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相比50年前,中國男性精子密度從每毫升1.03億個降至4000萬-6000萬個;中國婦女乳腺癌發病率每年上升3%,近10年來發病率增加近40%。大量醫學論文顯示,中國目前每8對夫妻就有一對不育不孕,而1984年此比例還不到5%,二十幾年間上升1倍多。
此外,不少臨床醫生撰文認為,中國近年來性早熟發病率顯著升高,已成為目前最為常見的小兒內分泌疾病之一。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兒科醫生喬麗麗稱,文獻顯示目前性早熟發病率大概是十萬分之一千。按照這個比例,上海300萬兒童中就有3萬兒童性早熟。大量醫務人員和學者認為這些與環境激素相關。所謂環境激素,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學合成內分泌干擾物質,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后,可代替或干擾原有激素作用。環境激素會影響生物體機能,并可以經由胎盤和母乳傳給子代,影響其生長發育、行為、智能以及免疫系統。
環境激素問題目前在我國已十分嚴重。從江河湖海到小溝小溪,飲用水源地甚至部分地下水,水中的魚,城市中的空氣,農村相當數量的土壤,到相當數量的品牌服裝,環境激素無處不在。
不少種類的環境激素在國人的生活中早已臭名昭著。如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精子殺手”壬基酚、攪亂了臺灣飲料市場的鄰二甲苯酸酯、被禁止在奶瓶中使用的雙酚A等。四種重金屬激素則因為中國近年頻發的砷中毒、血鉛、鎘米、汞中毒等事件而為人們所知曉。
環境激素已成為全球環境公害,西方各國已開始著手立法管制其生產和使用。比較而言,中國的重視明顯不足。中國的壬基酚產量在2003年已超過9萬噸,占世界年產量的26%。目前,中國尚未對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產、使用和排放進行嚴格管理。
多位受訪學者認為,中國應直面環境激素問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對國內環境激素的現狀和危害開展全面調查,作出科學評估,最終制定環境激素控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