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俊
2010年中國法治亮點回眸與2011年法治前景展望
■劉武俊
2010年,是中國法治“給力”的一年,法治進程穩健發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點頻頻出現的一年。用“給力”這個流行詞形容2010年中國法治進程的主題,也是頗為恰如其分的。立法領域,“如期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無疑是值得大書特寫的立法成就,中國的立法重心正在由以經濟領域立法為重心到著力加強社會領域立法,民生立法駛入快車道,《社會保險法》成為民生立法的重頭戲,拆遷條例也在立法博弈中孕育成熟。司法領域,量刑規范化改革吹響了司法限權的號角,兩個證據規定為冤假錯案拋出了給力的殺手锏。執法領域,徐紹史式的“約談”給力依法行政。
亮點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2010年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收官之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中國用短短數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立法進程。
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黨的十六大作了重申,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任務。2010年,是實現立法工作總目標的關鍵之年。2010年一批重要法律相繼出臺,國家賠償法、社會保險法、代表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人民調解法等十幾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法律,都在2010年出臺或進行了修改。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大廈搭建的最后一批“支架”。截至目前,中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已經有230多部,國務院行政法規700多部,地方性法規近9000部。如此眾多的法律,基本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亮點之二:《社會保險法》成為民生立法的重頭戲
《社會保險法》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民生大法。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高票通過了《社會保險法》,這部與億萬民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跨兩屆人大、歷經3年4次審議,終于登臺亮相,當之無愧地成為民生立法的重頭戲,也為即將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打下了堅實的支架。
《社會保險法》素有民生基本大法之稱,涉及到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是關乎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和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法律。《社會保險法》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構建了我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保體系。建立起了全國一盤棋的社會保險體系,明確了社會保險的國家責任制度和公民的社會保險無差別待遇,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提高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統籌層次。同時明確規定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出原則規定。
當然,單憑一部《社會保險法》并不能擔當起締造全民福利時代的重任,但《社會保險法》在打破城鄉二元格局上的立法功績功不可沒。
《社會保險法》的出臺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中國的立法重心正在由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轉變。預計“十二五”期間,會有更多關涉公民權利保護和社會發展的民生法律出臺。
亮點之三:量刑規范化改革吹響司法限權的號角
2010年10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著手在全國法院全面試行量刑規范化改革。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協調配合積極推進量刑規范化改革的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要充分認識量刑規范化改革的重要意義,全面開展量刑規范化改革。這是“兩高三部”第二次就量刑改革的聯合發文。之前“兩高三部”發布的《關于規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已從2010年10月起實施。
量刑規范化改革的目標,在于通過規范司法行為,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來促進司法公正。
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量刑方法,將量刑納入法庭審理程序,允許并且組織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就量刑問題發表量刑意見,這是量刑規范化改革的基本內容。長期以來,司法審判只在定罪上打圈圈,庭審中通常只有圍繞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罪所展開的調查與辯論,而量刑卻往往過于草率和神秘,導致“同罪不同判”的現象頻頻出現。我國的法庭辯論長期以來也是“重定罪、輕量刑”,對于定罪后怎樣量刑,主審法官以外的其他訴訟參與人很難有話語權,量刑環節也就自然容易出現司法腐敗。如今,讓控辯雙方都對量刑發表意見,并由法院對量刑進行說理,無疑體現了司法民主和司法公開。
通過量刑規范化改革,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都能對量刑問題發表量刑意見,都能監督法院的量刑公正性。因此,從更深意義上講,量刑規范化改革,是人民法院對自身裁判權的“作繭自縛”,是司法機關自我限權的表現,吹響了司法限權的號角。
亮點之四:排除非法證據 預防冤假錯案
河南商丘趙作海案教訓深刻,引起司法界的深刻反思。在司法實踐中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于防止重現類似趙作海案的冤假錯案具有積極意義。
從2010年7月1日起實行的《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被認為是我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根據這兩個證據規定,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存疑的證據不能采信,非法取得的證據應當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兩大證據規則給司法機關提出了剛性的要求,對有效防止冤案錯案的發生,實現司法公正,加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今,辦鐵案要靠證據說話的證據至上理念意識也在司法界漸入人心。
可以說,兩個證據規定科學總結了我國刑事司法的經驗以及實務工作的客觀所需,初步建構了我國刑事證據規則體系,對于更新司法機關的辦案意識,特別是強化證據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亮點之五:“約談”式監督給力依法行政
2010年12月16日,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在北京集體約談五市七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并向新聞媒體開放。此前兩年,先后已有16個城市被國家土地總督察約談或委托約談。“約談”逐漸成為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行政、守土盡責的重要方式,成為問責風暴啟動之前的有效預警。
作為問責的前奏,“約談”正在成為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督促地方政府迅速查處整改違法用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約談”也是一種剛柔相濟的行政監督方式。國務院授權國家土地總督察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負責土地違法違規責令限期整改的工作。“約談”是國家土地總督察依法履職、依法行政、依法監督,而且以預警的方式給問責留下一定的緩沖期,既堅持了嚴格依法行政,又體現了對干部的關心和愛護。
徐紹史式的“約談”,其實完全可以在土地執法以外的其他執法領域推廣。但愿更多的執法部門采取約談式的行政監督方式,取得更理想的執法效果。
除了上述列舉的法治亮點,公安機關掀起的力度空前的“掃黃風暴”,天上人間等被神秘化的娛樂場所因涉黃被整頓;司法反腐力度進一步加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被判處無期徒刑,重慶最大“黑保護傘”文強被判處死刑;“足壇反腐”漸入佳境,謝亞龍、南勇等一批前足協官員難逃恢恢法網……也是2010年中國法治的亮點,限于篇幅不再展開詳述。
2010年,是中國法治“給力”的一年,也是法治亮點頻頻出現的一年。2011年中國法治還要更給力:民生立法需要更給力,能動司法還要繼續給力,依法行政更要加倍給力。2011年中國法治要繼續高度關注民生,關注公權腐敗,關注法治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狀態……
立法尤其是民生立法需要更給力
2010年如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固然可喜可賀,不過也不能一勞永逸、盲目樂觀,立法工作還要在新的起點上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以后,立法工作的重點將是如何進一步完善這個法律體系,從數量主導型立法轉變為質量主導型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任務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實際上,還有許多社會關系沒有能夠納入法律調整規范的范疇,依然存在一些立法空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只是基本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如果用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時“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的標準來衡量,要形成更加民主科學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立法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同時,中國的立法重心也正在由以經濟立法為主轉向加強社會立法,民生立法也將駛入快車道。預計“十二五”期間,會有更多關涉公民權利保護和社會發展的民生法律出臺。
能動司法還要繼續給力
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公正永遠是司法的靈魂。期望2011年司法帶給公眾更多的公正,期待每一起無論是否被媒體關注的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審理和公正的裁決,期望法官的形象能夠像正在征求意見的卡通形象一樣親民、親和、親切。
“能動司法”依然是2011年司法工作響亮的主題詞。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在談及2011年人民法院工作時提出牢牢把握“七個堅持”,其中首要的就是堅持能動司法,為“十二五”時期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能動司法是充分彰顯司法能動性的司法理念和司法政策,所謂能動司法就是要積極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圍繞更好服務“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依法、能動、高效地裁決司法糾紛。能動就是主動,能動就是推動,能動就是互動,能動就是聯動,能動司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審判職能,努力實現司法審判工作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有必要指出的是,能動司法要以依法為前提和條件,要嚴格依照程序法和實體法受理案件和作出裁決,絕對不能以犧牲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為代價片面追求所謂的能動、高效。能動是依法的理性的積極的能動,而不是無視法律的妄動、亂動。
能動司法是法院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方式。司法既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也完全可以成為預防和調處矛盾糾紛的前線。能動司法,要求司法人員增強工作前瞻性,善于從司法活動中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建立糾紛預警機制,及時提出司法建議,及時完善司法政策。要求司法人員把糾紛有效化解在基層、徹底消除糾紛隱患。法院不僅要履行傳統的解決糾紛職能,而且要延伸社會管理職能。
當然,在強調能動司法的同時,也不能夠不切實際地賦予司法過高的、不現實的社會管理功能。法院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必須立足于審判這個第一要務,公正高效能動地審執好每一起案件,在辦案中全面落實社會管理創新。由行政機關執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負責實施百分之八十以上法律法規的行政機關能否嚴格依法行政,對于社會的有序運行和法律的有效實施起著關鍵作用。依法行政的目的在于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用法律制約和規范行政權,用法律制約和規范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精義就在于依法治“官”而非依法治“民”,依法治“權”而非依法治“事”,依法治自己而非依法治他人。“行政”永遠要戴著“依法”的緊箍咒。
期望2011年掀起行政問責的風暴!期望行政問責真正成為高懸于各級官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言以蔽之,2011年中國法治還要更給力。法治的陽光永遠普照大地,法治的陽光永遠溫暖人心,讓我們共同期待2011年中國法治進行時奏響新的凱歌。
(作者單位:司法部)
依法行政要加倍給力
2011年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提速一年,法治政府建設將步入快車道。
2010年11月,國務院授權新華社發布的《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引起輿論的普遍關注。這個意見也是進入21世紀之后國務院在六年內出臺的旨在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第三個綱領性文件。2004年,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法治政府建設的總體構想;200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明確法治政府建設的工作重點。可見,法治政府建設已經刻不容緩,國務院在力促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加速。在這樣的背景下,2011年的依法行政工作也要加倍給力。
據統計,我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律和法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