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殷天堂 侯圣堂
黃土地上的脊梁
——記上蔡縣臥龍國土資源所所長劉占華
□本刊特約記者 殷天堂 侯圣堂

劉占華在丈量宅基地
他是一名退伍軍人,1978年參加工作后,對工作兢兢業業。2002年任上蔡縣蘆崗國土資源所所長,2006年被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授予“優秀所長”稱號。2009年改任臥龍國土資源所所長。2007年,他被縣醫院檢查患有慢性腸炎,2009年5月被確診為直腸癌。但他沒有躺倒,在與病魔抗爭的1800多個日日夜夜里,除在醫院手術化療外,他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傾注在國土資源管理事業上,被當地老百姓譽為“黃土地上的脊梁”。
他,就是上蔡縣臥龍國土資源所所長劉占華。
早在2007年,劉占華在縣醫院被檢查出患有慢性腸炎。想到所里的一攤子事,他就把醫生的診斷書裝了起來。他說:“我怎么能因為自己有病就把國家的大事耽擱了呢?”
2007年,蘇豫中學選址征地時,正值高溫天氣。為了按期完成任務,他早晨6點鐘就來到征地現場,鉆到玉米地里丈量土地。他一邊量一邊測算,一邊繪草圖一邊做標記,一干就是十多個小時,直到天黑才肯收工。晚上回家后,還要重新把圖紙繪制好,往往是12點鐘才能上床休息。十幾天下來,他整整瘦了一大圈,臉上被干枯的玉米葉子拉得凈是皮,身上起了一層紅疙瘩,奇癢無比,擦了多種藥也不見效,他只好默默忍著。
一部分村民對按國家政策給予的補償標準不接受,個別農民到中央上訪。國土資源部領導了解情況后,政策講了許多遍,群眾也能理解,就是不答應,要求給予高額補償,提出過高要求。
面對困境,劉占華把全體村干部召集到一起,開導他們:政府征收土地是為了大家的利益,叫孩子們有學上。他把大家帶到村里破破爛爛的小學校,誠懇地說:“孩子們有了好學校,這不是咱農民的福嗎?”由于他工作踏實,方法得力,工作進展很順利。由于他拖著病體,沒明沒夜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勞心勞神,吃飯也不能應時,使病情更加惡化,他曾6次暈倒在回家的夜路上。
2009年3月16日,劉占華在征地現場暈倒了,醫生初步診斷為腸炎。5月確診為直腸癌。
劉占華知道,死神這個不速之客隨時可能來到他身邊。想到征地工作尚未結束,他拒絕住院治療。妻子為了逼他治病,違心地喊著要與他離婚,無端地罵他,甚至用撞墻、絕食相逼。妻子瞞著他叫人為他辦理了住院手續,可直到過期了,他也沒去。二十幾天后,他便血換不及褲子時才在大家的強制下去治療。
手術后不久,劉占華病情開始惡化。在當時的鄉黨委書記李新、鄉長魏衛國勸說下,他轉院到北京治療。從北京化療回來后,劉占華沒有休息過一天,又馬上出現在工作崗位上。他常說:“我寧愿倒在工作崗位上,也不死在家里。我推崇楊水才的一句話,小車不倒只管推。”
2010年12月份,鵬宇學校征地時,他正在醫院接受化療。化療回來后,征地工作已經結束。本來他可以在家多休息休息,可是他不放心,又來到征地現場,查看地形,核對資料。通過核查,他發現有3.08畝土地被重復補償。經過查閱原征地補償底子,發現2007年市局征地事務所測量時,龍勝工業園區邊角地帶已補償過,這次群眾指界時又指進去了。劉占華立即將這一情況向有關領導作了匯報,由于報告及時,為政府挽回了1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承擔,原是生命中最美麗的東西,可這事擱在劉占華身上,就失去了它的真意。
劉占華的妻子早在5年前就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病,關節像錐刺一樣鉆心疼,已被病痛折磨得幾乎無法行走,不但吃飯、穿衣、大小便不能自理,就連躺在床上翻身也需要人幫助。
劉占華把妻子送進省里的醫院進行治療,可是輸液的針剛剛扎上,劉占華接到所里打來的電話就離開了。妻子一個人住了一個多月院,劉占華一次都沒有顧上看望照顧。別人問起他的妻子,她總是說:“他忙。活兒在那趕著,不干會中?”
劉占華的妻子說:“自從他當上國土資源所所長以后,幾乎沒有過一天輕松的日子。”
原蘆崗鄉是城鄉結合部,最令人頭疼的就是農地補償事宜。為了農民的收益,征地工作往往選擇在收麥或秋收季節,而且時間緊,任務重。2008年初,上蔡縣政府決定在原蘆崗鄉建立東西兩個工業園區,限期三個月準備就緒。時逢五月天氣,工業園區進入了緊張的籌建之中。一連幾十天,劉占華帶著所里人員會同村干部,一戶一戶了解情況,一塊地一塊地察看,一米一米用尺子丈量。他和所里的同志經常工作到深夜還沒吃飯,第二天天還沒亮又爬起來走上地頭。為了早日建好園區,劉占華經常深入群眾家里做思想工作,每天群眾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將心比心,劉占華的行動感動了村民,在他的帶領下,群眾積極支持工業園區建設,使工業園籌建工作進展順利。2006年以來,經劉占華的手征得的土地有1萬多畝,從選址、征地到給群眾復核、企業入駐,每一塊地他至少要丈量4次,還要反復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往返于村組戶和征地現場。
2005年底鄉鎮機構改革以后,國土資源所只有5個人,面對人員少,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劉占華不斷強化工作人員對現有土地政策和業務知識的培訓,經常帶領同志們深入到村組進行實際操作,努力提高同志們的動手能力和工作水平,使每位同志都能夠獨立開展工作。他把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村組及群眾家中,為群眾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面對面地與群眾溝通交流,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需求,只要是在自己管轄的權力范圍內,他總是熱心幫助,服務上門,對鄰里之間發生的宅基糾紛,他總有辦法、有能力處理解決,及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2006年春天,黃尼莊村黨支部書記向他打來救急電話,稱本村一姓黃的村民因宅基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要求鄰居拆房還宅,否則,以死相逼,村里多次做工作無效,懇請他幫忙解決。劉占華急忙趕往現場,經了解,姓黃的村民是老兩口,孩子和女兒都在外地工作,一個月前到女兒家去了,回來后發現前面鄰居建房時侵占了他家的宅基地。黃老頭是個倔脾氣,非常固執,不聽勸說,只求前鄰拆房還宅,不接受賠償道歉。村里對此束手無策。劉占華了解情況后,沒有直接向老人講政策、做工作,而是先做其子女的工作。他的子女都是有文化人,明是非,思想工作容易做。政策一講透,他們就主動去做父母的工作。黃老頭想到子女們在外面也是有臉面的人,再說鄰居建房已成事實,誰家蓋房子也不容易,于是做出了妥協。前鄰為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帶著禮物、賠償金親自登門道歉。黃老頭也被鄰居的真誠感動,謝絕了賠償金,兩家人又和好如初。像這樣的鄰里矛盾糾紛,劉所長一年就要處理幾十起。

劉占華在丈量宅基地
2008年麥季,大程面粉廠擴建征地,時間緊,任務重,白天農民忙于收麥,根本無暇顧及征地的事,也沒人理會。劉占華只好等到晚上8點以后才能開展工作。每天晚上他就開始一家一戶地登門做工作。由于勞累了一天,村民們吃過飯就想上床休息,思想上抵觸情緒很大,說不上兩句話就想趕人走,工作難度很大。同時,村民們對征地本來就有一種后顧之憂:一旦補償費用完,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業的困境。劉占華拿著煙,賠著笑臉一家一戶地做工作,一個人一個人地做工作,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他的誠心終于感動了每一位群眾,他用他的執著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順利地完成了征地任務。
“我絕不相信命運,只相信有多少耕耘便有多少收獲。”幾年來,劉占華帶著病弱的身體一直堅守在所長崗位上,戰斗在工作第一線,恪盡職守,兢兢業業,努力干好每一件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好每一次任務。他用自己的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一心務實的工作態度,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正愛戴,成為人們心中的“黃土地上的脊梁”。
(作者單位:駐馬店市國土資源局 上蔡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