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地秀
(陜西省平利縣老縣中學)
初中歷史教學探討
◆陳地秀
(陜西省平利縣老縣中學)
新課程改革中,歷史教師的知識觀和教學觀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進行了重大變革。本文通過分析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提出現今的歷史教育仍存在遠離學生實際、教師教法單一、觀念守舊、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教學措施
新課程改革中,歷史教師的知識觀和教學觀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進行了重大變革。做好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改變落后觀念,進行大膽創新。課堂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是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
知識結構可分成基本線索和基礎知識兩大部分。科是一門線索性很強的學科,為學生編寫出所學內容的線索,對學生的學習大有幫助。編寫時往往以填空形式出現,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理解所學內容的知識線索。
基礎知識是歷史課學習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識結構的構成、基本知識點、教師的點拔和設疑、印證的材料等。首先按課本對知識表述的順序、知識結構的構成、教師授課的意圖把各節內容的知識構成、基本知識點、教師的設問、印證的材料打印出來。
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一般包括記憶方法、理解角度、理論運用等內容。如在學習哪些歐洲國家不是北約和華約組織成員時,教學生記住一句話:“噢,瑞瑞請給男孩一點愛!”其中的“噢”代表“奧地利”,“瑞瑞”代表“瑞典”和“瑞士”,“男孩”代表“南斯拉夫”,“愛”代表“愛爾蘭”。短短一句話,學生既記住了要學的知識,又增加了學習的興趣,還啟發了記憶的方法。
技能訓練是對一節課學習的檢驗,有選擇題、填空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等題型。訓練題的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礎知識的檢驗,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些練習有的在課上完成,有的是課下作業。
歷史學習不應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種僵化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復合式思維,需要廣闊、全面、客觀、辨證、變化、發展的視野,尤其對歷史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動、啟發學生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在歷史學案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猶如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重要作用。好的導語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求知欲望,促使其情緒高漲,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自然進入新課學習,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歷史課文中常常引用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論或重要著作中的句段,以增強課文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些言論甚至會成為這個人物的代名詞或象征。如在講到“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節時,教師可先引用李世民的一段話“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解釋完意思問這段話是誰說的?為什么要這樣說?然后導入新課。當講到“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諫200多次,指責唐太宗的過失,太宗非常贊賞他,信任他”時,再次強調“引文”,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唐太宗納諫的認識,然后導入新課。運用史料、引言導入新課,一定要注意所用史料必須是本課所要講述的內容或是與本課密切相關的內容。它最大的優點是能緊扣課本內容,深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和運用史料的能力。
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十分熟悉,而且都顯得異常親近,更便于產生學習興趣。因此,用鄉土教材導入的優勢在于可以使學生產生共鳴,學生都會有一種迫切想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遺跡或歷史文物相關史實的心理。運用鄉土歷史導入,學生比較感興趣,容易進入課堂的角色。如講解《夏、商、西周文化》時,可用“我省周至縣發現兩處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是周至縣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史前遺址,也是極少數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來導入新課。學習《“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時,可用我省著名抗日將領杜聿明的英勇事跡來導入新課:“七七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戰的序幕。在這場全民抗戰的斗爭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遠的不說,就說我省著名抗日將領米脂縣人杜聿明吧!1933年杜聿明以副師長身份指揮長城古北口對日戰斗,激戰三晝夜,殲敵2000余人。1937年,杜聿明受命組建國民黨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1939年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使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受到重創,殲滅日寇4000余人,擊斃敵旅團長,獲昆侖關大捷……你想更全面了解這段歷史嗎?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不僅更形象反映當時的歷史情景,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愛家鄉情懷,從而達到情感體驗目標。
教師可以憑借實物、模型圖畫等直觀教具,采用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增強對歷史的真實感知,提高學習興趣。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利用圖片、動畫、錄像、影視片段重現歷史,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感官刺激,提高興趣,促進對歷史知識的領會、理解、掌握。
在講課過程中,如能適當滲透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能給學生新鮮感、趣味感,還有助于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
教師在講課的前一天把學案發給學生課下預習。通過預習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明確要學的內容,明確教師的授課意圖,明確教師要提的問題,明確自己不懂的地方,明確自己聽課的側重點。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大大提高了聽課的效率。在教學時,教師參照教案,按照學案授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學案學與練。一般來說,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如誘導式(提問、討論、歸納、練習,可用于新授課)、開放式(質疑、探索、小結、練習,可用于復習課)、技能式(示范、實踐、評估、作業,可用于習題課)等。
初中歷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程的富有思想教育意義素材開展教育活動。如知識競賽,講歷史故事比賽,舉行專題講座或評論,利用社會資源,參觀遺址、古跡、紀念館,組織觀看歷史影視片等。
[1]李起明.初中歷史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楊奉德.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新課程,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