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瑜川
我們為什么需要生活民主
——評《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詢當代中國的新政治文化》
■鄭瑜川
“生活世界”可以稱為個人或組織生活于其中的現實而又具體的環境,具有主觀性、直觀性,是支撐制度、意義、價值、模式的基礎。討論“生活世界的民主”,絕不是否定價值觀和政體(制度)層面的民主,而是將前二者鮮活化、真實化。
精英的民主和治理理論,將民主窄化為投票權、被選舉權及其儀式的民主;割裂這種窄化民主所依存的其他制度基礎,以及生活世界的基礎。也因此造成當今世界普遍的政治冷漠,以及基于文化心理、世代(年齡)、社會身份而形成的階層敵視等鴻溝。
重建全面民主,修復虛假民主,建構完善生活方式民主,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詢當代中國的新政治文化》一書,全面梳理了諸多民主理論、民主政治文化和中外學界對共建生活民主的理論探索,結合中國新政治文化的覺醒、進程和不足,辨析了在不同時期內頗為流行的民主謬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思路和解決方案,強調中國、中國人生活民主化進程才是推進政治和行政領域民主化變革的最可靠推動力。
美國思想家約翰·杜威曾談到:“民主必須從家里開始,而民主之家就是左鄰右舍構成的共同體。”《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詢當代中國的新政治文化》一書作者、浙江大學教授潘一禾談到,如果中國當代的民主建設“脫離了學術生活、經濟生活、家庭生活、休閑生活等領域的現代化、民主化、科學理性化過程,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我們只是口號式、廣告語式地談‘民主是個好東西’,只是很學術、很抽象地談‘憲政民主勢在必行’,只是很工具化、很操作性地談如何通過一個民主式征求意見過程來推行領導已經想好要做的事情……”那么可以說,微觀民主、生活民主的不存在或不真實,將決定宏觀民主、制度和價值觀民主的虛偽化。
在日常生活領域,許多看似遠離政治的習慣,常常被突發事件激活為社會重大問題,體現出政治民主的文化基礎問題。民主向“生活世界”的靠攏,也是世界潮流——書中指出,“隨著現代性的進展,在后工業社會中……‘生活世界’,是一個多元的、差異的、不確定性的自由領域,是各種不同的思想、價值、觀點、語言在其中都有生存權利的領域……”傳統的政體民主、抽象的價值觀民主已經無法單獨支撐住這樣的需求。
按照美國文化學家詹姆遜的分析,資本主義在完成地域上的占有后,開始對大自然無意識的征服,國家權力通過無數權力分支而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微觀領域的人們必須爭取自身價值存在的合法性。與之相適應的民主導向(理論及實踐),就是最近幾年在中國也炒得越來越熱的“協商式民主”、“參與式民主”、“對話民主”。在協商式民主的框架下,民主政治不僅要追求改善決策品質,也必須遵循決策的正當性。
如前所述,精英民主理論,反對在儀式和投票權之外,給予大眾更廣泛的民主權利。以熊彼特和薩托利為代表的這種理論專家,試圖將精英參與、多數民眾政治冷漠和儀式化參與固定化。這抽離了民主制度和價值的精髓,受制于經驗主義,必然催生僵化的政治制度,造就代議政治違背民意甚至倒行逆施的荒謬現實。而協商式民主則在強調保留現有民主制度和價值觀基礎上,引進更多的直接民主因素,擴大公民在國家事務和社會組織中的直接參與,增強民主制度及公共事務的活力、合法性和凝聚性。
本書作者潘一禾教授指出,“生活民主是政治民主和憲政民主的補充、輔助和延伸。如果生活領域的自主參與精神、理性思考習慣、守法護法意識、協商對話機制、自組織機制等發育成熟,如果民主文化普及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如果自由、平等、權利等民主觀念通過工作、組織、教育、情感、消費和娛樂方式的合理化建設而逐步深入人心,則將對整個當代中國的民主實踐產生深遠影響”。在全書的后半部,還專門辟出篇幅,一一闡述生活世界中人際交往、工作領域、閑暇與娛樂生活、家庭等私人生活領域的民主,指明了在這些領域構建和實踐民主的意義、路徑。
缺乏生活世界的民主,而僅有少數政治和文化精英基于價值觀民主建構起的政體民主,失敗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一百年前,民國初建時期的政治實踐、歷程,正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帶給人們慘痛教訓。
書中還區分了基于儒家等傳統學說的民本思想與民主理論存在的本質不同;回顧了約翰·杜威的生活民主理論、公民共同體建設思想,強調參與式民主對大工業(后工業)時代、繁榮都市文明中碎片化的個人價值、原子化的個人存在的重要意義;反思了當代中國基于政治和社會改革滯后,中產階級發育不成熟對生活民主建設造成的嚴重影響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詢當代中國的新政治文化》一書對“以民主方式進行的教育”問題的分析。“以民主的方式進行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培養民主的生活方式、民主精神和民主修養”,這是非常重要而常常為民主建設者、理論專家們所忽視的。沒有民主的教育、培養,怎么會有自覺實踐民主的公民呢?而政治和社會運轉,又如何遵循民主機制,達到過程和結果的雙重優化呢?
民主涉及一切交往關系,教育是廣泛的,學校、家庭、制度、公共機構都具有教育功能。以民主方式進行教育,一個最為基礎的做法就是培養公民意識。在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中,公民意識是公共教育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而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社會實踐體系、學校行政管理權行使過程,也必須以尊重和發育公共意識為基點,注重開放性、平等性、交互性。毋庸諱言,近年來,我國的教改、課改轟轟烈烈折騰過多次,對這方面做得是非常不足的。而社區教育環節的公民意識培養,也是亟待重視和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