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81)
辦公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建筑類型,當前的項目常常由多棟不同功能的建筑組合為一個建筑群,這樣的建筑群在城市中又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城市節點的作用。然而在快速建設的過程中又常常面臨分期建設脫節、設施配套滯后、建筑之間缺乏呼應等諸多問題。如何去有機整合,筆者以參與其中、歷經方案設計到項目建成的成都航興國際廣場設計為例淺析。
“成都航興國際廣場”建設場地位于成都市高新區南部,東靠天府大道,南臨大源支二線,西側及北側為小區路,周邊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是較理想的商務辦公設施建設用地(圖1)。

圖1 總平面
本次方案設計用地為“基地”二期,凈用地面積22 790 m2。東側為已建成的一期辦公樓,建筑高度為5層的多層建筑,建筑主色調為深灰色,以豎向線條為立面設計元素。業主擬在二期場地建設84 000 m2辦公綜合建筑,包含甲級寫字樓、展示、配套酒店、配套商業等多元功能。分析本案場地特點可以看出:
(1)本案建筑包含原有的一期辦公樓、兩棟甲級寫字樓、一棟配套酒店建筑等。為典型的辦公建筑園區,其建筑群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如何呼應,如何形成豐富而統一的城市節點空間,建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協調整合形成有機體成為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
(2)由于東側一期辦公樓及北側用地將來規劃高層建筑對主視線的遮擋,二期主辦公樓需突前靠南側道路,才能有突出的城市形象,同時能與一期辦公樓整合形成高低錯落的城市形象。
(3)前區廣場空間及建筑形態,二期可與一期空間形態整合、共享,形成完美的融會貫通,一氣呵成。重新打造的共享空間有機銜接起一期二期多棟建筑。辦公主要出入口應設在南側道路上。
(4)從城市角度考慮,臨南側及西側道路其底層商業價值最高,臨街可設置開放式線性綠化廣場積聚人氣,管理上亦能與辦公區域相對隔離,增加的商業功能可作為建筑群功能的補充提升。北側商業利用價值較差,可將次出入口設在北側小區道路上。
(5)由于建筑群建筑眾多,宜統一的手法整合建筑造型,在滿足不同的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使用統一的建筑語言,使之形成整體的建筑形象。

圖2 鳥瞰圖
本案規劃建筑設計從城市整體關系出發,為了給研發基地營造一個舒展的城市空間,充分考慮一期建筑布局現狀。二期建筑規劃設計中采用“U”形的開放式庭院布局方式,不僅與一期外部空間無縫對接形成整體的辦公前區廣場空間,而且自身也因此獲得大氣豐富的內部空間環境。舒展自然,完全消除了孤立感和緊張感。
建筑主體由兩棟正南北朝向、相互錯動的板狀高層組成,一前一后的“雙子星座”相互對話又不相互影響,均能保證使用高效、簡潔大氣,采光、通風、景觀良好。
“U”形裙樓將兩棟高層板樓自然連接,形成一氣呵成的建筑群,兩棟高層聯接處為公共入口大廳,結合室外水景與入口廣場,形成儀式性的入口空間。
整個建筑空間經過整合,一二期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建筑空間展現出序列感和儀式感,同時表現出經過設計后的層次感,提供了豐富的空間感受(圖2)。
交通流線的整合在這種類型的建筑設計中十分重要,在車流設計上:在用地南側與北側各設一個車行出入口,南側為辦公主要出入口,將原來一期建筑的出入口整合進來,形成一個儀式化的入口空間,北側為生活配套出入口,辦公車行在建筑主入口前停泊后或直接順行往用地北側,可在地面臨時停車或進入地下車庫。后勤車行完全控制在用地北側后部,對辦公區及西、南側商業區域無任何交叉與影響。重新設計后的車行流線滿足了辦公建筑園區的功能需要,減少了對城市交通的不利影響。
人流:用地范圍內辦公人流從南側主出入口進出,人行廣場位于一二期之間中部,靠近主入口大廳,便于人流集散。建筑南側及西側底層為商業店面,為臨街人氣積聚留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如圖3。

圖3 交通分析
“成都航興國際廣場”建筑分為兩棟23層主體高層板樓,3層“U”形裙樓和點狀入口大堂三部分,三者相互緊密聯系,共同組成商務辦公、會議接待和配套服務的功能有機整體。板狀高層作為辦公樓便于功能的布置,具有均勻的采光。辦公空間主要集中在兩棟板狀高層內,之間設計為入口大廳。
底層東側建筑主入口區域設置展覽及休憩空間,西側及南側臨街設置配套商業店面,西北角為廚房。2、3層西南側為配套服務的餐廳、咖啡廳及休閑活動區,東北側為會議接待區。設備用房及停車庫集中在地下室。4~22層為辦公樓層,可靈活劃分為大空間、單間、組合單元以及酒店式辦公方式。23層采用兩層通高,為空中商務會所。
底層中部是內庭院,設有綠蔭休息區,環境優美。底層庭院北側打開與停車區相連,東側通過水體與外部辦公前區廣場融為一體。由庭院可以通往二、三層餐廳、休閑活動區及會議區。
方案的造型構思強調統一方正大氣,關注和一期辦公樓的體量及外形的呼應關系,反映著科技與生態的結合,具有穩重、典雅、現代的科研建筑特征。兩棟板式高層間距57 m,減少了相互之間的空間壓力;東西向錯動,可以減少兩個板式高層體量的遮擋面。

圖4 實景照片(右側建筑為一期)
板式主樓立面肌理也是表達的重點,立面設計中摒棄了夸張的裝飾性做法,強調建筑的整體感和現代氣息。憑借著鋼筋混凝土框架、氟珞漆飾面金屬感的實墻、淺灰色玻璃,增強建筑在其特色環境中的感染力,深灰色大面積實體墻、深邃的窗洞,邊角平直簡潔,陰影幽深,視覺感受生動。立面強調豎向肌理,富有韻律感的窄窗給人以整體的上升感、雕塑感。無論近觀還是遠看,都是可以理解的建筑尺度。局部垂直通高的玻璃幕墻內挑空兩層的綠化平臺既具有現代感肌理的外觀效果,又傳達辦公建筑的生態化。
整個空間造型組織設計,基于簡約的幾何學原則,通過反復變奏,形成簡約、優雅、現代的建筑(圖4、圖5)。

圖5 實景照片
景觀綠化的設計采用統一的手法,將整個園區的景觀設計整體規劃,一方面充分借用一期的建成環境,另一方面在二期用地范圍內積極營造宜人的建筑綠化景觀。用地南側規劃為10 m寬的城市綠化帶,北側設計為15 m寬的綠地,一二期之間為中心綠化廣場,為一、二期的生態客廳,加上與之融會貫通的庭院空間內部綠化及水體,景觀條件優越,通過種植高大喬木和水岸綠化,塑造生態公園般的氛圍。大樓體現了將綠色引入辦公空間的設想:通過疊層綠化平臺、空中花園,將自然引入建筑,形成別具一格的生態高層建筑模式,反映了未來辦公空間的發展趨勢(圖6)。

圖6 統一設計的景觀
通過上述多方面的有機整合,在方案階段即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施工圖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這種有機整合的構思便貫徹始終,后期更將景觀、室內深化設計的內容統籌進來,確保了項目建成的最終效果,回顧項目的設計過程,更感到在此特定的場所環境下,摒棄各自為政的表現形式而采取有機整合的設計手法對城市和項目本身是妥當的,對后續的項目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