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棟
黑河市,位于黑龍江省北部,黑龍江上游右岸。東南和伊春市、綏化市接壤,西南同齊齊哈爾市毗鄰,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隔嫩江相望,北部與大興安嶺地區相連,東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的阿穆爾州相望。全市面積66802.7平方千米,轄愛輝區、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及嫩江縣、遜克縣、孫吳縣和五大連池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市政府駐愛輝區。
黑河市,原稱“大黑河屯”。“大黑河屯”是區別“小黑河屯”的稱呼。“黑河”名稱的由來,一說因其瀕臨黑龍江,黑龍江又名“黑水”,亦稱“黑河”;一說蒙古語“安巴薩哈連”,意為“大黑河”。黑河市由愛輝縣演變而來。愛輝,原稱“璦琿”,取名于璦琿河,亦作“艾渾”、“艾滸”、“愛呼”等。“璦琿”為達斡爾語,意為“可畏”。1956年為更改生僻字地名,將“璦琿”改為“愛輝”。
黑河一帶,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公元前16世紀,居住在今黑河市北部、嫩江流域的東胡、濊貊人和商朝就有過貢納關系。到西周初年,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的肅慎族已向周王朝貢“楛矢石砮”。,唐分屬室韋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遼屬東京道室韋部,金歸蒲峪路管轄,元屬開元路,明歸奴兒干都司,清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黑龍江左岸舊璦琿設置黑龍江將軍衙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龍江將軍衙門由江東舊璦琿城遷往江西新建璦琿城(亦稱黑龍江城,今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龍江將軍遷往墨爾根城(今嫩江縣城),留副都統一員駐守。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年8月5日),裁撤副都統,設置璦琿兵備道,同時于璦琿城設置璦琿直隸廳,于大黑河屯設置黑河府,同屬璦琿道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6月26日,因黑龍江省財政異常困難,決定裁撤黑河府,并入璦琿直隸廳;璦琿道移駐大黑河屯,改稱黑河道。1913年1月23日,黑龍江都督令,將璦琿直隸廳改為璦琿縣,駐璦琿城,隸屬黑河道。1929年2月,裁撤黑河道,璦琿縣隸屬黑河市政籌備處。東北淪陷后,1933年5月,撤銷黑河市政籌備處。同年9月,偽璦琿縣公署遷駐黑河。1934年12月,偽滿洲國于黑河設置黑河省,璦琿縣改歸黑河省管轄。1945年8月黑河解放,11月19日成立嫩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12月14日,更名為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1946年9月7日,黑龍江省政府決定設立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后,歷經變更,于1979年2月8日,成立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黑河市(縣級),隸屬黑河地區。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愛輝縣,并入黑河市。1993年2月8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黑河地區,成立黑河市(地級)。
黑河(璦琿)“地處極邊,與俄為鄰”,不但“山嶺重疊,幅員延袤”,而且是一“憑高遠眺,襟江帶河”的險要地區。正因如此,位于黑龍江中游的璦琿城,早在清初就成為我國東北邊境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的一大重鎮,素有“東國屏藩,北國鎖鑰”之稱。“黑龍江五城,璦琿實居其一”。然而對于這樣一個“外接強鄰,內撫曠野”的東北門戶,歷史上卻“從無志乘可稽”,這實在是“璦琿政治、文化、外交上一大缺點”,正如徐希廉所言:“地方政要,首在圖籍,志乘缺如,實為大憾。”(民國《璦琿縣志跋》)這是因為志乘不但是“地方要籍”,而且“凡觀一郡邑之政治、風俗、戶口之繁簡,財賦之盈虧,財產之豐嗇,人民之文野”,皆依賴于縣志而存在。早在清末民初地方收官就清楚地認識到,編纂地方志的重要性,便開始了地方志編纂活動。全省第一部按照方志體例編纂的地方志——《墨爾根志》便于光緒年間首先在黑河地區誕生。全省編纂時間較早,體例比較完備的第一部縣志——民國九年的《璦琿縣志》也在黑河地區編纂出版。另外兩部少數民族志——《黑龍江庫瑪爾路鄂倫春通志備纂》、《黑龍江阿里、多普庫爾兩路鄂倫春志略》也產生在黑河地區。盡管黑河地區地處黑龍江邊陲,文化相對落后于內地,缺史少志現象比較突出,但卻留下了豐富的方志文化遺產和一些珍貴的地方史資料。為了更深入挖掘、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為建設邊疆文化大省服務現將光緒《墨爾根志》,民國《黑河觀察使政務志略》,民國《黑河道尹政務志略》,民國二年《璦琿縣志》,民國九年《璦琿縣志》,民國《嫩江縣志》,民國《黑龍江黑龍江庫瑪爾路鄂倫春通志備纂》,民國《黑龍江阿里多普庫爾兩路鄂倫春志略》,民國《黑龍江奇克特志略》,民國《通北設治局志》,民國《黑龍江遜河縣志》分別評述如下:
【光緒】墨爾根志
黑龍江通志編纂工作始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黑龍江將軍恩澤首先創議編纂《黑龍江通志》,并主持擬訂了《黑龍江通志條目》,共分為詔諭、天章(巡典附后)、圖說、晷度表、建置、沿革、疆域、界約、山脈、水道、關隘、橋梁、公署、學校、壇廟、古跡、冢墓、田賦、蠲恤、兵防、部族、蕃衛、風土、物產、職官(表)、名宦、爵秩(表)、人物等 28門(目)。此前,清代流人雖然曾經撰寫了一些記述黑龍江歷史包括方輿、山川、物產、經制、時令、種族、部落、風俗、貢賦等內容的紀略類型的史地專著或筆記,如《龍沙紀略》、《柳邊紀略》、《寧古塔紀略》、《黑龍江外記》,以及初具方志規模的《黑龍江述略》等,但嚴格來說仍不是按照方志體例編纂的地方志。《黑龍江通志條目》制訂不久,按照這個體例編纂的第一部清代方志則是《墨爾根志》(按:墨爾根城即今嫩江縣)。
《墨爾根志》,海內外僅存抄本一部,現藏日本東洋文庫。新編輯出版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有著錄。1986年因為撰寫《中國方志大詞典》黑龍江省有關詞條之需,我與東洋文庫廣瀨洋子聯系,以資料交換方式獲得《墨爾根志》膠卷,經復制還原得窺該書原貌。古無方志之黑龍江竟然有如此清秀工整、書法精美、體例完備的抄本方志,而且在域外發現,我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里不但凝聚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也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工作記錄了新的一頁。
《墨爾根志》,清佚名纂,惜秒陰齋抄本,每半頁12行,每行23字。全志兩冊,149頁,8萬字左右。志書封面蓋有“惜秒陰齋所藏”篆章一方,這和書口上端印的“惜秒陰齋”是一致的。序言蓋有“王氏芳閣藏書印”一方,目錄內蓋有“秀水王相”和“惜庵”篆章各一方。經查,王相為浙江秀水人,字惜庵,號雨卿,信芳閣為王相的書齋名。惜秒陰齋和王氏信芳閣究竟是一人還是兩人?《墨爾根志》是王相所纂,還是王收藏了惜秒陰齋的藏書?均待考證。但據陳乃乾先生《清代碑傳文通檢》,王相生于乾隆五十四年,卒于咸豐二年,而《墨爾根志》則成書于光緒二十六年以后,這一矛盾亦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墨爾根志》成書時間,《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著錄為光緒二十六年修,志書中敘事一般到光緒二十三年。但《職官志》歷任副都統年表卻超過了二十六年,其中記載:“博棟阿,齊齊哈爾鑲黃旗人,光緒十四年任,于二十七年進京召見。”博棟阿之后,又列了額爾精額(《清實錄》作額勒精額)的名字。查額爾精額光緒三十年四月命墨爾根副都統,所以《墨爾根志》最遲應為光緒三十年抄本。
《墨爾根志》雖然是按照光緒二十三年黑龍江將軍衙門制訂的《黑龍江通志條目》編纂的,但纂修者卻能從實際出發來確定篇目。該志序言指出:“《墨爾根志》自從設治以來至于今事最簡少,文詞甚寡,于篇張不足各為一書。”所以即根據《通志條目》“分別名目”,又根據資料和內容將原來的三十七卷變為十七卷,“綜訂一帙”,以志為卷,為分建置沿革、疆域(四至八到,集鎮村屯)、山脈、水道(嫩江)、水道(泉泊)、橋梁(津渡)、公署、學校、壇廟、田賦(戶口、倉儲附)、兵坊(驛站附)、部族、風土、物產、職官、爵秩表、烈女等十七志。
《墨爾根志》體例完備,敘事清楚,語言簡練。首先,《建置沿革》簡明地記載了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于墨爾根村設立城池,二十九年將軍由黑龍江城(璦琿)移駐,三十二年由黑龍江移副都統一員分駐,三十七年副都統移駐齊齊哈爾,三十八年將軍亦移齊齊哈爾留協須防守,四十九年復設副都統一員的歷史過程。接著《疆域志》詳細地記錄了墨爾根城疆域四至八到及鎮集、村屯,每個旗戶或莊戶各多少家數。《水道志》詳細記載了墨爾根城的山川、泉泊的方位、分布和流向。《公署志》記載了副都統府署其中包括衙門公署、印房庫、軍器樓、檔案房、貢物樓、滿官學房、八旗營房、炮局、通積倉、稅課司、演武廳、火藥局、前鋒營、街道廳等建立的時間、位置、間數。《學校志》記錄了文廟、滿官學的建立時間、規模及學生選取辦法。《壇廟寺》詳細地記錄了先農壇、關帝廟、城隍廟、馬神廟、龍王廟、河神廟以及大佛寺、保安寺、文昌閣、觀音閣、萬壽宮、五神祠、土地祠、昭忠祠等壇廟、寺、閣、宮、祠建立的時間、地點、間數,可窺墨爾根宗教、風俗、禮儀之一斑。墨爾根雖然此地是以滿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居住區域,但宗教禮儀一如漢制。《田賦志》詳細地記錄了墨爾根城的五處官莊及官莊的管理,交糧數額、耕牛倒斃補買銀錢的核銷辦法等;戶口則詳細記錄了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60年間墨爾根城戶口的比丁數目。其中戶數、丁數驟增者無多,但驟減者卻不少,這里很可能與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等有關各年從墨爾根征兵參戰所致;倉儲記載了墨爾根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起陸續建修備倉78所,公倉39所,共117所,每所3間,額儲糧九萬倉石的采買收貯辦法及停止采買的過程。《兵坊志》記載了哈著奇爾,庫淤爾、弩敏、楊吉爾、綏楞額、喀迷呢、布勒札穆等117個卡坊距墨爾根城的方位、里數、設置年月、設置目的、卡官及卡兵人數、坐守及更換方式等;驛站記述了黑龍江、額雨爾、庫木爾、喀兒塔爾奚、科落爾、墨爾根、一喇喀、喀迷呢喀、薄爾多、拉哈等十個驛站的距離、居人家數等。《部族志》記載了墨爾根城原來未設滿洲部落、旗佐,而漢軍部落系雍正五年(1727年)間由齊齊哈爾省城撥隸設為正藍、鑲藍二佐,對于索倫部落則引用了《圣武記》和《開國方略》的記載進行了考證。《風土志》記載了墨爾根城“遺俗醇厚,人性樸實,結茅為舍,柵木為墻,旗營屯站各安生業,而旗戶子弟習書文,演騎射,村鄉莊戶皆務農”的生活。可以說是“戶戶相安,無靡侈之習”;“夜不閉戶,無盜賊之患;路不拾遺,更無掠搶之虞。”安享樂業二百馀年的風俗嘉尚躍然紙上。《物產志》以植物、食物(野產、野菜)、動物(鳥、獸、水族)為目,分別記載了墨爾根城的物產資料。《職官表》記載了墨爾根副都統以員,協領4員、佐領16員、防御4員、驍騎校16員、管理官莊六品官1員、管理墨爾根等十站六品官1員、管倉七品官1員、教習滿文學官1員,以及各種筆帖式各自設立的時間及變化過程。接著詳細記錄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墨爾根副都統由黑龍江移駐齊齊哈爾開始到光緒三十年(1897年)間從喀忒護到額爾精額43位副都統的籍貫、任職時間,以及從康熙三十二年到光緒二十三年鑲黃兼正白旗協領,鑲黃旗佐領、防御、驍騎校,正白旗佐領、防御、驍騎校,正黃旗兼鑲藍旗協領,正黃旗佐領、防御、驍騎校;鑲藍旗佐領、防御、驍騎校;正紅兼鑲紅旗協領,正紅旗佐領、防御、驍騎校,鑲紅旗佐領、防御、驍騎校;鑲白兼正藍旗協領,鑲白旗佐領、防御、驍騎校;正藍旗佐領、防御、驍騎校的名表和任職時間。另外還有歷任管倉官名表,歷任管理官莊屯官名表,歷任管理墨爾根等站官名表,教授八旗幼童清文歷任學官名表。《爵秩表》記載了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朝世襲云騎尉中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各旗始授、初次襲、二次襲,三次襲……直至九次襲的云騎尉姓名、世襲原因、時間等內容,為研究清代職官制度和爵秩世襲制度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最后《烈女志》記載了自雍正四年至光緒七年守節而旌表的烈女50人。
綜上所述,《墨爾根志》不僅為研究清代墨爾根地區乃至黑龍江省的歷史提供了比較系統的資料,而且由于該志資料絕大多數取材于檔案,所以史料翔實可靠。又因為該志是按照黑龍江將軍衙門制訂的《黑龍江通志條目》纂修的,所以,它也為研究黑龍江地方志編纂的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墨爾根志》不足之處是建置沿革、學校、田賦、兵坊、部族等志過于簡略,而《職官表》、《爵秩表》與其它各志相比,則顯得過詳,二者多達全志總篇幅的75%以上,因此有些頭輕腳重,詳略不一。但作為按照方志體例編纂的第一部黑龍江地方志來說,它的歷史地位、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