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任晏黎 馬勝娟
新能源助力汽車產業轉型左延安:江淮汽車力爭成為中國品牌旗艦
本刊記者/任晏黎 馬勝娟
江淮汽車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把力量重心穩步轉移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規模發展上。兩會期間,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建議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爭取中國自主品牌更多的成長空間。
江淮汽車崛起品牌意識
左延安介紹說,在“十二五”末,江淮汽車將實現整車銷售160萬輛,其中海外市場占20%,銷售收入達1000億元。在“品質優先規模”的戰略定位下實現階段發展目標。首先,輕卡業務力爭全球前三甲,在自主品牌的轎車里進入前列;其次,繼續加大新能源車型的發展力度,力爭進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第一陣營。
中國已經成為第一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國,而汽車工業大而不強的弊病卻日益凸顯,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跨越,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表示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自2002年純電動中巴概念樣車的研制至今,江淮汽車已經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機構和機制。今年初,江淮汽車585輛純電動同悅轎車批量交付,開創了全國純電動轎車規模投放市場的先河。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成本、配套設施方面依然步履維艱。左延安說,“目前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如充換電基礎設施等,短期內還不能夠取得重大突破,給新能源汽車推廣帶來一定局限性。”
引領中國汽車產業的戰略性轉型升級就需要從新能源汽車上尋求突破口。左延安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沒有全面啟動,在保證公平的情況下,國家政策適當傾斜勢必將有利于其發展。
借著兩會的春風,左延安的建議均來自于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在降低其使用成本上,他建議政府減免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和保險費,擴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從而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在商品車交易過程中,讓消費者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雖然現在國家已經出臺每車3000元錢補貼政策,但并沒有出臺明確的規范,他建議國家在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使用環節上再給予一定的優惠措施,對消費者的補貼制度化、規范化。對企業而言,這樣的政策鼓勵要求更加迫切。左延安表示,希望政府在自主品牌市場給予支持保障,同時在產品的公共技術平臺或者是商業化公共運行的平臺建設上給予政策扶持。
“新能源汽車發展時間尚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左延安認為,政府支持是一方面,企業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應對自如才是根本。江淮汽車長期以來形成的決策文化—“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以及“用有限的資源做有用的事情”,讓他對江淮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充滿信心。根據規劃,至“十二五”末,江淮汽車要力爭實現新能源乘用車年產能10萬輛的產業化規模,年銷量達到8萬輛。

全國人大代表、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