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賀,許 樂
病人安全是醫療護理質量的生命線。近年來,許多學者和醫療機構紛紛致力于病人安全問題的研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Reason教授以乳酪為模型形象地指出:人的不安全行為背后往往存在著誘發錯誤產生的條件或環境,而這些條件或環境是由組織系統自身缺陷所導致的[1]。美國醫學會將Reason乳酪理論引入醫院安全管理領域,在其研究報告中提出:醫療機構應貫徹“安全管理,預防為主”的理念,從提高組織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著手才能更好地促進病人安全[2]。屏障是指組織為防止、控制或緩沖意外事件發生而采取的防護措施[3]。我院在近幾年的護理管理中,以現代安全管理理念為指導,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護理安全屏障設置,形成了對病人安全管理的前饋控制,對醫院護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現介紹如下。
1.1 構建護理安全監控網絡 建立以護理部為中心,各科室護理單元為網點,形成全院護士人人參與的安全監控網絡,實行科室安全小組—科護士長、片區督導—護理安全委員會三級控制。其中科室安全小組負責傳達醫院安全信息以及對科室護理缺陷、安全隱患的預防、排查和記錄,安全員由科室人員推薦產生,護士長任小組組長,對科室安全問題負責,每月組織安全討論會向全體護士反饋科室安全情況,提出安全改進措施;科護士長及片區督導主管所轄科室日常工作的安全巡查、評價及安全記錄考核,并負責跟蹤督查各科室安全改進項目的實施效果;護理安全委員會由護理部主任及7名護士長組成,主要負責季度安全質量檢查及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匯總,護理部主任每月組織護士長召開安全會議及病例討論會,分享管理經驗,對不良事件進行根源分析,提出持續改進項目及相關意見。護理安全三級監控網絡注重對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的管理,實施安全反饋機制,以PDCA管理辦法不斷優化護理流程、完善安全制度,形成了對安全問題由下至上的控制,有效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生和傷害。
1.2 健全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根據中國醫院協會頒布的《2009年患者安全目標》,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了《病人護理安全目標及策略》,包括正確識別病人、改善用藥安全等10個安全目標,并對各目標的具體實施措施進行了詳細介紹;制定了高危病人風險評估制度及護理風險告知制度等;重新修訂了專科護理安全防范制度、護士長夜查房制度、意外事件三級補救流程等;提倡不良事件報告的非懲罰性管理,對不良事件的報告內容進行了補充,要求涉及病人安全的各種意外事件均應及時報告,實施網絡呈報,優化報告途徑。此外,2010年7月另行制定了18條護理安全規定作為以上安全制度的補充。不斷完善的護理安全管理制度體現了醫院以病人安全為中心、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為目標的管理理念,為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1.3 完善護理安全檢查機制 巡視檢查是管理者發現安全問題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幾年醫院逐漸完善三級監控網絡,做到每周科室自查,每月重點抽查,每季度全面檢查。護理安全委員會每季度對全院各科室的安全工作進行1次全面檢查;1名護理部副主任及2名督導負責日常工作安全巡查;各科室護士長輪流負責全院護理工作的日查房及夜查房工作;科室安全員在護士長的領導下對科室護理安全問題進行全面控制。此外,借鑒兄弟醫院的管理經驗建立院內科室間安全互查制度,旨在最大限度發現科室的安全隱患問題,不納入醫院安全質量考核。
1.4 匯編護理安全教育材料 為明確相關制度職責、規范護理技術操作、提高應急處理能力,護理部編寫了在職培訓叢書和《護士應知應會手冊》,全院護理人員人手1套。其中在職培訓叢書中的《護理管理實踐指南》介紹了護理工作制度、崗位職責、質量標準、服務規范等四部分內容;《護理操作實踐指南》納入了基礎護理、急救護理及專科護理等領域的68項技術操作,通過操作流程圖、考核標準及相關問答題對每個操作予以詳細講解;《專科護理常規實踐指南》收集了內科、外科、婦科、產科、兒科、五官科、重癥監護、手術室等科室的專科護理常規,講述了各種疾病特點、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等內容。《護士應知應會手冊》涵蓋了院內15項核心制度、31項護理應急預案以及職業防護等重要知識內容,并以小冊子的形式印刷,便于攜帶,隨取隨用,要求每位護理人員用心學習,認真執行。
1.5 強化護理人員培訓教育 良好的業務素質是實現安全護理的基礎,醫院定期開辦安全知識培訓班、責任護士能力提高班,開展自然災害演習等,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學習活動,為提高護士的安全控制能力創造良好的條件。根據護理人員的職稱、崗位實施針對性培訓:對新入院護士加強基礎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訓,注重對其護理經驗的傳授以及安全習慣的培養;對青年護士加強規范化培訓和繼續教育,選送骨干人員參加學術講座、專科進修班等,拓展其知識范圍,提高其技能水平;對高年資護理人員注重培養其專科核心能力及科研教育能力,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傳幫帶。此外,護理部編寫了《護理教研實踐指南》,系統地介紹了對臨床不同階段護理人員的培訓管理以及對不同層次護生的教學要求等內容,為臨床科室實施針對性的培訓教育提供了指導。
1.6 加強病人安全設施配備 使用腕帶標志、手術病人標志、新生兒標志增加病人識別方法;推廣應用各種顏色的引流管標志、膀胱沖洗牌等護理操作標志;在治療室內、治療車上粘貼三查七對、無菌原則等提示語;對氯化鉀注射液、腎上腺素等高危藥物做特殊警示,要求單獨存放、嚴格管理,并利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限制高危藥物的使用劑量;為高危病人實施安全評估后,及時掛出防壓瘡、防墜床、防跌倒等標志,防止意外發生;在衛生間、洗滌間做出防滑、防燙傷等溫馨提示。各種安全標志的應用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警惕性,病人防護用具的配備和使用有效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生,安全設施的應用提高了護理質量。
2.1 提高了病人安全水平 隨著護理安全屏障的不斷完善,醫院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呈持續下降趨勢,由2007年的0.059%遞減至2009年的0.039%;壓瘡風險評估機制的建立對院內壓瘡的預防起到了重要作用,實施前(2009年下半年)發生院內壓瘡17例,實施后(2010年上半年)發生院內壓瘡7例;院內調查病人安全滿意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護理安全屏障實施效果得到了病人的肯定。
2.2 增強了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的認知 隨著安全檢查制度的完善、培訓的強化以及各種安全設施的投入,各護理單元的工作較以往更加有序,護理人員的病人安全意識明顯提高,對風險的識別和判斷能力大大增強[4]。2007年與2009年相比,注射輸液核對缺陷由7例降至0例;口服藥發放錯誤由7例降至2例。隨著不良事件報告內容的擴展,拔管、跌倒、墜床等意外事件亦被納入報告范疇,在臨床護理人員的積極參與下,收集到的數據呈現遞增趨勢。
2.3 形成了積極的安全文化氛圍 安全文化是近幾年被引入醫院安全管理的一種新理念,可以理解為: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無損于病人為先”整合到每個組織單元、注入每項操作規范之中,將安全提升至最優先地位的一種行為[5]。要求管理者在視安全為第一的前提下,能夠公開、公正地處理各種缺陷和問題,采取多系統改進、少個人懲罰的管理方式,營造一個學習型的文化氛圍[6]。
護理安全屏障的設置以“安全管理,預防為主”理念為指導,注重對組織系統的改進與完善,即通過多途徑、多形式實現醫院安全文化的構建。其中三級監控網絡廣泛收集各種安全信息,實現了對安全問題的全面控制;安全檢查機制則可對提出的安全改進項目進行跟蹤督導;安全制度的完善、各種培訓教育的開展以及防護設施的配備對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不良事件報告制度的完善,也為護理人員積極參與醫院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礎。
護理安全屏障的建立與完善對改善醫院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強化了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規范了護理人員的安全行為,提高了病人安全水平。然而護理工作的繁瑣性及復雜性決定了安全屏障仍然有其薄弱區域,要求管理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對各種安全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實現護理安全屏障的不斷改進與完善。
[1]Reason J.Human error:Models and management[J].BMJ,2000,320(7237):768-770.
[2]Linda TK,Janet MC,M olla SD.Institute of medicine(IOM)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 stem[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1.
[3]Duijm NJ.Safety barrier diagrams as a safety management tool[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8,94:332-341.
[4]裘靈潔.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J].全科護理,2011,9(3C):811-812.
[5]Singer SJ,Gaba DM,Geppcrt JJ,et al.T he culture of safety:Results from an organization wide survey in 15 California hospitals[J].Qual Saf Health Care,2003,12(2):112-118.
[6]丁力,姜安麗,葉旭春.護理安全管理新思路[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