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義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淺議中職英語教學新模式
——拋錨式教學法
蘇 義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中職學校;英語教學;拋錨式教學法
(1)英語課作為公共課,課時少而任務量大。以我校為例,中職英語教學采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材,該教材共14個單元,每單元2篇課文。按照教學要求,每2周講授1個單元。因此,在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有的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只能照本宣科,停留在講單詞、講課文、做課后練習層面,從而導致教師教學效率低,學生實際應用英語能力無法切實得到提高。
(2)教師通常采用說教式教學模式將信息傳遞給學生。教師教學不依據學生個性和學習水平,學生成為英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沒有機會參與英語交際實踐,反映在英語學習中便是課下背單詞,課上做筆記。學生為應試而學習英語,從而在實際運用中出現“啞巴英語”或“高分低能”等現象。
(3)隨著我校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準畢業生去歐美國家實習或就業,此時,外語運用能力就成為一項必要技能。但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同實際應用完全脫節,導致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英語學習興趣不濃,課堂學習效率低,學習整體效果不佳。
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在真實或類似真實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決問題,并自主理解事件、建構意義。這些事件或問題被稱為“錨”,一旦確定這類事件或問題,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確定了,故將這種方法稱為拋錨式教學法。該教學法有2條重要的設計原則:(1)學習與教學活動應圍繞“錨”來設計,所謂“錨”是某種類型的個案或問題情境;(2)課程設計應允許學生探索教學內容。拋錨式教學大致由以下幾個環節構成:創設情境—確定問題(拋錨)—主動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拋錨式教學法使學生在真實、完整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學習需要,并通過自身的主動學習、教師的指導教學以及學習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親身體驗從識別、提出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
21世紀的醫學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使用粉筆、黑板、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手段階段,而應做到多種教學手段的優化組合、相互配合,以達到優勢互補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科內容,在課堂中適當且適時運用投影、錄像、計算機等,使之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武安職業教育中心的英語教師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如講授中職英語教材第二冊UNIT5 Reading B Smoking and Healthy時,利用多媒體展現了子彈和香煙2個造型。
……
Teacher:Can you understand the picture?
Student:One is a bullet,the other is a cigarette.
Teacher:They both can kill people.One does it very very quickly,like this.Beng.over.This one can do very very slowly.So this picture is trying to tell us that how dangerous the smoking can be.
……
以上的師生互動發揮了學生想象力,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把機能的、形態的、宏觀的、微觀的、具體的、抽象的知識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知識理解,增強記憶效果,拓展學生思維,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從而達到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英語角作為學習英語、交流英語、提高英語口語水平的活動平臺,具有開放性和隨意性特點。教師要貫徹現代教學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從信息提供者轉變為學習指導者和學生的學習伙伴。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應提供一定輔導。英語角活動的主要形式如下:(1)教室外(在室外完成任務型的課外作業)。①地點:室外英語角活動點。②活動形式:圍繞主題展開對話、編排短劇等。③目的:改變學生“啞巴英語”現狀,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愛”上英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2)室內(在室內完成任務型的課外作業)。①地點:教室內。②活動形式:復述課文,圍繞主題對話,口頭作文,即興表演。③目的:復習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通過師生間或學生間的交流,使學生有效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師應大力提倡并推廣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互動模式,利用文字、圖片等創設多元化英語學習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英語角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鍛煉了學生的膽量,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拋錨式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情境化的教學過程,強調教學中各動態因素的多邊合作,如師生、生生、師師間交流。它不僅可以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使之集思廣益、相互切磋,提高教學及學習效果,更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G424.1
B
1671-1246(2011)07-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