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進
做人德在先,處事誠為本。優秀的品德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也不需多言。因此,上至國家,下到各級學校無不重視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之一——初中思想品德課。但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個人的許多因素的綜合,如今的思想品德課仍存在呆板、枯燥、說教性強,過于追求考試成績的現象。實事求是地說,許多人對它的態度較為冷淡,對它的作用有所忽視。一面熱,一面冷,夾縫中我體會了什么是尷尬。“怎么辦?”“如何干?”成為我常常想,也不得不想的問題。
一篇經濟學報告認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經濟”,本質是“注意力”經濟。在這種經濟形態中,最重要的資源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名人做廣告,關鍵是他們能吸引更多的眼球。2010年上半年采購市場上,電視劇《借槍》價格達到了200萬元/集,成為搶奪最激烈的一部電視劇。因為這是吸引觀眾眼球的《潛伏》導演姜偉繼的新作品,制作團隊來自《潛伏》。所以,課堂教學本質上不也是吸引學生的“眼球”嘛!于是,我想到了——注意力!
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就是注意。但注意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是伴隨著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出現并存在于其中的,且受情緒、興趣等心理因素影響的一種共同的心理活動特性。因此,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應以激發興趣,調節情緒為突破口,輔以其他的心理學技術手段,善于利用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的實踐:
一、積極的情緒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是個人的重要心理活動。對“注意”“記憶”“思維”均有重要的影響。情緒有四種狀態:心境、激情、應激、熱情。
1.心境:是一種微弱、持久、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染上相應色彩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彌散性特點,對人的注意有影響。有詩為證:“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教學時應創設師生共同良好的心境。
應用例1:在為初一新生授課時,談及世界第一高峰有多高時,順便提問一名注意力不太集中的男同學,不知是因為緊張,還是記不清的原因,該生沒有答上來。我沒有說話,期待地瞧了他幾眼,隨手在黑板上寫下“爬爬試吧”,同學們一愣,接著看到“爬爬試吧(8848米)”會意地笑了。情緒由怕老師發火的緊張,一下子轉為心境的豁然開朗。愉快的心境彌漫至課的結束。一堂平淡的課,有了生氣。絕大部分學生(包括未回答對的學生)的注意力度、持久性均有明顯提高。
2.激情:指強烈的、激動的、短促的情緒狀態。激情可使人慷慨激昂、以身報國,也可以使人得意忘形,不知所以。應用時需有所注意。
應用例2:對“法律保護我們的生命健康權”(魯教版八年級第八課)的授課時,列舉了當時人們十分關注的福建南平校園慘案。42歲男子鄭民生因感情、工作受挫,蓄意報復社會,在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門口持刀行兇導致8名學童死亡。教師采用非常憤慨的語氣講述事件,然后出示孩子的親人痛苦的照片。學生激憤之情一下子激發出來了,人的良知得到挖掘,得到激發,德育、智育的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3.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迫與危險情況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應激反應時,機體的感受器的靈敏度強,眼睛的瞳孔擴大,釋放腎上腺素,注意度很高,但不能長時間反應,否則有害于機體。
應用例3:八年級是法律常識教育。法律知識有其特點:知識點短小、零散、無趣味性,而又必須記住。偶爾的,短時間的“記憶+檢測”較為有效。幾分鐘的準備時間,學生感到緊張,若再加上幾句“好了沒有?”“最后1分鐘!快!”更讓他們重視起來。“眼球”被緊緊吸引到書本上,學習效果顯著。
4.熱情:熱情掌握著個人的身心,決定著一個人的思維、行動的基本方向,成為推動和鼓舞人行動的力量。它對“眼球”或“注意力”有很大影響。
應用例4:一般人都有避重就輕、趨利避害的心理特點。利用學生這個心理,教師耍個“小聰明”,教學效果也會不錯的。比方,一段較長的文字,適合學生個人默讀理解。可我布置任務時,提供兩套方案:A.全班齊讀;B.個人默讀。學生自選。他們自然選B,而且有得便宜的心情。我再巧以言辭,熱情自然來了,也帶來了“注意”。
二、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指人對事物的特殊認識傾向。美國近代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該論述闡明了興趣對注意、對記憶的幫助。
有位心理學家,曾隨機選出十個人,讓他們回憶經歷過的事情。測試結果顯示,愉快的事占百分之五十五,不愉快的事占百分之三十三,平凡的事占百分之十二。本人課下也做過簡單的心理測試,過程是讓學生回憶昨天各科老師講的話。結果,沒趣味的話大多忘記,有趣味的話大多數能記住。由此可見,注意、記憶與興趣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例如,即使英語成績很差的初中生,也會拼寫“love”。
為什么興趣會對人的記憶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呢?道理在于興趣能使大腦皮層中形成記憶優勢中心。這時,腦神經就會處于積極的工作狀態。不但不會感到記憶是一種負擔,反而處于一種陶醉或享樂之中,從而使我們能集中注意力,誘發想象力,激起我們的求知欲,達到最佳的記憶狀態。
依據上述心理學原理,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成了我的興趣。
應用例1:期末復習中,我注重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但學習幾遍后,學生就沒有興趣了。老方法無一利而百害。如何來提起興趣呢?我在檢測中變換了位置:學生考我,答錯任何一題,我寫三遍。學生興奮了——這是最后復習階段難得的氛圍。可試了幾次,他們發現問不倒,興奮度降低。適時,我選擇一名政治成績差的同學提問時答錯,并如約寫了三遍。同時約定在單位時間內每人只有一次提問機會等措施,把學生包括較懶的不愿發問的學生都調動起來,復習效果收到了。
小結:
目的:難倒老師。興趣:找到難題。途徑:搜索試題。結果:保持了注意,強化了記憶。直接興趣的應用。
應用例2:八年級法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引入案例。學生興趣盎然地扮作律師、法官、當事人等角色進行案件的模擬審理。枯燥的法律知識變得有味道了,不再是雞肋。
小結:對律師職業的憧憬,及情景教學引起的興趣,使參與者的有意注意逐漸轉化為有意后注意。
三、補充說明
1.“吸引眼球”只是簡單、直觀的說法。學生要注意“看”,看清楚;也要注意“聽”,聽明白;注意“想”,去積極地思維。因此,教師應適度運用形體和語言、語調進行教學,引起學生的注意。
2.學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是很長。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形式的轉換。下午上課時,如情況需要時,學生中間休息一分鐘或半分鐘,未嘗不可。此法,還可換得學生后半節的熱情。
我的結論:
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收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從學生學期前后的成績比較中得知,是可行的。
把心理學技術手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只是初窺門徑,現將實踐中積累的素材整理出來,結成此文,備我日后查閱,期待著我的反思能夠給同仁以啟示。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