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榮 王彤
革新采暖技術 傾心建筑節能
文/劉榮 王彤
隨著能源結構、建筑節能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居住觀念已從注重實用性、功能性等簡單需求向舒適性、環保性、智能性等高層次需求轉變,傳統的高耗能建筑采暖方式已不再適應節能環保的發展潮流,所以研究新型建筑采暖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山東建筑大學熱能工程學院教授劉學來緊跟形勢,開展了低溫輻射供暖、建筑保溫新形式等技術研究,在建筑節能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開拓性的成果。
劉學來,1965年9月出生于山東,1988年畢業于山東建筑工程學院城建系,2004年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2006年在中國石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為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山東制冷學會理事、山東制冷學會空調熱泵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濟南制冷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建筑節能技術、低溫輻射空調(供暖)技術、低品位能儲存技術的研究以及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
近幾年,因人們對舒適性要求的提高以及節能環保政策的要求,熱泵技術又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甚至被看作建筑節能的代名詞。劉學來對市場上各類熱泵空調進行了科學的定位分析后指出,空氣源熱泵效率較低,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還會造成城市熱島效應;水源熱泵受水資源條件限制,很難大范圍應用;土壤源熱泵初期投資成本高、循環阻力大,施工難度大,且受地質條件的限制。
雖然熱泵技術確實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減少了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具有一定的節能意義,但劉學來認為并不是任何建筑、任何情況都能無條件的適用熱泵技術,在選用過程中,應該按照適用范圍和產品特點,視具體情況科學選用,才能真正發揮熱泵技術的節能作用。
據了解,空氣能熱泵的除霜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傳統除霜方法可能會導致壓縮機吸氣壓力過低,在低壓狀態下出現停機現象,增加熱泵除霜時間,從而導致耗能過大。空氣能熱泵機組結霜、除霜問題嚴重影響空氣能熱泵機組運行的穩定性和供熱的可靠性,也是制約空氣能熱泵使用的瓶頸。
劉學來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儲水蓄能除霜及不間斷供熱新技術,并建立了儲水蓄能除霜系統的理論分析模型,計算了蓄能罐所需的體積。在除霜特性方面,與傳統除霜系統進行了對比實驗,結果表明,儲水蓄能除霜系統的除霜時間縮短為傳統除霜系統的1/5,節能效果更明顯,具有突出的優越性,為空氣源熱泵在北方地區冬季的運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此外,劉學來還在毛細管平面輻射空調室內設計參數、室內氣流組織、阻力計算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出了毛細管平面空調室內設計溫度可比傳統空調高(低)1.6℃、新風送風口距離地面0.1m處為最佳位置等結論。并對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系統的設計及施工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地板輻射采暖熱負荷計算應考慮的影響因素,探討了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科研工作方面,劉學來作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建筑熱橋的動態熱性及能耗分析”項目獲得2006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基于地道風熱泵”項目2008年通過山東省建設廳主持的成果鑒定,鑒定意見認為該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完成包括《住宅建筑衛生間采暖方式探討》在內的70余篇專業論文,在多家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被EI等國際數據庫檢索6篇,參與編寫山東省地方標準2部。
在教育工作方面,劉學來曾先后承擔研究生及本、專科生的10余門課程教學任務。參與編寫《城市供熱工程》等5部著作,其中由他主編的《熱工學理論基礎》被教育部列為“十一五”規劃教材。

劉學來參加中—港太陽能光伏應用技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