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娥
簡論音樂的屬性問題
□王愛娥
本文就音樂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某些側面來論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較清晰地闡明了音樂的物質屬性問題。
音樂 屬性 樂音 音響 物質
音樂藝術既具有精神屬性,同時又有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是主導,但物質屬性是它的產生基礎。
音樂藝術不僅與社會科學聯系密切,并且與某些自然科學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假如只承認音樂藝術的社會意識形態性,而否認它與自然科學的關聯,這樣就會有不少音樂現象不易得到合理的解釋。
從音樂欣賞效應的過程來看,就是主體的音樂思維通過演唱演奏所發出的聲波,即音響信息,進而沖擊、刺激受體(音樂信息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并經過受體條件反射、歷史積淀轉化成一種精神的、思維心理的、感情的信息。這兩種信息匯合一起,迅速通過受體審美意識、審美心理以及生理心理需求的密切結合,激發起生理心理上的共振、共鳴和協調,觸動思維心理上的理解、感化、聯想、激動等綜合美感效應。這就是音樂活動欣賞效應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精神向物質的轉化,又是物質向精神的轉化。
音樂是由有組織的樂音構成的。樂音范圍非常廣泛,幾乎包含所有能發生的聲音。
音樂藝術的基礎材料和表現手段,旋律輪廓、音調、節奏、節拍、速度、音色、力度、和聲等,不管如何千變萬化,從自然科學角度看,最后都只能歸屬于音響,即聲音信息。不同的音樂給予人的屬于不同的音響信息。音響信息,是一種物質形態,是一些不同頻率、不同長度和力度的聲波組成的。音響本身不具有思維性。
音樂基礎材料的物質性和音樂傳播過程的物質性,是音樂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標志。人的耳朵對聲音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性,它幾乎能聽到空氣微粒毫無秩序地沖擊鼓膜的聲音,同時也能耐受足夠使身體發生顫動的聲波的沖擊。人類可聽聲一般只限于頻率16赫(有的也說20赫)以上與兩萬赫以下的聲音。噪音和高強度音響,對人體生理、心理的沖擊會產生危害。人體通常允許的噪音是50分貝,處在130分貝時人會感到無法忍受,到175分貝時就會造成人的死亡。
與此相反,輕音樂卻很受腦力勞動者的喜歡。這也與生理、心理需求相符有關。使人感到暢快的音樂,實際上也是一種與人們生理上的節奏狀態剛好完全合拍的音樂。輕音樂的基調和節奏與人體的心率節奏相近,與人體生理需求合拍。
體育競賽中對音樂的需要,大多是出自運動員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他們的“專選音樂”不是表現運動內容,甚至毫無聯系。運動員要的是整套有利于競技狀態的音響沖擊——一種特殊物質能量。滑冰與《卡門》序曲不倫不類地結合在一起,然而觀眾對此并不感到牽強。
一切音樂藝術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傾向,但總是與物質性功能相共生。健康高尚的音樂能給人以感化、陶冶和啟迪。音樂具有國際性,不受語言限制。由此可見,音樂的重要基礎還是與人們生理、心理上的感受相通有關。人都有七情六欲,表現情感是音樂的特長。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總不會誤以為是新郎新娘跳婚禮舞。這主要是因為人類喜、怒、哀、樂、生理心理上相似相通的緣故。
隨著科學的發展,用音樂來調節人(甚至牛、羊等牲畜)的生理心理系統、神經系統,以達到治病和促進生長發育的目的。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都開設了音樂醫療系,許多醫院聘用音樂醫療工作者來院開設音樂醫療科室。
音樂確有一種特殊的能量(功能),對人體生理心理活動產生影響。也就是說,音樂效應過程中存在著聲響物質形態作用于生理心理物質形態的物質運動。
綜上所論,一、構成音樂基礎的是物質;二、這種物質要對周圍其他物質產生影響;三、它們之間發生影響的主要特點是共振、共鳴,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效應,即物理性效應。這便是本文的結論。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泉市文化館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