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本刊記者張義學 孫長青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西藏雖然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但和其他地區相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西部大開發十多年來,西藏GDP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不少西部省份和中部省份,藏區公路、鐵路、電力、民居等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仍有不少瓶頸。
本刊記者組織西藏社科院相關專家學者,坐以論道,向讀者梳理影響西藏快速發展的種種因素。
西藏所處位置是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上,高原遼闊,群山巍峨,平原寬廣,峽谷幽深是西藏的地貌特征。大部分地方海拔在3500米以上,空氣稀薄,不少外地人很難適應在西藏工作和生活。高原缺氧,這讓許多內地人產生了畏懼,造成了人才向西藏流動的困難。
西藏社科院經濟戰略研究所王代遠所長說:“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西藏地理位置偏遠,遠離我國龐大的消費市場,自身消費力低,制約了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西藏生態環境又比較脆弱,生產建設必須時刻與環境相適應,西藏雖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像某些省市的那種快采大掘的生產方式,我們并不能去借鑒。”
“西藏只有300萬人口,是我國人口最少的省份。300萬人口又散居在幅員遼闊的1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西藏消費市場的特點是小而散,和內地人口稠密省份無法相比。”西藏社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勇補充說:“消費拉動不了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只有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了,特別是國家投資或者大型企業的投資。”
由于復雜的高原地理條件,交通運輸業一直是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瓶頸。公路和民航一直是物流和人流進入西藏的主要形式,民航運力小,公路受自然和氣候的影響大。除青藏公路常年通車外,川藏、滇藏、新藏公路等每逢雨雪季節,道路塌方、泥石流、雪災冰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影響物資進出。青藏鐵路的通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藏物流業的壓力,但并沒有完全克服交通不便這個瓶頸。
西藏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第一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仍然很大。西藏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多慶說:“西藏的基礎產業——農牧業發展緩慢。和東部、中部省份相比,種植業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除了農田灌溉較為普遍外,農具原始,管理粗放,作物品種單調,生產水平相當低。”
西藏社科聯主席王學陽講到:“農牧區基礎薄弱,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西藏農牧民的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普遍低,商品意識也比較淡薄,培訓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西藏的鄉鎮企業發展不充分,吸納農牧區富裕勞動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僅僅依靠政策性增收途徑和通過國家投資項目與援建項目組織勞務輸出作為農牧民收入增長的支撐條件,是很有限的。”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勇

西藏自治區社科聯主席、社科院副院長王學陽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王代遠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多慶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郭克范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經濟戰略研究所原所長、資深區域經濟專家王太福
“西藏的農牧業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河、河流交叉口等地域,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好,適合農業、牧業發展。”多慶補充說:“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農牧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去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18元。”
對于4318元,本刊記者了解到農牧民自己創收的其實并不高,國家發放的各種種植(畜牧)補助、補貼(其中含青少年九年基本教育補貼)幾乎要占到其中的50%。不少接受采訪的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西藏是否大發展,還是看農牧業能否得到大發展!”
“經濟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是西藏經濟落伍的主要原因。”長期研究西藏區域經濟的專家王太福講到:“西藏的礦藏很豐富,但地理位置決定了許多產業僅僅處在初級階段,氣候環境使許多產業鏈無法延伸。比如冶煉加工業是采礦業的延伸產業,數十年前,西藏曾布局發展過鋼鐵冶煉產業,但因為當時的冶煉技術無法克服高原氣候的難題而中途擱淺……現在雖然有所克服,但是產業發展比內地慢許多。”
“長期以來,限于高原的地理氣候環境、交通條件和技術開發的可行性,西藏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卻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開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充分,也限制了豐富的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孫勇補充說,“由于人口少,工業基礎不發達,發展緩慢。工業體系不完備,形成了建筑業一枝獨秀,占第二產業60%以上的格局。這是因為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尤其是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央和對口援藏省市的大量建設項目直接帶動了建筑業比重的上升,從1999年的60.2%逐年上升到2008年74.4%。”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人口由100萬增加到302萬,雖然翻了一番多,但是不論生產型經濟還是消費型經濟,都受人口稀少影響。”孫勇說:“市場化程度低,市場容量小、層次低、市場發育不足,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處于部門分割狀態,各種生產要素不能合理流動。諸多的原因,使西藏經濟的發展,對外部因素的依賴性很大。”
國家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是西藏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這種總體供給模式,使基礎設施建設、外省市經濟援藏項目、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在當地經濟生活中占到90%以上。
在長期的西藏經濟發展研究中,孫勇發現一個現象:中央投資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能力中,西藏相比于其他省區市來說,帶動的投資效應最低,拉動經濟發展效果最差。
他舉例說:“中央投入上海的建設資金,每元錢可以帶動17元的社會力量投資;投入四川省的建設資金,每元錢可拉動7~8元的經濟活力;而投入西藏一元錢,最多的時候僅僅能帶來三四毛錢的投資拉動力,最少的時期只有三四分錢的投資拉動力。”
由此可見,西藏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央財政投入,也離不開外省市的經濟援助。
另一方面,西藏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長期偏大,直到2003年第二產業的比重才超過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在第三產業中,依靠財政支出的教育、文化、廣播電視、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的產值占到40%左右,依賴于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而旅游業、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外向依賴性則更高,外地來藏游客的多寡,決定了西藏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盈虧;旅游業、現代服務業也大量吸納外來務工人員就業,來藏務工人員的多寡和素質高低,也影響了第三產業的興盛程度。

西藏人均壽命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35.5歲增加到67歲
從上述訪談中可以看出,在西藏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效應和投資回報率相比較不高。社會是否和諧穩定,對于社會投資力量來說關系很大。
“中央大型企業的風險抵抗力較強一些, 十多億或者數十億的投資項目,可以帶動一方經濟的繁榮。2008年發生的‘3·14’事件,嚴重影響了許多中小投資者在藏投資的積極性。”談到這里,孫勇深有感觸地說:“西藏人民群眾盼望社會長期穩定和諧,西藏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干部希望社會穩定和諧。干部和群眾都深切地認識到,只有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經濟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西藏肩負著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的繁重任務。達賴集團自1959年叛亂失敗出逃后,與國際敵對勢力相勾結,時刻不忘恢復其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他們對西藏的發展橫加指責,并通過境外分裂分子的滲透活動,千方百計地干擾和破壞西藏的經濟建設。”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郭克范副所長說。
據了解,“3·14”事件造成2008年上半年西藏全區經濟比2007年同期降低了7.4個百分點,回落到西部大開發10年中的最低點。郭克范說:“事件發生后,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短短兩三年中,西藏經濟活力迅速恢復,特別是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得到井噴式的發展。”
“事件得到及時地平息,社會也恢復了以往的穩定,經濟也恢復了以往的活力……但是給全國人民帶來的情感傷害短時間內無法痊愈。”孫勇說。
西藏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希望在一個民族團結、和睦相處的環境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