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梁,蔣 蓉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
跨學科研究是“把來自兩個以上的學科或專業知識團體的信息、數據、技能、工具、視角、概念或理論進行融合,以拓展基本知識,或解決那些用單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無法解決的問題。”
城市規劃是個跨學科的科學。規劃中需用經濟學理論去解釋城市空間的組織,用生態學理論去推想城市結構的演變,用社會學理論去指導城市資源的分配……
近年來,由于規劃在橫向上業務領域的拓寬,在縱向上控制內容的加深,導致了規劃學科與經濟學、社會學、美學等其他學科的交叉進一步密切,規劃設計單位往往也開始強化跨學科設計團隊的建設。
跨學科綜合規劃將是未來規劃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行業發展潮流中,研究、探索跨學科規劃的編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基礎。我們亟需在綜合各個城市研究學科的基礎上,形成一種跨越學科界限、融合各家之長、合作推進的規劃方法,既可以促進學科間的交流,又能更有針對性且有效地指導城市建設和發展。
本文主要以《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的編制為研究樣板,對跨學科綜合規劃編制的基礎前提,運作模式,編制過程以及成果要求進行探討,并作出初步歸納總結。
成都作為特大中心城市,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主要戰略基地,需要經濟等硬實力,也需要文化、科技等軟實力的雙重支撐。在《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了城市具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的職能,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成都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同時對成都歷史文化特色塑造也越來越重視。但是,類似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一樣,成都市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在面臨著特色危機,存在著歷史文化要素分布比較雜亂、零散,以及展示不足、不成體系等問題。2010年,成都提出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其核心目的之一是形成具有豐富歷史底蘊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新的城市戰略目標對成都的歷史文化特色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進一步挖掘成都歷史文化景觀資源,系統性展示城市文化特色,2009年初,由成都市市委宣傳部牽頭,成都市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協會、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社科院以及成都環境藝術方面的專家組成工作組,共同編制《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
《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的主要目標是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城鄉一體、和諧清晰的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通過標識體系展現成都市歷史脈絡,展示新型城鄉形態,突顯城市文化內涵,體現城市個性特色,并指導下一步具體標識的設計與建設。該規劃秉承系統性原則、城鄉統籌原則、特色性原則、形象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旨在通過標識建設來系統性突出展示成都的歷史文化景觀,傳承這座名城數千年的歷史記憶,塑造城市特色,促進旅游和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本規劃設計思路見圖1。

圖1 規劃思路
經過近8個月的合作,規劃課題組形成了《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相關的系列研究與規劃工作成果:包括“成都歷史文化景觀標識譜系”、“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研究”、“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全域規劃”、“成都市中心城近期首批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項目研究”、“成都市首批歷史文化景觀標識建設方案”5部分。
從《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的編制看,其特點具有多元性、綜合性和協作性。該規劃通過跨學科團隊構建工作平臺緊密合作,形成了綜合性理論研究成果與規劃成果,是跨學科綜合規劃典型代表。從該規劃的編制可以看出,跨學科綜合規劃必須具備的3項特質是建立跨學科團隊協作的有效運作機制,創新理論研究,以及綜合的規劃成果。
建立跨學科團隊協作的有效運作機制,創新理論研究,綜合的規劃成果是跨學科綜合規劃的三大主要特點。
跨學科綜合規劃的推進首先需要組建一支具備多學科理論知識及技術能力的跨學科規劃團隊,并且由專門領導機構組織協調。
例如,成都市歷史文化標識體系的建設是跨區、市(縣)、跨部門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建設、規劃、城管、宣傳、文化、旅游、園林、市政等部門和各區、市(縣)。因此,《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設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統一協調跨學科規劃團隊及各部門、各區、市(縣)的相關工作。2009年5月的專題會議后,中共成都市委辦公廳、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行文——成委辦發電[2009]38號,成立了專門負責標識建設相關事項的“成都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建設工作小組”。該“工作小組”作為標識體系建設的領導機構,主要負責歷史文化景觀標識建設、管理中相關問題的決策以及標識建設成果的論證驗收。
同月,工作小組委托成都市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協會牽頭,組建了由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相關專家構成的“規劃課題組”,共同開展一系列規劃及示范性建設方案的研究、編制工作。“規劃課題組”由規劃、建設、歷史文化保護、景觀、藝術等領域的相關專家組成,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全程參與。“規劃課題組”的組建標志著跨學科規劃團隊的成功建立。
“規劃課題組”的人員組成復雜,學科方向多元,工作機制各不相同,因此,有效的團隊合作模式尤其重要。
該規劃由“成都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建設工作小組”搭建了工作平臺,負責聯系相關政府部門;組織材料收集;設定規劃工作計劃;控制時間進度;階段性評判研究成果;主辦招投標;定期聯絡“規劃課題組”各成員,組織規劃例會等等。“規劃課題組”主要通過定期規劃例會的形式推進規劃編制工作。經由“工作小組”組建的工作平臺,各學科專業人員相互交流,資源共享,研究成果層層累積,使得跨學科合作成為可能,并高效率地推動著這一綜合復雜的組織機構順利運作。
直觀來看,該規劃的整體編制工作機制如圖2。

圖2 規劃編制機制
跨學科規劃必然納入各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包括以歷史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譜系”羅列,以符號展示研究為主的標識體系構建,以案例研究為主的標識建設策略分析,以藝術美學為主的示范性方案設計研究。綜合、全面、多學科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是該規劃必要的理論支撐。
這些理論研究游離于規劃外圍,卻也是規劃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它們是良好的跨學科合作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規劃編制成功的重要基石。例如:“成都歷史文化景觀標識譜系”部分由于融合了歷史文化的研究結論與空間規劃的工作思路,首次形成了成都市全域范圍內歷史文化資源系統性研究成果。該“譜系”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成都的歷史演變過程由抽象文字表達轉化為具象的空間圖像表現。同時,在多個政府部門,全面收集規劃、歷史文化、園林景觀等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系統梳理形成了完整的,具體的,可落實于空間的全域成都歷史文化資源名錄。這是由跨學科合作產生的領域間突破。
同理,“成都市首批歷史文化景觀標識建設方案”部分突出表現了規劃和文化、藝術領域碰撞的創新火花。文史專家、藝術家、規劃師通過工作溝通平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形象設計類規劃的,更具操作、實施意義的建設方案設計成果。
跨學科綜合規劃編制的重點和難點,還在于其綜合性。綜合規劃須是全面完整、條理清晰的成熟系統,在面臨跨學科合作的挑戰下,更應著力構架有針對性的新型規劃綱領體系。綜合規劃的框架應由傳統的物質空間規劃向結合經濟、社會、文化和空間的綜合性規劃發展。其直觀表現為在規劃思路、規劃內容、表達方式等各方面都具有跨學科多元特質的綜合性規劃成果。
《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的規劃思路明確體現了上述綜合性——以多方面專題研究為基礎,以各學科思想的規劃落實為主體,以融合性成果為表達。在成果內容方面,該規劃構架出不同學科領域交叉的規劃成果體系:歷史與空間交織成基礎“譜系”;標識研究和案例分析碰撞出“標識體系研究”;在“全域規劃”和“近期項目研究”中進行規劃的控制引導;再由藝術設計來落實“建設方案”。在成果落實方面,該規劃結合了圖、文、多媒體等眾多形式的規劃表達更有助于體現其他學科思想。
綜合性規劃成果應使用有針對性的的表達手段展現出不同學科間思想碰撞的成果。如規劃成果的“譜系”部分集合了歷史文化專家、社會科學研究院專業人員和規劃設計者的智慧結晶,總結出成都市的六大文化特征,并通過城市歷史格局、歷史文化名城(鎮、村)、歷史文化地段、文物保護單位、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其他歷史建(構)筑物及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開敞空間、古樹名木9種文化景觀資源予以體現。在成果表達中通過“譜系”列表、抽象的空間結構圖與具象的空間布局圖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歷史文化研究落實于具體的城市空間。規劃成果的“標識體系研究”部分是規劃實例研究和符號學的結合;“全域規劃”和“近期項目研究”著重于空間落實和建設實施引導;而“建設方案”偏重雕塑藝術設計方面的結合。不同視角、不同側重、不同表現的多重內容共同構成了《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的規劃成果,這也是體現跨學科綜合規劃成果綜合性的典型代表。
由于《成都市歷史文化景觀標識體系規劃》背景、工作機制和推進過程的特殊性,該規劃具有某些跨學科綜合規劃的突出特點及典型代表性。從該規劃制訂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跨學科合作的復雜性、反復性,規劃編制運作系統的復雜性,搭建穩定的交流平臺與制定高效的合作機制的重要性。
跨學科綜合規劃的編制一方面是某類新方式、新手段的嘗試,同時也是規劃未來必然的前進方向。希望本文對該類規劃編制中特點和方法進行的探討能為將來同類規劃提供參考借鑒。
[1] 黃華新,王華平.論跨學科研究[N].光明日報,2010-03-16
[2] 王媛媛.封閉與開放:走向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統一[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3] 鄒經宇,林琿,薛玉彩,等.以跨學科架構分析與認識城市規劃設計空間[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6(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