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輯】“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轉型期。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特征,開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歷史階段。現代畜牧業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對著諸多的風險挑戰。
日前,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介紹了我國畜牧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有關內容。高鴻賓副部長回顧總結了“十一五”畜牧業發展的成就,并就未來5 年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形勢、目標、政策和措施等作了分析和解讀。
高鴻賓談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十一五”期間,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5年來,畜牧業成功應對眾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畜牧生產穩步發展,飼料工業持續較快增長,草原保護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農業和農村經濟 的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具體體現在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產業素質穩步提升,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飼料工業快速發展,草原保護建設成效顯著,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等多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一方面,隨著國家強農惠農力度持續加大,畜牧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優化。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快速發展,為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未來每年新增人口約670 萬人,農村人口城鎮化數量約1 200 萬人,畜產品消費需求仍將繼續剛性增長,這會進一步帶動畜牧業的發展。我國畜牧業經過改革開放30 多年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素質大幅提升,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加強,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現代畜牧業建設具有良好基礎。因此,“十二五”時期,我國畜牧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是畜牧業擴量提質的關鍵轉型期。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畜牧生產中,小規模、低水平的散養方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嚴重制約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任務十分艱巨。 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基層獸醫防疫隊伍素質不高,執業能力參差不齊,獸醫系統培訓平臺和執業獸醫體系尚未建立,難以履行《動物防疫法》賦予的職責任務 。隨著畜牧業加快發展,飼料糧需求速度將高于國內糧食預期增量,飼料資源緊缺將成為畜牧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同時,規模養殖用地難、用工難、融資難等問題也對畜牧業發展形成嚴重制約。由于畜禽養殖污染處理成本偏高,部分畜禽養殖者糞污處理意識薄弱,設施設備和技術力量缺乏,畜禽養殖污染已經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全國90%以上可利用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2010年重點草原牲畜超載率為30%,草原畜牧業生產力不斷下降。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國畜牧業發展也面臨著生產方式仍然落后 ,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高,資源緊缺,生態環境受到制約等諸多挑戰。
為實現“十二五”畜牧業的發展目標,我國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金融保險政策支持,健全完善畜牧業監測預警及宏觀調控機制,培養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新型農牧民 ,加強畜禽規模養殖用地管理利用,全力促進畜牧業的發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