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麟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之道路
——“十二五”水泥產業發展的思考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ement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蔣明麟
2011年是執行“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意味著我們將開始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新的征程。站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回顧在“十一五”期間水泥產業發展歷程,總結分析其中的規律,結合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的建議》精神為指導,認真思考“十二五”水泥產業的發展思路、政策措施和具體舉措,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工作重點,對于水泥產業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的長遠的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本文將提出筆者在這方面的一些思考,供業內外相關人士參考。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大宏觀經濟調控力度,增強調控的有效性、針對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克服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全面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任務,為我國在新世紀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泥產業作為建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間以規劃提出的“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為重點,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5000t/d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逐步淘汰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為總體要求,針對我國水泥產業的現狀,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加快重組、提升水平為工作重點,加快推進調整結構和產業布局,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產業集中度。在“十一五”期間,水泥產業不但滿足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在產業自身發展中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十一五”水泥產業的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十一五”前四年,雖然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和多起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國民經濟仍然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長,預計2010年全年GDP增長將超過10%。在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驅動力投資、出口、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固定資產投資占有較大比重,這是由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所決定的。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后,人民生活和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強勁。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實施一攬子應對計劃后,有效擴大內需,固定資產投資也呈較快增長?!笆晃濉逼陂g,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一般在25%~30%左右。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與水泥需求量增加有著密切的關聯(一般用水泥產量彈性系數來表示,該系數一般在0.5~0.6左右),因而在“十一五”期間,水泥不論是產能還是產量均有較大增長。水泥產量從2006年12.4億噸快速增加到2009年的16.5億噸,2010年水泥產量預計將超過18億噸(表1)。
在水泥產能方面,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國水泥產能約為21.5億噸,因有些新建生產線將在年底投產,預計2010年產能將達到23億噸以上。生產設備利用率約在80%左右,這意味著有近5億噸產能的富余度。
隨著水泥產業科技進步、裝備制造水平的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日益顯示其在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節能環保、企業效益方面的優越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新型干法在“十一五”期間得到迅猛發展。近五年來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并通過政府運用產品質量、環保、節能標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力度,2006年至2009年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14億噸,2010年預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約9200萬噸,有效減少了落后水泥產能在水泥產能中的比重。從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產3億噸,占我國水泥熟料的比重為38.6%,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量占我國水泥熟料的比重將超過80%。2010年新型干法生產線將達到1310條,水泥熟料產能預計將突破13億噸(表2)。
據統計,2009年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中,2500t/d及以上包括3000t/d、4000t/d、5000t/d、6000t/d、8000t/d、10000t/d生產線產能占我國新型干法窯產能的62%以上。其中,5000t/d及以上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占24.26%。12000t/d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單條水泥生產線規模正不斷擴大。

表1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GDP、固定資產投資、水泥年產量及增速表
根據“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國家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根據區域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五年來水泥產業布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過去傳統的水泥生產大省,如廣東、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東部省份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新增水泥生產能力逐步向中西部發展。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和西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下,四川、貴州、云南等省水泥生產能力大幅增加;在中央發布加快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文件后,新疆自治區的水泥項目大幅增加,產能迅速提高。2009年以來,在12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層面戰略規劃的影響下,目前全國水泥產能布局相對平衡,有些地區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為了解決水泥產業企業數量多、實力弱、競爭力低的問題,通過政府政策引導,企業自身的努力,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五年來得到壯大發展。在2006年“十一五”規劃起步之年,政府有關部門邀請業內專家,通過認真分析研究,篩選出12家大型水泥企業為國家重點扶持的企業,48家水泥企業為省級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企業,在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傾斜,促其在市場競爭中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新建、改建和資本運作、兼并重組迅速發展壯大,生產力快速向這些行業龍頭或地區龍頭企業集中。如安徽海螺集團、南方水泥集團、山東水泥集團、冀東水泥集團、華新水泥集團等大型水泥企業都成為跨區域的大型水泥企業。2009年,全國年產能力在1000萬噸以上的水泥企業有20家,其中海螺和南方水泥兩家超億噸。據統計,2009年前10家大型水泥企業的水泥產量3.69億噸,占全國水泥產量的22.6%。
水泥生產是耗能大戶、廢氣和污染物排放大戶。水泥制造業能源消耗占建材工業的70%左右,占全國工業能源消耗的7%以上;廢氣排放量占全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的1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約5%;煙、粉塵排放量占全國煙粉塵排放量約30%。根據“十一五”規劃關于建立“兩型”社會的要求,水泥產業的節能減排任務繁重。五年來,一是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對能源消耗高、煙塵和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水泥生產線實施關閉或技術改造,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二是大力發展技術指標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重點在高效煅燒、節能粉磨、清潔生產、自動控制等方面加大科研開發力度,通過優化設計、鼓勵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加強生產管理,使我國單位水泥生產能耗總體呈下降趨勢,大型水泥企業的單位水泥能耗已接近或相當于國際先進水平;三是積極推進余熱和廢棄物回收利用,努力為發展循環經濟做貢獻。開始于我國“八五”計劃的新型干法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經過近20年的不斷攻關、實踐、完善和發展,在“十一五”期間,新型干法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裝備日臻成熟,在熟料熱耗達標的前提下,每噸熟料余熱發電量一般可在40kWh以上,扣除余熱發電系統自用電外,可使單位水泥產品耗電下降20%~30%。目前,大約有60%以上的生產線配套建設了余熱發電裝置,為水泥產業節能減排發揮了重要作用。水泥產業歷來重視消納和利用各種工業廢棄物作為水泥生產替代原料的工作,高爐礦渣、粉煤灰、硫酸渣、電石渣、赤泥、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渣在水泥生產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循環利用,通過實現這些工業廢渣的資源化,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據統計,由水泥制造業綜合利用的固體廢物量為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利用量的30%左右,占全國當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17%左右。近年來,在水泥窯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作為生產水泥用的替代燃料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已分別在北京金隅集團所屬的北京水泥廠、廣州越秀集團所屬的越堡水泥廠、海螺集團所屬的蕪湖水泥廠等生產線,新建投產了處置和利用下水污泥、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裝置,進行了這方面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表2 “十一五”前四年我國水泥熟料總產量及占比表
在國家實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指導下,水泥產業已從過去只有單純的水泥、熟料產品出口,到人力資源的勞務出口,發展到今天的以水泥建設工程帶動水泥技術、裝備和服務出口。由于我國的水泥技術和裝備先進實用,性能價格比具有優勢,技術服務認真周到,在建設過程中充分關注業主的利益和需求,認真兌現我們的社會責任,實現了雙方共贏。目前我國企業在國際水泥工程建設項目市場份額中所占比例已超過30%以上,許多國際水泥工程建設項目,取得良好的業績,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認真總結“十一五”水泥產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水泥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反映為水泥產能增長過快,一些區域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仍然艱巨;產業生產集中度不高,大集團、大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仍需進一步加強;水泥產業的節能減排任務繁重、潛力巨大;水泥產業的國際化戰略有待加強;水泥企業的運行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強;水泥技術和裝備的科研開發工作中自主創新的能力缺乏等。針對這些存在問題,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握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和要求,結合水泥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特點,理清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和創新水平,真正使我國水泥產業由水泥生產大國走向水泥產業強國。
未來五年我國仍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水泥產業作為重要的原材料產業,應當以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為主線,以加大節能減排工作為重點,以自主創新科技進步為動力,積極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全面提升水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把水泥產業建成現代原材料加工和制品業奠定基礎。
我們要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品的實物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要從過去重視量的增長轉變到更加重視質的提高。這里所指的“量”和“質”既包括水泥產品,同時也包含水泥企業的數量和企業競爭力?!笆濉逼陂g,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仍會增長,只是增速會有所趨緩。作為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雖然隨著國家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政策的實施會有所下降,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量仍會很大,水泥的需求量仍然會增加。如何滿足水泥需求量的增長?據估計目前我國水泥產能大約已有23億噸,我們應當在控制產能總量的前提下,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產能的利用率,而不要重復走過度擴大產能總量的老路,特別是在一些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的地區,更要嚴格控制產能總量。當然,我們也應當控制一個合理的產業產能利用率。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力爭到2015年末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達到占總生產能力90%以上。
在水泥產品結構上,要努力提高產品的實物質量,延長建筑物、構筑物的使用壽命。通過與建設業的合作,切實提高我國運用在建筑物、構筑物中混凝土的標號,增加高標號水泥的用量,從而減少水泥產品用量和石灰石資源的消耗。要注重特種水泥的開發研究,增加特種水泥的品種和應用。努力探索開發研制非鈣硅系列的新型膠凝材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在企業結構上,要合理引導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市場競爭顯示大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提高水泥產業的生產集中度。力爭到2015年末,位列前10家的水泥產量達到總量的35%以上。
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壓力,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開發和運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使水泥產業向低碳化、環?;?、清潔化方向轉變,為建設兩型社會做貢獻。一是要進一步降低水泥產品綜合能耗。雖然我國一些設備先進、運行管理水平高、單條生產線規模大的企業單位水泥產品的綜合能耗已經接近或相當于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我國還有占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產能30%的中小型或在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早期設計建設的新型干法生產線,他們的技術和裝備水平已經落后,單位水泥產品的綜合能耗和排放指標均與國內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必須在市場競爭環境中加以改造提升或淘汰;其次我國現有的大中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單位水泥產品綜合能耗和排放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應當通過節能環保改造和精細管理,努力挖掘節能潛力,提高環保質量。二是要進一步開展余熱和資源的綜合利用。要在水泥工業自身降低一次能源消耗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進一步改進余熱發電的工藝流程,提高裝備水平和發電效率,增加水泥燒成工藝和余熱發電操作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在“十二五”期間力爭有條件的生產線都裝配余熱發電裝置。新建的生產線要做到水泥生產線與余熱發電裝置同時設計、同時建設。要大力開展低品位礦石原料和燃料的合理利用,提高原燃材料的利用率,以節約資源和降低生產成本。要繼續利用水泥工藝的特點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消納其他工業的廢棄物作為水泥的原料和混合材,為發展循環經濟做貢獻。三是要大力推廣水泥窯處置和利用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作為替代燃料技術。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探索和工業實踐,我們對這項技術的工藝、裝備和運行操作有了突破和提高,應當在“十二五”期間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積極而穩妥地加以推廣。政府應當根據我國情況,制訂利用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作為水泥窯替代燃料時的水泥熟料質量標準、水泥窯廢氣排放標準。為支持企業推廣和運用這項技術,政府需要制定“誰排放、誰付費,誰處置、誰收費”的具體政策措施,這樣可以調動處置企業的積極性,在完成社會責任和提高環境效益的同時,企業本身也能取得應有的經濟補償;同時政府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優惠,支持企業應用這項技術。“十二五”期間的重點應放在對大中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置和利用、工業危險廢棄物的處置上,以解環境保護工作的燃眉之急和難題,為我國環保事業做出積極貢獻。四是要著眼未來愈加嚴格的環保要求和排放標準,開展相應的研究開發工作,加強對水泥窯廢氣中氮氧化物成分的控制,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這需要進一步改進窯頭和分解爐燃燒器的結構,優化分解爐的型式和構造,以達到煤粉的充分燃燒和氮氧化物的減少。對于水泥廠粉塵排放總量的控制,無論是有組織排放還是無組織排放,都要嚴格控制,加強綠化、美化,營造清潔優美的生產環境。要特別注意礦山開采后的地貌恢復工作,有條件的可以做好植樹造林恢復生態工程。水泥工業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二氧化碳氣體既是一種溫室氣體,同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們應當研究和探索二氧化碳氣體的儲存和應用,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作好準備。
根據黨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有關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總體要求,水泥產業應當在過去取得成績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國際化戰略步伐。雖然我國不少水泥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在水泥產品出口、勞務服務和工程承包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跨國企業,這是因為我國大企業集團的資本組成、經營收入、人力資源、管理團隊、技術來源等方面還沒有真正形成國際化。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時候,水泥產業應當從戰略高度調整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的原則,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要充分利用我國充裕的外匯儲備,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發揮我國水泥技術裝備先進實用、性能優越、價格合理等優勢,采取獨資、合資、參股、收購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水泥產業的競爭。為推進水泥產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企業要加快適應“走出去”戰略所需人材的培養,做好海外投資環境研究,強化投資項目的科學評估,加強項目管理,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努力實現“本土化”,實現投資方和企業所在地的互利雙贏。為提高投資效益,減少投資風險,政府要加強宏觀指導和服務,完善政府有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水泥只是一種建筑材料的半成品,是制備混凝土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建筑物、構筑物的混凝土中發揮膠凝材料的作用。要想提高建筑物、構筑物的質量,延長建筑物、構筑物的使用壽命,除了提高水泥產品的質量外,還必須關注應用在混凝土中骨料的質量和性能,從而提高混凝土的質量和性能。當前我國預拌混凝土產業發展迅速,大多是由建筑施工企業興辦或由一些中小企業投資興辦,其混凝土的骨料(石料和沙子),大多向地方上采購,質量難以保證。不少建筑工程因混凝土質量問題,造成建筑物、構筑物出現問題或使用壽命減少,因此,水泥產業應當向水泥產業的下游混凝土產業發展。
隨著水泥預制構件在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廣泛使用,水泥制品的應用空間越來越廣,水泥產業應當逐步由半成品生產向制成品產業擴充,逐步形成從礦山開采到水泥生產,再到混凝土制備和水泥制品的較為完整的生產鏈,真正實現建筑材料產業與建筑業的充分融合。
我國的水泥產業中,除了上述主產業鏈外,還包括研究、設計、裝備制造、施工安裝、物流運輸等業務,它們都是圍繞主產業鏈來開展和拓寬業務的,這些業務也應當根據市場需求單獨來擴展市場。
這里特別提出,由于水泥生產工藝的特點,具有處置和利用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獨特優勢,在未來的發展中,水泥企業有可能成為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實現上述發展思路,必須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方向轉變,其核心是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近年來,我們通過工作實踐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已經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但認真總結起來,我們會發現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形勢仍不能盲目樂觀。我們對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強調得多,要達到創新目標任務布置得多,但對如何通過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達到創新的目標研究得少,對創新人材、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環境、創新工具等方面所組成的創新體系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和改進。因此形成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多為跟隨國外的步子走,缺乏超越式或原始創新;個別技術和產品的性能改進多,系統技術的創新少;科研成果理論水平高,但轉化為生產力和商品的難度大、時間長等現象。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把如何進行自主創新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切實在一些薄弱環節上加以改進,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水泥產業要在未來十年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強大動力,著力培養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創新型人材營造“創新生態環境”,提供個人成長發展空間。要在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工具方面有所突破,要在產、學、研合作的機制、體制上有所改進,為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十一五”期間我國水泥產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面對著資源能源消耗大、環境負荷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產能過剩等諸多挑戰。在“十二五”乃至今后十年,我國水泥產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支撐,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快水泥產業國際化戰略步伐、延長水泥產業鏈擴展發展空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實現水泥產業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水泥產業是基礎原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產業,在賦予其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后,必將是大有作為的產業,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
TQ172.8
A
1001-6171(2011)01-0015-05
2010-12-24; 編輯:沈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