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剛(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
單管通球集油工藝流程的應用分析
李井剛(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
大慶喇嘛甸油田喇451轉油站11座計量間263口油井全部采用單管通球集油工藝流程。單管通球井井口設電加熱帶升溫、單井通球裝置,采取熱洗車活動熱洗方式。通過對單管通球井的綜合油井產液量、綜合含水率、井口出油溫度及集油管線長度等條件的分析,在喇451轉油站選取3口典型井做了跟蹤試驗,從而找出單管通球井在生產過程中投球、洗井規律。總結出單管通球集油工藝流程在冬季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建議,以達到節約能源,保證冬季平穩生產的目的。
單管通球 電加熱 集油工藝 移動熱洗
在大慶油田第六采油廠北西一區塊產能工程中,喇451轉油放水站擴建系統工程新建11座計量間,共263口油井,油井全部采用單管通球集油工藝流程。
隨著油田低溫集輸技術的推廣應用,原油集輸已由摻常溫水發展到不摻水、不加熱集輸,油井產液完全靠自身溫度輸送到轉油站。本次設計是在借鑒長慶油田成熟的單管通球冷輸工藝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大慶喇嘛甸油田原油物性及環境參數等特點進行設計的。
單管通球工藝主要應用于含蠟原油的集輸管線上[1]。單井集油管線井口設發球裝置,計量間設收球裝置,由井口發球,計量間單井收球,保證集油管線暢通。整個集油系統全程按通球設計,兩端設吹掃留頭;計量間改為收發球閥組間,內設電熱收球筒1個,泄壓緩沖罐1個,可實現多口井同時發球,統一收球。
1)工藝流程為:單井產液→井口發球裝置→集油管線→閥組間收球裝置→閥組匯管→站間管線發球裝置→站間管線→轉油站收球裝置。
2)集輸油管道的管徑,單井管線為?60 mm×3.5 mm;站間管線為?159 mm×6 mm。
3)井口采用電熱帶纏繞加熱方法,從井口一次生產閘門到立管底部均纏繞電加熱帶。管線采用深埋保溫方式,所有管線埋深均為1.8 m。
4)通過對各種管線鋼管壁厚進行校核,確定整個集油系統設計壓力為1.6 MPa。
5)井場設監控系統,可對電流、轉數、示功圖等資料進行監控,對故障停機情況自動報警。
6)油井采用移動熱洗方式,配有3臺熱洗車和5臺水罐車。
截至2011年9月,該區塊已投產235口油井,日產液8000 t,平均單井日產液30.04 t。與雙管摻水集油工藝相比,實施單管集油工藝對單井影響較大的生產參數主要是含水。含水越低,井口回壓越高,出油溫度越低;當溫度降到一定程度時,將會有蠟的結晶體析出并附著在集油管管壁上,嚴重時影響采出液的流動[2]。
在喇451轉油站選取3口典型井做了綜合油井含水率跟蹤試驗,錄取了2011年8月份的回壓,分析其投球及冬季生產規律。
含水率>95%的油井共有118口,以喇5-PS2133井為例,井口回壓曲線見圖1。
喇5-PS2133井產液量為44.6 t/d,最小含水率為95.8%。由圖1可看出,該井井口回壓為0.5~0.6 MPa,每15 d通球一次就可以保證其平穩運行。

85%<含水率<95%的油井共有66口,以喇5-PS1831井為例,井口回壓曲線見圖2。

喇5-PS2133井產液量為45 t/d,最小含水率為91.3%。由圖2可看出,該井井口回壓為0.58~0.8 MPa,每7 d通球一次,45 d熱洗一次。這類井管理難度大,有些井井口回壓會突然升高,需要熱洗車沖洗管線才能正常生產。
含水率<85%的油井共有51口,以喇7-PS2025井為例,井口回壓曲線見圖3。

喇7-PS2025井產液量為55 t/d,最小含水率為0%。由圖3可看出,該井井口回壓一直在2 MPa以上,每天通球2次。通球后井口回壓下降不明顯,這類井一直處于高回壓狀態下生產,泵和地面設備經常出現問題。2 d不使用熱洗車沖洗管線,井口回壓就上升到3 MPa以上,無法正常生產。
通過上述典型井的分析,初步確定了單井通球周期。
1)含水率<85%,通球周期為1 d,特低含水的通球周期為1 d通球2次。
2)85%<含水率<95%,通球周期為5~10 d。
3)含水率>95%,通球周期為10~15 d。
管理人員以上述通球周期為基礎,根據油井回壓變化曲線制定通球周期,對于井口回壓無變化的油井,通球周期最長為15 d。
1)冬季生產,稠油井井口回壓太高,堵管問題嚴重。每天通球3~4次,效果不明顯,需要熱洗車每天沖洗管線才能正常生產,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2)冬季生產,管線埋深1.8 m,管線穿孔后挖不出來。
3)在冬季生產過程中,單管集油易發生停機、泵況異常、井口加熱帶故障等,發現不及時極易造成管線凍堵事故,處理難度大。
1)洗井問題是單管通球井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冬季生產洗井車需要沖洗地面管線,致使熱洗工作大量增加,無法完成熱洗計劃。
2)油井井排路條件差,春天積雪融化和雨季到來后,大部分油井進不去熱洗車,影響洗井進度。
3)熱洗車洗井水量為1口井25 m2,熱洗質量不高,熱洗周期縮短。
1)員工勞動強度增加。單井集油管線的清理依靠每天的收發球方式進行。8口井每天的收發球工作量需1名員工1 d的工作時間。
2)單井收發球以油井油壓為動力,油井泵況變差或嚴重漏失后將不能提供足夠的壓差推動投球。
3)收發球過程中,因管線變形等因素,容易發生卡阻現象。卡阻位置很難判斷,處理難度極大。
1)單管通球工藝流程不適于低含水、低產液油井,冬季生產需要配備足夠的熱洗設備。
2)新建管線必須清管掃線,清除管道內的殘留物,達到管道施工要求后再進行通球。
3)入冬前對所有油井集中熱洗,沖洗干線,保證冬季平穩生產。
[1]許愛玲.單管通球井口電加熱集油工藝流程[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1,30(6):41-43.
[2]李春芳.單管通球冷輸工藝設計[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9,28(8):42.
10.3969/j.issn.2095-1493.2011.10.004
李井剛,1989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工程師,從事采油工程工作,E-mail:Lijinggang@petrochina.com.cn,地址:大慶油田第六采油廠第二油礦,163000。
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