累進稅制下,太高的利潤額,會引起過高部分所對應的稅率偏高,從而使企業稅負也偏高,在這種情況下,則適宜采用勻速的折舊方法,即年限平均法,這樣可以使企業的利潤避免時高時低,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減少企業的所得稅額,減輕稅負。
折舊政策的選擇,直接決定了進入產品和勞務成本中的折舊成本到底會有多少。折舊方法選擇的結果如果提高了折舊成本,在其他因素都不變時,企業可以分配的利潤就會減少;折舊政策的選擇結果如果降低了折舊成本,在其他因素都不變時,企業可分配的利潤就會增加。
一定時間內企業市場價值的高低與企業的利潤分配水平息息相關。就股份制企業而言,當企業的利潤水平處于高水平,因而導致每股收益或股息較高且其他條件都不變時,該企業的股票市價必然上升,相應的企業市場價值提高,相反的,兩者則會同時下降。從企業需要樹立一種良好的市場形象尤其是財務形象這方面來說,一般要求企業市場價值相對穩定并逐步提高。
從整體上講,折舊政策的選擇,應既不使企業市價降低,同時也應盡可能地滿足企業特定時期理財需要。所以選擇折舊政策有一個總的標準就是:
采用這種長期的直線折舊方法,可能使各期可分配利潤不致下降,也可能因盈利水平提高,使可分配利潤上升。
采用這種方法,或可以使各期的可分配利潤不致下降,或可因折舊降低速度超過盈利水平的降低速度,而使各期可分配利潤略有上升;還可以把折舊政策與財務目標結合起來,使財務報表所揭示的利潤信息或獲利水平顯示出穩定和穩步增長的趨勢,企業的市值也會同樣穩定。當然,制定折舊政策時還應考慮其他因素,而且有些因素對折舊政策的影響與企業價值還可能出現矛盾。例如企業需要用增加折舊的方法來增加可用現金、延期納稅時,會導致企業可分配利潤減少,影響企業市價。因此,折舊政策的選擇標準有時就要因這些特殊因素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固定資產折舊是企業會計處理中較為重要和特殊的一部分,國家和企業都應重視起來。國家應使用國家權力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來規范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使用,使其步入有序正常的軌道;而企業更應該重視,要組織專門人員學習與折舊方法相關的知識,學會正確合理地使用,在保證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為企業謀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1]夏成柱.中級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6,64-68.
[2]周益民.淺談企業折舊政策的選擇對企業理財的影響[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0.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5,78-81.
[4]唐淑文,劉學藝.折舊對企業籌資的影響[J].集團經濟研究.2006.(23).
[5]王筱姝.對加速折舊法的認識[J].財會世界.2010.3.
[6]劉妍.論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收益的影響[J].工作研究.200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