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藝
(大理州衛生學校,云南 大理 671000)
我國奶業現狀分析
王海藝
(大理州衛生學校,云南 大理 671000)
奶業;現狀;解決途徑
(1)我國奶產量由1991年的465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3 518萬噸;全國奶牛存欄1 300萬頭;全國規模乳品企業實現總產值1 650.2億元,同比增長12.4%;乳制品總量1 935.1萬噸,同比增長12.9%[1]。根據農業部規劃,我國牛奶總產量將從2001年的1 025萬噸增長到2030年的6 400萬噸[2]。
(2)我國奶業市場不僅成長率居全球之首,其市場前景也十分廣闊。近幾年,我國奶類人均消費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8年,我國鮮奶總消費量為1 227.2萬噸,2006年鮮奶消費量達到1 829.7萬噸,比1998年增長了49.1%[3]。專家預測,至2015年,我國奶類消費總量將達到2 500萬噸,年均增長6.8%,遠高于世界同期l%~2%的增長速度[2]。
我國奶業的快速發展,除需求量增大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政策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奶業采取促進發展的產業政策,如提高原料奶收購價、提供購牛的財政和信貸支持、減免奶業稅賦等。2001年,國務院先后出臺的《關于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和《中國食物和營養發展綱要》均把奶業發展作為重點。科技部將奶業列入12項重大科研專題項目之一。
目前,奶牛養殖業是我國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據國家統計局資料表明,2000年我國農民養豬每頭獲利80元,飼養蛋雞僅有微利,而飼養奶牛每頭獲利可達3 500元,直接效益最高。另據河北省豐寧縣調研表明,1戶農民4口人10畝地,種糧食全年純收入最多3 000元,而養10頭奶牛,每頭奶牛純收入3 000元,全年可達30 000元[4]。
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飲食向營養化方向的轉變,奶類不再是營養滋補品,而成為一種大眾食品。隨著奶制品種類的不斷增加,消費市場中已形成了穩定的消費群體,奶類消費總量逐年上升。其中,城鎮居民消費量增長最快,2006年人均購買量達到 24.79 千克,比 2000 年增長 71.1%[5]。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奶業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國外同行業企業、投資集團等資本市場的關注,通過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加大了資金投入,同時也引進了一些先進、規范的經營管理理念。我國奶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
2.1.1 政府監督機構的體制問題 在我國,奶牛養殖業和奶制品消費市場快速成長的同時卻沒有明確奶站的監管規范和監管部門,這反映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漏洞,是我國食品安全體制失效的必然結果[6]。在原料奶監管方面,人力資源配置明顯不足。如縣一級畜牧部門主管奶牛養殖業的人員,多不過十余人,有的只有四五人,無法監管奶站收購牛奶的質量。
2.1.2 國家質檢管理局的失職 國家專門設立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管局專司監管食品藥品安全及其他產品質量,這些機構在各地又設有下屬、分支或派出機構。但在如此嚴密的監管體系之下,奶制品問題仍然存在,這就反映出國家質檢管理局的失職。
2.1.3 政策法規不健全,監管制度漏洞較多 檢測出三聚氰胺的產品幾乎都是名牌產品,這一點充分說明我國政策法規不健全,監管制度漏洞較多。
2.1.4 奶制品檢測技術和標準體系不完善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有關部門曾多次對三鹿奶粉進行檢測,但均未檢出三聚氰胺;導致“大頭娃娃”事件的安徽阜陽嬰幼兒奶粉的檢測也是合格的。這些連續不斷出現“合格奶粉”致嬰幼兒死亡的事件說明我國奶制品檢測技術和標準體系仍存在較多弊端[6]。
2.1.5 法律執行不力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國家公布的乳品企業有22家,這些企業中許多是大型的知名企業,如蒙牛、伊利、光明等,但依法處理的主要是三鹿集團和一些奶站負責人,其他大型企業負責人并未受行政處罰,法律執行力度很弱[6]。
2.2.1 企業不誠信經營 如個別企業在產品標識及廣告宣傳上夸大其辭,以虛假內容誤導、欺騙消費者。事件發生后掩蓋事實真相,試圖控制媒體尤其是網絡來控制輿論等做法都反映出企業道德淪陷。
2.2.2 企業忽視產品質量 企業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或濫用食品添加劑,以提高奶制品檢測時的營養成分含量,增強企業競爭力,擴大市場銷售份額,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威脅。農村銷售的奶制品多由小企業和小生產作坊提供,其產品加工、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的質量安全難以得到保證;生產者法制觀念不強,對于劣質產品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損害認識不夠[7]。
(1)目前,我國奶制品質量狀況整體較差,制約我國奶業核心競爭力和健康持續發展。2008年,農業部奶牛科技入戶項目組對全國300多家奶牛養殖戶和20多個奶站進行調查,其中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平均為2.8%和3.1%,而奶業發達國家原料奶乳蛋白率、乳脂率平均為3.2%和3.5%。我國牛奶質量明顯低于國外奶業發達國家牛奶質量[8]。
(2)奶牛良種數量不足,單產量低。據最新資料統計,2000年奶牛業發達國家荷斯坦奶牛平均產奶量已接近8 000千克,而我國還不到3 300千克[4]。
2.4.1 奶產品消費量偏低,消費人群偏少 受傳統飲食習慣影響,我國人民食品結構中,牛奶所占比重相對偏小,我國城鎮人口每人每天消費的牛奶量只有63克。農村人口更低,只有41克左右。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指出我國居民每天應食用相當于300克鮮奶的奶類及其制品[1]。
2.4.2 消費者奶制品知識匱乏(1)許多消費者不明白價格相對低廉的乳制品對改善營養、平衡膳食結構、補鈣和增強體質的重要作用。(2)部分消費者認為特別香的牛奶才是高品質牛奶,這就促使乳品加工商在牛奶中加入大量增香劑。(3)目前很多消費者喜歡喝高溫消毒奶,不喜歡喝巴氏奶,事實上巴氏奶具有更新鮮、營養價值更高的優點。發達國家巴氏奶在液態奶中所占的比例已超過了90%,而我國的比例僅為30%,嚴重制約高品質牛奶的消費[8]。
一些媒體僅從商業利益出發,罔顧新聞真實性原則,一味追逐經濟效益而拋棄社會效益,誤導消費者。
3.1.1 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法及相關制度》以奶制品為代表的食品關系人民的生命安全,對于其從業人員及企業相關人員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6]。
3.1.2 引入食品安全責任人制度 被吊銷食品生產、流通或餐飲服務許可證的企業,其直接責任人5年內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等工作。生產經營者是保證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將這一規定明確寫入食品安全法草案,細化為相關制度[6]。
3.1.3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及召回制度 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制度,最終達到將缺少安全信用的企業驅逐出市場的目的;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防止不安全食品在市場上流通、銷售。
3.1.4 允許公民建立獨立的民間食品監督機構 利用民間及第三方食品監督機構,對政府安檢部門和廠商進行公開監督,有利于彌補政府監督部門的不足,有助于政治體制改革,根治官商勾結和權力資本化,真正構建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督體系[6]。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有:檢測點少、設備少且不配套;只能提供“快速不準確、準確不快速”的檢測;技術力量薄弱;檢測費用過高。因此,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構建檢測體系的資金投入,組織科技人員對檢測設備進行科技攻關,研制和生產出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標準的配套設備。
3.3.1 注重企業家誠信意識培養 人無信不立,市無信則亂。誠信是企業的資本和財富,失信勢必導致企業關系緊張,合作伙伴減少,市場空間變小。
3.3.2 建立并完善企業誠信獎懲制度 通過對守信者的必要獎勵,對失信者的嚴厲懲處,讓“誠信無價”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高度共識。
推進奶牛養殖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進程是發展現代奶業和提高牛奶質量安全的必由之路。實現規模化養殖,有利于實行嚴格的奶牛養殖、衛生防疫和環境控制標準,提高養殖水平和牛奶質量安全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廣奶牛飼養管理技術規范,實現飼料標準化、奶畜健康養殖標準化和養殖衛生環境標準化,才能保障原料奶質量和安全[8]。
借助行業協會、大眾媒體、政府等方面的力量,加強健康知識普及教育,幫助消費者增強識別乳制品質量的能力;幫助消費者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同時提高消費者特別是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保障自身合法權益[7]。
目前,我國奶制品營銷應把目標適當轉向農村,并根據農村消費需求和承受能力制定營銷策略,有步驟地推進農村學生奶工程,并以此為切入點,帶動農村整體飲用奶習慣的養成[5]。
相關部門應認真審核相關節目及廣告,避免群眾不僅沒有得到健康知識,反而聽信虛假廣告造成嚴重后果。
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及國外優質奶制品企業帶來的市場沖擊,我國奶業將迎來新一輪挑戰。根據我國奶業現狀,只有資源、環境、養殖、加工、市場各環節協調、健康發展,才能促使我國奶業持續發展,從而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和長遠利益。
[l]張志民,胡智勝,侯世忠.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中國奶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乳業,2010,(6):22~25.
[2]賈樹妍,賈淑軍.點評中國奶業迷局[J].經濟論壇,2003,(16):6~8.
[3]劉衛國.我國液態奶市場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6):41~42.
[4]李勝利.試論中國奶業的可持續發展[J].飼料廣角,2002,(12):6~9.
[5]胡瀟元.奶制品企業的安全衛生之政府監督職能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9,(12):210~211.
[6]劉錄民.我國奶制品“三聚氰胺”中毒案例分析[J].新西部,2009,(2):72~73.
[7]劉妮雅,劉曉萌.我國奶制品質量安全問題經濟學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22):4~6.
[8]王加啟,趙圣國.我國牛奶質量安全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奶牛,2009,(11):3~7.
S823.9+1
A
1671-1246(2011)07-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