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萌
三弦考級演奏中姿勢的常見問題與后果分析
□李海萌
樂器考級活動現在已經廣為社會接受和承認,但在三弦(業余)考級活動中學生演奏的基本姿勢存在著很多常見的共同問題。這些問題看起來不大,但對學生以后的三弦演奏有著很強的制約,也制約著他們演奏和音樂表現水平的提高。本文通過反向思考,反方向地對此做了詳盡的分析,并找出其原因和正確的姿勢。
姿勢 彈 挑 換把
三弦美稱“三尺檀龍”,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但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發展中受到冷落。隨著全國樂器考級(業余)活動的展開,三弦愛好者和學習者也逐漸多起來了。筆者作為一名高校三弦教師,有機會對一些業余三弦愛好者進行培訓,并參與部分地區的三弦考級活動評審工作。每次考評都能發現一些前途可觀、素質過硬的好苗子,但與此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學生在考級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諸如:怯場攀高,追求樂曲的級別,以高為榮、技術至上,等等。
在所有問題中,最為突出的是學生的基本功問題。因此,本文擬就三弦考級中部分基本功問題試加討論,以期改進和加強學生三弦演奏的姿勢問題,為其現實的演奏規范和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彈與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礎、最常用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指法。右手的各種演奏技巧,比如夾彈、滾、雙彈、雙挑、掃、拂、勾、抹等技巧都由彈挑演化而來。故必須重視彈跳的基礎練習。
彈:用食指向外彈弦。彈時,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大指浮搭于食指前端,虎口呈“鳳眼”形。要求彈時肩部放松,大臂自然下垂。彈時手指與手腕由外向內取勢,同時向外運動,要求力量必須同時爆發出去,彈弦迅速而準確。
挑:挑的動作形態與彈一樣,只是動作方向相反。
學生易犯之錯誤:
1.彈挑弦時,大指緊貼于食指前端,手指過于緊張,導致發力只用腕部力量,沒用或很少用手指的力量。結果是聽起來音量不大、聲音死板,且容易劃傷三弦的鼓皮,尤其是在快速樂段的時候,手指彈跳運動速度不夠,而且很容易出現手腕疲勞。若長期這樣,可能導致手腕的損傷。
2.彈挑弦時,大指沒有浮搭于食指前端,過于放松,導致發力只用手指力量,沒用或很少用手腕的力量。結果是聽起來音量不大、聲音浮漂。同樣在快速樂段的時候,手指彈跳運動速度跟不上,容易出現手指疲勞。
3.彈挑弦時,前臂離開琴鼓,彈挑動作又加上第三股力量——來自前臂的力量。這是,必定會出現肘關節外挎,導致大臂緊張,外觀出現左肩高、右肩低的現象。時間不能持久,且觸弦點不能固定,音色不夠統一。
4.彈挑弦時,中指、無名指、小指沒有往掌內自然彎曲,而是僵硬、緊張,處于直伸狀態。導致腕部用力時,中指、無名指、小指指甲劃傷三弦的鼓皮。
彈挑動作問題主要靠平時基礎練習時的嚴格要求,時時自查,通過自我感覺力道的源流,自我感受音色、照鏡子檢查演奏時的姿態等方法改正。
音準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按音和換把。
1.按音。按音是左手最基本的技法之一,要求手指的前端即指尖肉墊與指甲同時按弦,每個手指依次呈弓形站立于指板之上,盡量與指板成90度角,手腕與掌關節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整個手成為斜弧形。要求手指的抬放距離不應過大,保留指(暫時不用而放在指板上的手指)的盡量運用。
學生易犯之錯誤:
⑴手指未能站立于指板之上,而是躺在指板上。導致只有指尖前的肉墊按弦,琴弦不能充分震動,聲音顯得悶,沒有共鳴感,余音太短,而且由于手指按弦動作不夠快,導致在快速樂段時,出音速度跟不上或出音含糊不清。
⑵手指的抬放距離過大或過小。距離過小較少見,一般的都是手指抬得太高,手指與弦的距離過大,距離越大手指運動的時間要求越長,這樣就會影響按弦的速度,導致快速樂段的演奏出現困難。
⑶保留指用的少或基本不用。保留指的意義“在于非常經濟地使用了數量有限的手指,而且它能夠使音樂的表達更加連綿不斷、心手合一”。保留指的運用,從音樂角度講,既能強化對音位感覺的記憶,緩解了三弦指板無品的缺點,從而保證了音準,同時也可以減少手指不必要的起落運動,省力省時。
2.換把。三弦的指板長,而且沒有品位,所以換把是掌握三弦音準的最大難題,從某種程度講,這也是不利于三弦普及的重要原因,但這也是三弦韻味體現的主要基礎。所以,換把對三弦來講,不僅對技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三弦音樂的表現和韻味的傳達、體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各把位按音的準確性完全取決于三弦左手的換把。一般由于低把位音位距離過寬、高把位音位距離過窄易出現問題,而中音區音位距離適中問題少一些。
在低把位,由于按音位置高于肩部,故要求左手手腕關節隆起程度要高一些,大臂略略抬高,但要保證放松的狀態,保持“沉肩垂肘”的內在狀態;保持在按弦時,每個手指的基關節都探出指板,此時的保留指由于音位距離過寬可以有選擇的使用。
在高把位,按音位置低于肩部,要求“沉肩垂肘”,肩和肘自然下垂至身體左側,左手手腕關節隆起程度要小一些,左手手背和前臂基本保持水平略彎曲;保持在按弦時,每個手指的基關節與指板平行。
學生易犯之錯誤:
⑴在低把位按弦時,容易出現架胳膊的現象。胳膊架起,自然不能夠放松,長時間的緊張用力,導致大臂酸痛,要么出現三弦琴桿下垂,演奏者身體前探,要么出現按音不準、換把速度不快,拖泥帶水。
⑵在低把位按弦時,容易出現夾胳膊的現象。胳膊夾緊身體,手腕與手指的行動受其影響,整個動作既不協調,在外觀上也不美觀,而且極大地影響了音的準確度。
在考級中,多數音準不佳的學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上的兩個大方面,而且尤以保留指的運用為甚。
音準問題是音樂表現的第一大要素,必須通過嚴格的訓練和經常性的自查姿勢才能達到。一些學生因為這種純基礎技術性的訓練枯燥無味而不愿意練習,或者草草了事,不愿意花大功夫。殊不知,最基礎的往往是最重要的,正如蓋房,地基不牢,焉能蓋起高樓大廈?
上述問題乃是考級演奏中基本功問題中姿勢的“常見病”,致病原因多是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重視高難度技巧而忽視基礎性練習,尤其是忽視最基本的正確的姿勢。這樣的練習既違背了人體的正常生理規律,也違背了科學的聯系原則和考級活動的初衷,效果適得其反。練習民族器樂并考級的主要目的是檢驗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別的什么。平和的心態、扎實的基本功和嚴格的訓練才是成為優秀的三弦演奏人才的成功之路。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