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傳統育人環境面臨著網絡帶來的巨大挑戰。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的心理與需求出發。認真分析、積極應對。既發揮傳統教育優勢又要利用網絡的長處。進一步提高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關鍵詞:網絡;高校;思想教育;大學生
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價值理念、思維模式、行為規范、政治傾向、個性心理都將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研究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教育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網絡的發展現狀及對大學生的影響
根據2010年7月最新一次CNNIC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41億人,已經超過了美國全國的人口總數,網民數量居全球第一。在規模龐大的網民中,大學生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活躍的人群。其中20~29歲的占36.5%。大學專科、本科學歷的占32.1%。互聯網在帶給我們海量信息和生活便利的同時,網絡中非法、暴力、色情、詐騙、游戲等內容的泛濫以及安全隱患也極大的困攏著我們,尤其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為更好地了解高校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積極探討大學生使用網絡帶來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和方法,我們對某地區10個學院的16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并選擇在學校上網,僅有6.6%的同學選擇在網吧上網。在網絡使用時段分布上,46.9%的學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網,29.5%的學生每周網絡使用量超過15小時,24.9%的學生每月上網花費在50元以上。在上網目的中,娛樂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戲、看影視劇等占很大比例,僅有28.6%的同學上網是用于學習,15.9%的同學用于情感交流。這從側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學生生活空虛的一面,他們對網絡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很少進行戶外活動或通過其他方式充實自己的課余生活。被調查者中有40%的學生沒有注意過或不關心網吧的安全、環境等同題。另外,在對夜不歸宿行為調查中有7l%的原因是通宵上網。由此可見,大學生上網問題仍然是目前嚴重影響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和安全的問題。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二、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積極影響
1.網絡的及時性、豐富性能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一是網絡的誕生和發展改變了高校傳統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師生面對面”式的教育資源的利用模式。互聯網的優越性能使大學生無論身處何地,都可借助網絡信息的海量遞增從容地選擇,吸收多個本地或異地教育者為其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并保持互動。二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變革的速度不斷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范圍、幅度都得以拓寬,政治文化和價值觀不斷變化更新,這促使大學生必須努力學習新鮮的政治知識,積極調整自身的政治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進而不斷在更高層次上接受新一輪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網絡正好能適應這種要求,可以及時地在第一時間將最新、最豐富的教育內容傳遞給學生。
2.網絡的交互性能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功能和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首先,教育者可以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時有效地通過網絡傳遞給學生。其次,大學生也可以更方便地通過瀏覽網頁、電子郵件、QQ等方式與教育者及時方便地溝通、交流。這種順達通暢的交流方式不僅有助于使被教育者與教育者培養起民主平等的意識,更有助于雙方在輕松的氛圍中發揮各自的功用。此外,網絡作為高科技的科學工具,擁有強大的計算、存儲、資源共享、交換功能。這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擁有網絡使用、維護等知識技能,要求其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另一方面又為其進行科研、創新,為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庭、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3.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能使大學生利用“虛擬社會”充分實踐社會角色的扮演,掌握角色技術,為其未來踏入社會做好準備。大學生可以在虛擬社會中進行角色換位,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的社會角色,并借助網絡信息反饋驗證自身的角色行為。在不斷反復的角色實踐中,逐步把握現實社會中的各類社會角色,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網絡的多樣性、復雜性、系統性等特點為大學生提供了協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發揮自身特長的機會。目前我國各高校在實踐中采取的是讓一些學生黨員、干部、技術骨干參與到思想政治工作網站建設中來,鼓勵大學生對互聯網技術的學習和實踐,同時加強網絡思想教育和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潛力。尤其在管理和操作上,一些配套措施的實施有助于學生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更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培養了大批的后備軍。
三、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
網絡本身是中性的,但它的社會應用卻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環境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美好的一面,也帶來不少新問題和負面影響,需要我們去積極應對。
1.多元網絡文化和網絡的虛擬性環境容易誘發大學生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膨脹和國家意識的淡薄。網絡信息的無限性打破了國家、地域之間的界限,各種信息可以在網絡上無限制地傳播,各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前所未有的多元道德觀念,不僅為青年提供了多樣化的價值觀和生活圖景,而且一些惡意的政治信息、不道德的網上行為、文化霸權主義、頹廢的精神垃圾也或多或少地出現在網絡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
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形成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容易造成思想的畸形和行為的失范。網絡環境固有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為大學生提供了逾越現行道德行為規范的可乘之機。網絡中還存在大量黃色不健康的信息,嚴重侵蝕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網絡的快捷性、私密性可以使人們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不需中間媒介就能把全球的信息資源輕易打開,一些泥沙俱下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上的混亂。調查發現,經常訪問或瀏覽黃色網頁、網站的大學生有2.57%,偶爾訪問瀏覽的占42.9%。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入網絡這一“無人之地”,進行道德行為的思想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3.目前大學生對網絡的不當使用導致大學生依賴簡單人機關系而忽視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這一點大學生自己也有一定的認識。24.43%認為疏遠了人際關系、集體觀念淡漠;12.9%認為上網的弊端在于使人心靈封閉。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更加習慣運用虛擬的“人機交往”替代實體的“人際交往”,以屏幕為界面進行利益表達和聚合,缺少社會實踐能力的擴展,缺少社會集體生活鍛煉。長此以往,很可能惡性循環,造成大學生因缺乏與現實人物的接觸和交流,人際交往能力退化,過分依賴網絡環境和計算機技術,甚至可能出現依托于“人機關系”的生存狀況。目前“網絡成癮癥”等病癥的出現就已經在提醒人們注意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
4.部分“紅色網站”的形式內容單一,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多數高校已意識到要積極利用網絡服務于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但不注意形式的新穎性、內容的貼近性。調查中發現,經常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站的大學生只有4.96%,偶爾上的占52.1%。而從來不上的占43.68%。網絡被稱為“爭奪眼球的戰爭”,誰能吸引住上網者的注意力,誰就會在網絡上取得影響力的優勢,沒有點擊率的網站是沒有生命力的。不能贏得學生關注的網站無法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功用。
四、主動占領,積極引導,利用網絡為大學生全面成才服務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正確認識網絡發展的新特點,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積極探索網絡教育的新形式,使網絡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長點”。
1.“疏”“堵”結合,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與使用網絡對于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響巨大,為了防止網絡上不健康的東西對大學生的腐蝕,高校不能簡單采取“堵”的辦法,同時還要注意加強疏導。大學生正處于從幼稚到成熟的轉型期,任何填鴨式或說教式的教育都是他們反感并且排斥的。必須從大學生心理需要出發,尋求他們樂于接受的辦法。因此。高校除了要自學生普及網絡知識,開闊大學生眼界,還要加強網絡用戶的教育,加強網絡倫理和法制教育,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大學生懂得,虛擬的網絡世界和現實社會一樣。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規范。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免疫力”。在使用網絡時學會選擇、鑒別、過濾信息,自覺抵制各種信息垃圾的侵擾,不發布有害信息,不侵害他人權益,維護網絡秩序和安全,做文明網絡用戶。
2.更新觀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是準確分析、把握網絡教育的前沿,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轉變角色,樹立平等的觀念,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網絡教育平臺,營造輕松、自由、和諧的教育氛圍,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創造有利于吸引學生的網絡內容,達到育人效果。二是掌握網絡輿情、正確分析趨勢,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開放網絡教育網站,設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方式的網絡欄目,傳播健康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知識,充分利用網絡交流平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本狀態,不斷地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搭建培訓平臺、學習網絡技術,建設網絡教育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遠大的理想信念和豐富的德育理論知識,還要具有網絡技術和信息素質,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甄別能力,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熟練篩選、鑒別、使用網絡信息。
3.占領網絡陣地,整合網絡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局域網作用,使其成為大學生學習成才、休閑娛樂、提高素質的有效平臺。一是發揮網絡主導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立主題鮮明、特點突出的大學生的校園網站,用科學理論占領網絡宣傳陣地,充分發揮網站的主導作用和示范作用。二是加大網絡建設力度。在建設總體規劃上,要科學統籌,精心設計建設內容。加大投入力度,及時更新設備,不斷完善網絡基礎,擴大網絡覆蓋面,拓寬網絡寬帶,提升網速速度;在網絡配套建設上,要突出高校特點,定期更新設備,確保網絡的安全使用。
參考文獻
[1]王少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J].學校建與思想教育,2009(12)
[2]劉凱, 陳瑜.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對策及價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7)
[3]孫波, 徐建科.對加強大學生網絡教育與管理的思考[J].學理論,2009(28)
[4]劉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教育的新特點[J].成功(教育版), 2010(5)
作者簡介:
巫海波(1965.8-),男,漢族,本科,工程師,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事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