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平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合理的社會結構至少包含四點:中產階層規模的擴大;保護抑或是改善底層、窮人的社會生存生態;要有一個起碼的社會流動渠道;在不同階層之間形成互惠共生的關系。
改革已經走過30個年頭,從理論上說,應該形成了一個政府、市場和社會相互配合的治理體系,但從現實角度看,似乎是一種相反的趨勢,強化權力的跡象依稀可見。這種權力的強化,很多時候是以扭曲市場和打壓社會為代價的。而目前對于金融危機的錯誤反思似乎又為強化權力提供了新的論證。
究竟怎么選擇,是要一種更強有力的權力來包打天下,還是形成一個政府、市場和社會各司其職而又互相配合的多元社會治理模式?這個問題無可回避。
中國社會出現權力強化的趨勢,不能僅僅看作是某種思潮推動的結果。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社會生活變化的本身。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經濟生活的市場化,整個世界全球化過程的加快,大眾社會消費的來臨,還有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因素都使得我們現在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空前的復雜化。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要求一種更強的社會治理。但是,如果沒有其他的相應機制,這種對更有效治理的呼喚,很容易轉化為對更強大的權力的呼喚,為對權力的呼喚提供正當性。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會要求一個比計劃經濟時代更強大的權力來治理這個日益復雜的社會。
所以,在改革30年走到今天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我們過去說,只要有了市場經濟,有了產權的多樣化,權力就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限制和削弱,但是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可能會形成一種更強大的、更無孔不入的、更精致的全能性的權力?有沒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權力對市場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重組,市場和社會都成為強化權力的因素?如果這樣一個趨勢變成現實,將會形成一個難以克服的悖論。
實際上并存著兩個東西:權力的強化與權力的失控。一方面對復雜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治理,需要更強的治理機制,而在市場和社會力量都很弱小的情況下,這實際上意味著需要權力來包打天下;另一方面,在缺少其他機制,尤其是缺少社會充分發育的情況下,權力會因為缺少有效的制約而越來越失控,并最終失去治理的效能。這兩個東西的并存,無疑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困境之一。
我覺得社會進步這個概念,應當成為我們今天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理念。但是,社會進步多少年沒人講了。在發展主義的話語下,社會進步成為一個被遺棄的理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今天的中國需要一場社會進步運動,應當有一個非常響亮的社會進步的口號。
在這里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美國的社會進步運動。當時美國社會進步運動發生的基本背景,跟今天的中國有著非常類似的地方。當時美國剛剛經歷了一場快速的工業化和快速的經濟增長,但政治腐敗、大財團壟斷下的不自由的市場、權力和資本的勾結、貧富懸殊分化,社會動蕩頻仍,社會道德墮落等等,這些事情在美國當時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現象。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由不同力量共同發起了一場內容廣泛的社會進步運動。落實公民權利、限制壟斷、提高政府的效率,增強政府的公正性、扶持弱者、張揚正義,成為這場運動的重要內容。
這個社會進步運動持續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對于改造美國的社會,對于遏制那些惡的東西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個社會進步運動對我們應該有直接的啟示。今天中國可能面臨的情況和當時的美國不一樣,如果說今天中國也需要一場社會進步運動的話,那么這個社會進步運動的目標,應當是制約權力、駕馭資本、制止社會潰敗。但是我們現在把社會不穩定當做主要威脅,為了維護穩定,我們自己能夠治愈細胞壞爛的措施都被束之高閣。我覺得這一點,應該有一個新的思路和新的思維方式。
社會建設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我個人的看法,社會建設至少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第一、一個好的社會、一個相對完善的社會,應當有一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的機制。我們這個社會在過去的一二十年的時間里,利益關系失衡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問題就在我們建立了市場經濟這樣一個體制,但是和它相配套的利益均衡機制沒有建立起來。
第二、一個社會應當有一個比較合理的社會結構。用一個合理的社會結構來支撐一個相對理想的社會,同時支撐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這個社會結構至少包含四點:中產階層規模的擴大;保護抑或是改善底層、窮人的社會生存生態;要有一個起碼的社會流動渠道;在不同階層之間形成互惠共生的關系。
第三、促進公民權利的落實,促進NGO組織的發展,增強社會的自我組織能力。但是我們知道,在中國,NGO組織的處境非常艱難。NGO組織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環境。

第四、要形成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制度化方式。我說的制度化方式至少包含兩點:一是這個制度具有能夠容納沖突和矛盾的能力。二是增強我們這個社會用制度化的方式解決矛盾、解決沖突的能力。
第五、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一個好的社會,應當給人們提供基本保障。這個保障不僅僅涉及公平問題,也是經濟上一個臺階的重要條件。
第六、一個好的社會,需要有一個好的基礎秩序。這些基礎秩序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基礎制度。比如說規范的現金管理,國民收入即入的制度,規范的票據管理和賬目管理等等,這對于一個社會非常重要。這些東西有點類似于城市當中的基礎設施,馬路、橋梁、管道、輸電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