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吳浪 齊尚
魯中祝代表:加強水利體系建設 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本刊記者/吳浪 齊尚
2010年一場大旱,不僅影響了老百姓生產生活,更牽動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真菌協會會長魯中祝的心。“既然干旱,那就找水。”魯中祝用了近半年的時間,輾轉山東、江蘇、安徽周邊地區進行調研,搜集各地節水經驗。在調研的基礎上,她向今年全國“兩會”提出了一份關于建立大地節能保水工程體系的建議。
她認為,我國在農業上風調雨順、澇災、旱災等都是自然現象。比如澇時只想到排,排干、排凈為榮,忽視了保護水資源。我們不僅要在大江、大河、大型水庫等水系多建水閘進行蓄水保水,更重要的是在農田河網化上普遍蓄水保水,在溝河建立水閘、支溝農田河網建立水閘式的攔水壩,澇時把多余之水排出去,讓溝河、塘、渠蓄滿,以不受澇災為止。中雨、小雨全部攔蓄,利用地上水補足地下水,一旦地下水位提高,河網化形成河網水系,才能恢復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達到澇有河網排,旱有水系灌。
魯中祝建議:國家要建立大地節能保水工程體系。不僅要國家保、省級保、縣級保而且要達到鄉鎮保、村村保、莊莊保、人人保,形成自上而下的大地節能保水工程體系。保水、蓄水、存水,提高地下水位。讓大地水系回歸自然,恢復大地生命之源,才能取得我國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和節能大豐收。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真菌協會會長魯中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