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你好!
我是一個高一女生。我性格比較文靜,喜歡宅在家里看書。我有一個毛病,就是大到中考填志愿,小到挑選衣服顏色,我總是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幾乎每件事情,我都要在猶豫徘徊很久之后才做決定,決定了還要左思右想是否選對了。這個壞習慣浪費了我很多時間,也常常讓自己很糾結。我該如何改變?
小佳
小佳:
你好!
我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這樣一則寓言:一頭毛驢要吃草,左邊、右邊各放著一堆青草。先吃哪一堆?毛驢在這兩堆青草之間犯了難,一直想來想去,猶豫不決,最終餓死了。
遇事優柔寡斷,瞻前顧后,拿不定主意,但時機卻不等人,所謂“流光容易把人拋”,這樣就會使本來該得的機遇稍縱即逝;而本該舍棄的東西,又空耗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心理學家認為,像這樣遇事反反復復、舉棋不定,其實是意志薄弱的表現。這種習慣的形成原因很多,比如:像你這樣年齡的中學生畢竟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又讓你特別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你會比較追求完美,在選擇時難免瞻前顧后,拿捏不定;或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在類似的情境中遭遇過挫折,你會產生消極的條件反射,踟躕不已;還有,如果你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非常文靜聽話,不敢越雷池半步,父母一直是你決策的“拐杖”,那么,有一天離開“拐杖”,你或許都不知道該先邁左腿還是右腿,獨自走路時肯定一時不明方向,徘徊猶豫。
“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或許在另一種角度看來卻是“從長計議、縝密思考”的表現。“雷厲風行、當機立斷”固然干脆利落,但或許考慮不周,會給個人和團體帶來風險;“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固然思考周密,但或許會錯失發展良機。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好一個“度”。我不反對在決策前多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多方比較權衡,但一定要給自己預先設定一個決策的最后倒計時。一旦作了決策,就要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擔當。否則,養成猶豫、反復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選擇能力的形成,而選擇能力的強弱又對人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覺得,你在作選擇時,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內心深處最需要的是什么。所有的選擇都是根據現在手頭掌握的信息來判斷未來即將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你搞清楚了內心最想要的,那么當你認為最重要的、必須首先滿足的條件出現時,你就可以快速做出選擇;選擇一旦做出,就要學會無怨無悔地去擔當。即使發現你的選擇錯了,你也只需根據當下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整,而不必為最初的選擇糾結懊惱。
其次, 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自信心。心理學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相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決策速度也越快;反之則越低越慢。你平時要注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多和同學交往,多了解社會,這樣才能在決策時做到胸有成竹。同時,要培養自己性格中意志的獨立性,自信自主自強自立,這樣,才能在面臨選擇和決策時,“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第三,不苛求完美,跟著感覺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萬事不可能十全十美,若時時處處苛求完美,你就會在追求完美中踟躕不前,最后錯失良機。凡事只要有七、八分的把握,就應該當斷則斷。如果實在拿不定主意,就相信自己,跟著感覺走,不管對或錯,試著走一段再去判斷對錯。
最后,“凡事予則立,不予則廢”。平時要勤思考、多學習,這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還要有擔當選擇、勇于嘗試、承受失敗的勇氣和信心,這樣才能在決策時不猶豫,不盲從,有主見,善選擇。
施曉力
2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