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友權
(貴州省平壩縣十字鄉林業站,貴州 平壩561100)
松材線蟲侵入樹木后,外部癥狀的顯著特點為針葉失水,褪綠,繼而變褐,而后整株枯死,針葉全呈紅黃色。其發展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外觀正常,樹脂分泌減少或停止,蒸騰作用下降;針葉開始變色,樹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夠觀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蟲侵害和產卵的痕跡;大部分針葉變為黃褐色,萎蔫,通常可見到甲蟲的蛀屑;針葉全部變為黃褐色,病樹干枯死亡,但針葉不脫落。此時樹體上一般有多種害蟲棲居。
雌雄蟲都呈蠕蟲形,蟲體細長,長1mm左右,唇區高,縊縮顯著:口針細長,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圓形,占體寬的2/3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細長葉狀,覆蓋于腸背面。排泄孔的開口大致和食道與腸交接處平行,半月體在排泄孔后約2/3體寬處。卵巢單個,前伸;陰門開口于蟲體中后部73%處。上覆以寬的陰門蓋。后子宮囊長190mm,約為陰肛距的3/4。雌蟲尾亞圓錐形,末端寬圓,少數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蟲交合刺大,弓狀,成對,喙突顯著,交合刺遠端膨大如盤。雄蟲尾似鳥爪,向腹面彎曲,尾端為小的卵狀交合傘包裹,退火的交合傘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見,交合傘(為翼)是尾的角質膜的延伸,在問短呈鏟狀,由于邊緣向內卷曲,從背面觀呈卵形,從側面觀呈尖圓形。病材中的幼蟲蟲體前部和成蟲相似,但其后部則因腸內積聚大量顆狀內含物,以至呈暗色并接結構模糊。幼蟲尾亞圓錐形。
(1)清除傳媒松墨天牛。在晚夏和秋季(10月份以前)噴灑殺螟松乳劑(或油劑)于被害木表面(樹表用藥400~600mL/m2),可以完全殺死樹皮下的天牛幼蟲;在冬季和早春,天牛幼蟲或蛹處于病樹木質部內,噴灑藥劑防治效果差,也不穩定。伐除和處理被害木,殘留伐跟要低,同時對伐根進行剝皮處理,伐木枝梢集中燒毀。原木處理可用溴甲烷熏蒸或加工成薄板(2cm以下)。原木在水中浸泡100d,也有80%以上底殺蟲效果。這些措施都必須在天牛羽化前完成。在天牛羽化后補充營養期間,可噴灑0.5%殺螟松乳劑(每株2~3kg)防治天牛,保護健樹樹冠。
(2)防治松材線蟲。在線蟲侵染前數星期,用豐索磷、乙伴磷、治線磷等內吸性殺蟲和殺線劑施于松樹根部土壤中,或有豐索磷注射樹干,預防線蟲侵入和繁殖。采用內吸性殺線劑注射樹干,能有效地預防線蟲的侵入。
松毛蟲分布范圍很廣,是頭號的森林害蟲,其種類已知的有2種,即馬尾松毛蟲、思茅松毛蟲。以幼蟲取食針葉,常把葉吃光,松林似火燒狀,造成成片松林死亡。松樹被松毛蟲為害后,不但影響生長,而且減少松脂和薪柴的產量。身上的毒毛碰到人的皮膚,會引起紅腫,甚至造成關節腫痛,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馬尾松毛蟲1年發生2~3代,以幼蟲躲藏在樹干裂皮縫、石塊下及地面枯枝落葉層中越冬。春季天氣暖和后,爬到樹上取食針葉,溫度升高,取食愈多,受害愈重。成蟲有趨光性,有很強的遷飛擴散習性,喜飛到生長茂盛的松林產卵,一般產卵300~500粒。初孵化幼蟲有群集和吐絲下的習性,啃食老松針的邊緣,使針葉枯黃卷曲,可作為調查幼蟲數量的標志。思茅松毛蟲1年發生1代。
(1)營林防治。包括營造針闊葉混交林、封山育林、撫育、補植、改造等措施,提高林分抗性。
(2)春季對越冬代幼蟲噴施白僵菌、蘇云金桿菌,釋放赤眼蜂。招引和保護益鳥,發揮各種天敵控制害蟲的作用。
(3)在松毛蟲下樹越冬的地區,春季上樹或秋季下樹時,在樹干上涂殺滅菊酯、溴氰菊酯等藥劑,幼蟲爬過后會中毒死亡。還可利用50%久效磷或40%氧化樂果的10倍液,涂于樹干上,藥液被樹木吸收,幼蟲食葉后死亡。抓住害蟲越冬前后的時期,噴灑550%殺螟松乳油、50%敵敵畏乳油等,效果很好。在郁閉好的松林,也可施放煙劑熏殺。
(4)采用黑光燈誘集成蟲。
松褐天牛是危害松樹的主要蛀干害蟲。成蟲補充營養,啃食嫩枝皮;幼蟲鉆蛀樹干,致松樹枯死。松褐天牛是傳播松樹毀滅性病害松材線蟲病的媒介昆蟲。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坑道中越冬。5月中旬成蟲羽化、取食。5月下旬至7月為卵期,幼蟲孵化后蛀入皮下為害,晚秋蛀入木質部。一般在稀疏的林分發生較重,郁閉度大的林分,則以林緣感染最多;或自林小空地先發生,再向四周蔓延。雪壓木、伐倒木如不及時運出林外,留在林中過夏,或不經剝皮處理,則很快被侵害。
(1)徹底清除被害樹并運出林區銷毀。
(2)春季在林間設置餌木,引誘成蟲在餌木上產卵,然后將餌木剝皮處理。或用引誘劑誘殺成蟲。
(3)化學防治。藥劑防治包括樹冠噴藥和地面噴藥。前者在天牛羽化出來取食補充營養時噴藥,后者在羽化開始時噴藥,噴藥1次可持效75~90d。可用25%殺螟松乳劑3.0~3.6kg/hm2,殺滅天牛。
老齡松樹和4年生以下幼樹及苗木均能受害,以5~15年生松樹受害最重。主要以2齡若蟲在陰面枝梢上危害,造成樹干向陽面傾斜彎曲或枝條軟化下垂、針葉枯黃脫落、枝梢萎蔫。被害較久的松樹,樹皮增厚、硬化、卷曲、翹裂,并易引起次期性病蟲如松縱坑切梢小蠹、松天牛、吉丁蟲及白蟻等的發生,造成大片松林枯死。一般1年2代,以1齡寄生若蟲越冬或越夏。1齡初孵若蟲很活躍,喜沿樹干向上爬行,潛伏在樹皮縫隙等處固定寄生。此期蟲體很小,生活隱蔽,很難識別,故稱“隱蔽期”。脫皮后雌雄分化,蟲體迅速增大,顯露于樹皮縫外,似油菜籽狀,肉眼可見,較易識別,故稱“顯露期”。這是危害松樹最嚴重的時期。
(1)加強檢疫。從疫情發生區調出的應檢物,應嚴格履行檢疫手續,確認無疫情后方可進行繁育、造林或利用。
(2)化學防治。在初孵若蟲向無肢若蟲發育時,采用50%殺螟松200~300倍液噴灑或40%氧化樂果等藥劑進行涂干;卵囊盛期可用50%殺螟松乳油200~300倍液噴灑。
松突圓蚧生態特征。若蟲和雌成蟲體外被有介殼。若蟲泌蠟,蠟絲封蓋全身后增厚變白,形成圓形介殼。雌介殼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白色或淺灰黃色。介殼直徑約2mm左右。此蚧一般每年發生5代,世代重疊。初孵若蟲每年有4個明顯的高峰期,分別發生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6月初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上旬;9月底至11月中旬。以3~5月第1次盛發期增殖數量最多,以后逐次減少。
松突圓蚧是以刺吸松樹汁液方式生存的隱蔽害蟲。它的表面有一層蠟質覆蓋著,比蠟質層更小的身體則藏在下面。在每束針葉的中間或針葉其它部位,可見圓形或橢圓形、中間隆起的,白色或淺灰黃色的介殼,有的小蚧殼邊緣呈半透明白色,需要小心觀察才能發現。判斷松樹是否為松突圓蚧危害,首先觀察最初受害株的下部枝條是否枯死、上部的針葉是否枯黃、灰褐色、落葉;在完全枯死的松林針葉上比較難找到松突圓蚧。新發生區最初的一兩年內林相無明顯變化,要認真調查才能發現是否有蚧蟲寄生。隨后,在受害植株的中、下部枝梢和針葉首先發黃,并且其發黃程度逐漸加劇。若在發生區采脂,松脂產量會逐漸減少,直到無脂流出。
初孵若蟲很小,在尚未固定以前可隨風力傳播。營固定生活以后,對寄主植物的依附性很強,其成蟲、若蟲、卵均可借助盆景、苗木、球果、新鮮枝丫的調動傳播到它自身所難以到達的地方。
5.2.1 檢疫防治
松突圓蚧屬全國檢疫對象,疫區內的松枝、松針、球果嚴禁外運,一律就地做薪炭材處理,對一些特殊用苗等應嚴格實行檢疫,一旦發現此蚧,立即就地銷毀。
5.2.2 藥物防治
在發生蟲害的松林內,可噴灑松脂柴油乳劑進行防治,地面噴1∶9倍液,每畝10kg;飛機噴霧用1∶4倍液,每畝5kg,可取得比較好的防治效果。
5.2.3 天敵防治
松突圓蚧的天敵有松突圓蚧花角蚜小蜂、盾蚧長纓蚜小蜂、突圓蚧麗蚜小蜂等。其中應用松突圓蚧花角蚜小蜂是比較常用和有效的一種防治方法,下面詳細介紹其防治技術:
(1)種蜂采集。折取有小蜂活口但尚未羽化的松枝,每公斤集成一束,捆扎牢固,待用。
(2)種蜂掛放。在花角蚜小蜂未羽化,選擇樹勢較低、枝葉茂盛、蟲口較密的松樹,將種蜂用繩子在松枝上扎牢,以免脫落。
(3)效果調查。種蜂掛放一個月后,隨機抽查10%的掛放點,計算小蜂寄生率。如果小蜂寄生率大于50%,說明小蜂定居成功;如果寄生率低于50%,應仔細分析原因,重新施放種蜂,確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