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墉]
相鄰的兩個國家,一富一窮,雖然百年來明爭暗斗,但是富國總是占優(yōu)勢。突然間窮國急起直追,讓富國有點擔心,于是派出許多探子,潛入窮國的民間觀察。
有個探子專門觀察地鐵。
第一年探子回來說:“他們地鐵里的工作人員都面無笑容。”
第二年探子回報:“雖然有笑臉了,但是民眾還差得遠。地鐵里的人在手扶梯上還不知道靜立地站一側,把另一側讓給趕時間的人走。”
第三年探子回來說:“他們很差!雖然學會禮讓了,可是在車廂里吃東西,大聲打手機。”
第四年,探子臉色有點凝重:“他們居然在地鐵里不吃東西,也不大聲說話了,每個學生都在低頭看書,跟我們的孩子一樣用功。”
富國官員卻一笑:“他們用功,我們也用功,他們想硬趕,還早呢!”
第五年,探子回來了,輕松地說:“嘿嘿!他們愈來愈隨便了,我看到一群學生,在地鐵站跳舞收錢!說要捐給災民。”
富國的官員大吃一驚:“什么?他們的孩子在地鐵站跳舞?募款?有老師帶著嗎?”
“沒有!”
“喊教條口號了嗎?”
“沒有,好像是學生自發(fā)的。”
“麻煩了!麻煩了!他們下一代的活力和創(chuàng)意出來了,而且有了慈悲和關懷。”
官員想了想,又問:“車站里有乘客罵嗎?”
“沒有!”探子說。
“更麻煩了!幾年間,他們進步太大了。笑容是自信的表現,秩序是法治的表現,安靜是自律的表現,慈善是富裕的表現,寬容是自由的表現,藝術是創(chuàng)意的表現,他們可真趕上來了!”
果然,窮國一日千里,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