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輝,江曉丹、2
外部空間(綠地、廣場和街道)是小區居民交往和活動的主要場所。交通線路的安排以及不同建筑形體的排列組合是構建小區空間秩序的主要手段。而人們在對空間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偏好——一些公共空間得到很好的利用,而另一些呈現出衰敗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設計出來的空間秩序與空間使用的規律并不吻合。那么這種空間使用規律是什么,我們能否利用它來修正現有的空間形式,而改變人們對空間的使用方式,從而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呢。下面我們通過對實際居住小區的調查對其加以研究。

圖1 調查區域
本文選擇南京市樓區中央門街道一片用地約為24 ha的住宅區(googlearth量算為400m×600m)作為研究范圍,以區域內不同規模的公共活動場所(包括廣場、健身場)為調研對象(見圖1、表1)。范圍選取依據:(1)約為一個居住社區的規模。(2)四周為城市道路所圍合,具相對獨立性。且區內用地以住宅為主,用地相對單純,可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3)區內住宅小區具有一定歷史,空間使用模式成熟。且不同住宅小區建造年代、空間形式不同,具有可比性。

表1住宅區內主要公共空間及其編號
調研區域東西南北四至分別為:蘆席營路、青石村路、中山北路以及許府巷路。金川河從地塊中穿過,南北向的金茂大街和東西向的南昌路將區域劃分成4個相對獨立的居住地塊。分別是:長江新村40號、金茂花園、青石村以及工人新村。
本次調查針對四個居住區13處公共活動場地進行實地調研:對16小時內的活動人數進行了統計,并對活動人群的構成也進行了粗略統計。同時針對部分居民進行了訪談。具體調查及分析結果有如下幾點:
通過單位時間場地平均活動人數比較可以發現,在4個居住小區中,公共空間最具活力的是工人新村、青石村,金茂花園次之,最缺乏活力的是長江新村40號(見表2)。通過實地觀察發現:工人新村的開放度最高。小區北面、東面、東南角各有一門,雖有門衛,但管理并不嚴格,行人自由出入。新村內主要的兩處公共活動場地(健身廣場和休閑廣場)位于小區主要交通道路旁。是周邊小區居民最常光顧的地方。青石村內空間最為封閉,幾乎每處宅間都有墻,體現了很強的防御性,宅間很少見到人。但濱河綠化為2008年新建,綠樹成蔭,環境較好。一天中不同時段都有居民在此休閑,服務對象為本小區居民。金茂花園內有較大中心花園,但入口狹窄,有門衛,且西北側臨近菜市場的小門僅在6:30-9:30及17:30-19:30開啟,開放性一般。除了東北側健身廣場早間有外部居民入內,基本服務人群為院內居民。長江新村40號內宅間多被一層居民占做己用,公共空間少。僅有一個健身場地,偏于西北隅。環境質量差,使用者較少。附近另一處社區廣場為南京紅十字康復中心前廣場,使用者多為住院老人,居民使用較少。此外,位于青石村路和南昌路交匯處的橋頭廣場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場地。
另外青石村及工人新村的濱河綠化帶均為2008年新建,由于青石村宅間封閉,濱河開敞度相對較高。相反,同樣開放程度的河岸在工人新村內,由于整個小區的開敞反而顯得可達性較低,去的人相對較少。
可見空間開敞度與環境質量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重要原因。

表2 各小區公共空間活力及影響因素比較

圖2 主要公共活動場地人數統計

圖4 工人新村棋牌廣場16小時活動人數統計
通過幾個主要公共場所的使用折線可看出,公共空間使用的高峰時間(見圖2)主要在早晨(6:30-8:30)、晚飯前(17:30左后)及晚飯后(19:30左右)。早晨使用的人群主要為健身者;晚餐前多為老人與幼兒使用;晚餐后休閑的中、青年人以及兒童的比重會適當增加。另外,在同一區位的不同場地或同一場地內的不同方位,使用者聚集點會根據光照條件而相應改變。如:區位相同的工人新村健身廣場和休閑廣場(見圖3)在不同的時刻聚集人群有所側重:15:30之前健身廣場的人數高于休閑廣場的人數,15:30之后則反之。其原因在于:健身廣場較為開闊,白天日照強,傍晚照明好。居民日間活動趨于陰涼處,傍晚則大多偏好光線好的地方。
特定的場所:工人新村棋牌廣場一般時間段基本無人,從13:00開始,使用者迅速聚集,最高時多達120余人(見圖4)。天黑之后又迅速散去?;顒诱叨酁橄缕逵^棋的中、老年人。女性、小孩極少。
隨機的活動場所:由于建筑形式的多樣,工人新村內出現了許多邊角的休閑場所,經常有居民三五成群聚集聊天、打牌。而在其他以行列式住宅為主的小區內幾乎見不到這種空間形式。
(1)公共空間的開放度和環境質量影響其使用頻率與空間活力。
(2)公共空間的使用有時空規律,其組織可根據時間規律、光照規律來安排。
(3)特定的空間形式滿足特定的空間使用要求。
(4)不同建筑物的組合有利于隨機休閑場所的形成。
改進主要原則:通過出入口改動,引導交通流線的變化,帶動沿線公共活動空間的人氣(見圖5)。
長江新村40號:重點休整小區內部環境,將南門附近已拆除空地改建為公共綠地,方便使用。
金茂花園:將小區南入口移至正南處,增加入口的開敞度,可提高中心綠地的可達性。
青石村:東面架橋跨金川河通工人新村,引導交通流線的變化,串聯公共活動場地,進一步帶動公共活動空間的人氣。工人新村:進一步挖掘邊角空間,改建成休閑場所。

圖5 空間修改示意
以3萬人的社區[1]作為基本單元,從公共空間使用角度空間進行居住小區空間模式的探討(圖6、7)。組織的基本原則為:
(1)為了增加小區的活力,增加小區開敞度。安全防衛的問題在宅間解決(以院落為單位封閉)。
(2)在不同區域范圍根據公共設施的等級設計相應步行系統,串聯相應公共空間。
(3)在建筑山墻面安排組團公共空間,形成間斷式陰影區,滿足遮陽和光照要求。
(4)獨立公共場所的安排合理利用喬木,開敞與半開敞結合。滿足不同時段需求。

圖6 居住社區空間模式

圖7 基層社區空間模式
[1] 南京市規劃局.南京新建地區公共設施配套標準規劃指引[S].2006
[2] GB 50180-9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