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任晏黎 王圣媛 高妍
張濟順:建言免費師范教育試點
本刊記者/任晏黎 王圣媛 高妍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不管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在財政投入上,處處體現著國家對教育改革的決心。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濟順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現在中國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量的問題轉移到質的問題,質量和公平成為‘十二五’教育規劃綱要的主題詞,這是抓住了中國教育的根本。”接下來,中國教育將更注重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并突出強調以人才培養為中心。
2007年免費師范教育政策的推出和近幾年試點工作的開展,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先行探索。這一政策的提出,是基于整個教育體制的戰略性思考,旨在培養樂教、適教的優秀教師。同年,包括華東師范大學在內的6所部屬師范院校,作為試點單位開始逐步落實。今年夏天,首批試點免費教育師范生即將畢業。
帶著4年探索和實踐積累的經驗,張濟順向政協會議提交了關于繼續推進免費師范教育的提案。“經過4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免費師范教育在優秀教師的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在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從教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和理想,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張濟順認為,從招生到教學再到實習,各個環節內容的切實開展印證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應該在接下來的試點中加以改進和完善。
首先是招生生源問題。近幾年的招生只針對中西部地區,規模和數量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因為學生要“從哪來回哪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些省份的落實出現困難。因此,張濟順認為招生“應該考慮生源結構,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招生布局,不只考慮概念上的中西部,而要具體看哪些省份的哪個地方缺哪一類教師,應該根據各省份教育規劃中的師資隊伍規劃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
第二個是招生的方式。“之前都是通過高考閉門招進來,只能看到分數和材料,等招進來才發現并不適合做教師,或學生自己根本不想做教師。”這樣不僅耽誤學生的前途,對于學校資源來說也是一種浪費。因此,張濟順建議大學與名牌高中建立自主招生聯盟。“給高中校長以自主權,讓他們把關推薦,推薦過來之后我們再進行相關的測試。首先學生要樂于做教師,其次要適合做教師,具備各項基本素質。”張濟順也強調自主招生只占一部分名額,其他部分仍然通過高考的方式錄取,體現教育公平。
第三個建議是學制和學階方面。張濟順認為,教師和醫生有點像,工作對象都是人,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職業,而教師更是面對著未來的棟梁之材,孩子的個性化更要求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既然要探索,也希望能摸索出一些經驗,我覺得應該試點‘4+3本碩連讀’學制,成熟后甚至可以考慮8年制。前4年是基礎教育,后3年是教學實踐,拉長實踐年限,使教師在學校階段就能夠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在招生的時候標明學制,只取一部分學生試點培養,在不影響師資供應的前提下,完成更全面的教育模式探索。”
最后一個建議是就業方面。張濟順建議,應尊重市場導向,允許學生在中西部大范圍內自由擇業。而且,各省的教育規劃目標、師資供需結構應與學校的培養計劃掛鉤,使學生的培養更有針對性,更符合市場需求。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祖國的未來。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優異的教學能力外,其對自身職業的深刻認同與熱愛、對學生的高度負責精神缺一不可,而處處充滿創新的社會環境,更是對教師的創造力及其對學生創造力的激發,提出了新的挑戰。張濟順衷心希望,師范教育能為教育事業培養出源源不斷的合格師資,全面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公平。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濟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