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瀅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形成,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急需建立一套科學的、完善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既是深化財政改革的需要,也是對財政支出進行準確、客觀、公正的績效評價的需要。
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經驗,要想績效評價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健全的法律體系及監管制度。我國要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有關財政支出績效考評體系的法律法規,具有法律約束力,保障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例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實施細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程序》等,明確財政支出績效的目的、原則、工作規則和程序、實施方法、指標釋義、標準、計分方法及結果應用等內容,并對相關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界定,及時配合評價工作的開展。建立健全了整套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規范,才使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有法可依。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取得實效還須有配套的監督體系。完善評價監管的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為監管的獨立性提供立法保障;建立監管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實現監管人員在整個監管過程中的行為規范化;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人員的政治素質及業務素質。要充分認識到社會輿論監督的力量,各項信息公開、透明才能使績效評價發揮巨大作用。人大、政協、審計、監察及社會中介機構等部門要根據社會賦予的職責,對財政資金支出進行績效監督,盡可能堵塞漏洞,保證財政資金安全高效。
西方發達國家評價機構利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已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評價數據庫,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保證了評價工作的持續、高效開展。我國財政績效評價工作剛剛起步,在數據庫的建設基本屬于一片空白,造成在評價指標設計、標準等方面沒有可參考指標。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財政信息化建設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信息庫的條件從各方面來說都已經成熟。建立數據庫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部門,應包括財政支出總績效評價、部門和單位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項目績效評價。還要在類別上包括政府管理、教育科技文化、經濟建設、農業水利、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各級財政部門建立的績效評價數據庫要依托內部系統和外部信息網絡共享,最終形成以財政部為中心,各級財政部門共享數據庫,使各級財政部門都能使用數據庫,共同把財政支出績效考核工作做好做細。還要充分依靠技術力量,優化數據處理軟件,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
部門預算是完善我國財政支出管理體系的重大舉措之一,本質是改變原來按財政資金性質和部門交叉管理的方式,以部門為依托構建新的預算支出管理體系。我國現行部門預算僅僅在項目支出預算中初步引入績效評價機制,無法對整個部門預算進行績效評估、衡量、優化。在部門預算中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機制,需要從全局考慮,從實際出發,設計一個以總量、定額、績效標準為核心,全面整合部門預算和預算績效評價的配套機制。具體實施步驟可為:依據評價目標,科學計算出總量;設計業務工作流程,逐項分解定額;確定績效標準,保障部門預算的落實。
隨著改革的深入,預算會計運行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的預算會計也需要相應的進行改革來適應時代的發展。為了滿足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要求,應將預算會計報告與績效評價緊緊結合在一起:在預算會計中適當引入權責發生制,并將最終成果體現在會計報告中,提升政府績效意義的政府財務報告,全面反映政府受托管理公共事務和公共資源的活動情況,評析政府運營和管理效率和效益,并幫助其做出改進和優化。政府財務報告的建立主要應包括財務業績總表設計、財務狀況變動表設計、現金流量表設計與產出與業績分析表設計。
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應充分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并結合我國財政工作實際,確定近期目標及中遠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漸進地推進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改革。根據目前工作的緊迫性,可把項目支出預算績效評價作為切入點,在目前對某些具體財政支出項目進行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試點范圍,最后在全部政府部門全面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應加強數據、方法、理論的積累,待取得成熟經驗后同時組織有關專家參與各個試點工作,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最終形成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做到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