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國
摘要:太極拳是中華傳統保健體育之精粹,它融武術、氣功、導引為一體,注重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經常習練太極拳,可以流通氣血,保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怡養心神,延緩神經大腦的衰老;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內臟器官機能;節節貫穿,增強肢體關節系統的功能。
關鍵詞:太極拳;醫學;保健
太極拳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武術運動項目,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項珍貴文化遺產,它不僅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全世界也有廣泛的影響力。太極拳之所以發展速度快,人數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太極拳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兼容了傳統哲學、古代醫學、相象學、拳學、兵學、美學等,特別是與易經八卦學說有著較密切的淵源,結合導引、吐納,使氣與力合,著重內壯,成為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的內功拳運動,使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協調配合,完整一體。因而在逐漸形成獨特的拳術運動的同時,融拳、哲、醫三理于一身,是具有別具一格的技術、哲理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優秀傳統運動項目。
一、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在中樞神經活動支配下發生的。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了各組肌肉、關節的活動,也包括了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膈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的淤血現象,是一種用來消除體內淤血的良好方法。在習練太極拳時的呼吸運動,吸氣時胸廓的容積增大,內部的負壓增高,導致上下腔靜脈的壓力減低,靜脈回流加速。
經常練習太極拳,能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肢體的運動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使身體各組織細胞得到血液提供的較多的氧和營養物質,使人的生理功能得到增強和改善,從而達到增進健康、推遲衰老的目的。同時,練太極拳時,有意識的肌肉放松有助于血液、血液淋巴等物質流通,并使毛細血管得到開放,全身小動脈得到舒張,這對緩解小動脈壁的硬化、降低血壓等極為有利。
二、太極拳對關節、骨骼、肌肉的影響
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對關節、骨骼及肌肉的影響很突出。太極拳運動首先要求外部九個主要關節(頸、脊、胯、腰、腿、踝、肩、肘和腕)先后貫穿,如九曲連珠般運動起來,這種節節貫穿的運動形式對增強肢體關節機能起著重要作用,按太極拳練習要領,在運動時,肢體關節應盡量放松,減小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對關節的作用。并在意念的作用和肢體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牽拉關節,使關節腔隙產生增大的趨勢,這樣就能使關節松弛,活動范圍增大,靈活性提高。
另外在練拳時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為第一主宰”等,說明太極拳無論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作用。據觀察,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發生脊柱畸形的比例只有25.8%,而一般老人為47.2%。駝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結果。據觀察,經常練習太極拳的老人,駝背的發生率遠比一般人少。老年性骨質疏松也是一種衰老的表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骨組織中成骨細胞不活躍,不能產生骨的蛋白基質,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質變松。這樣就容易產生畸形,關節活動也就不靈活。而練習太極拳要求動作連貫、圓滑、周身節節貫穿,因此長期練習太極拳有一定的延緩衰老的作用。
三、太極拳對消化吸收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動作要以“腰為軸”,這就使膈肌不斷地上下運動和腹壁肌不斷的左右運動,對肝臟、胃腸起到“按摩”作用,從而促進肝內的血液循環,提高了胃腸的蠕動,消化、吸收的能力。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大多胃口好,大便暢通。實踐證明,經常練習太極拳對于某些因神經系統機能紊亂而產生的胃腸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胃腸炎等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另外,練太極拳時要求口唇輕閉,齒輕合、舌頭抵住上腭,這樣有利于促進口腔唾液的分泌。口腔中的唾液能防止口腔干燥,也有助于消化,唾液中的溶菌酶還具有殺滅細菌的作用。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一種輕柔徐緩、以柔為主、柔中寓剛的健身運動。它對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吸收系統、關節、骨骼、肌肉均有良好的保健和醫療作用,無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如能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就能達到祛病健身、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太極拳運動[J].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楊永惠.太極拳的健身作用[J].臨沂師專學報,1999.
[3]楊軍.太極拳健身的生理學原理[J].曲靖師專學報,1997.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體育部學生體質健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