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艷波
(中共長嶺縣委黨校,吉林 長嶺 131500)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探索
□ 王艷波
(中共長嶺縣委黨校,吉林 長嶺 131500)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農民問題進行的90年代艱辛曲折的探索。在民主革命時期,黨認識到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因而和農民結成鞏固的工農聯盟,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黨對農民問題的探索出現了失誤,黨既想迅速改變農村經濟落后的面貌,又想擺脫資本主義式的發展道路,因此,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政策及措施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并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改造對象,其結果是抑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革開放后,農民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黨的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政策和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破解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難題。
中國共產黨;農民問題;土地問題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曾經創造出領先世界的農業文明,在1840年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以前的封建社會里,農民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也是社會變革和改朝換代的重要力量,農民起義成為掃除社會發展障礙,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從1840年開始,中國的農民問題大致可以劃分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80年和后90年。前80年,中國農民問題,主要是依靠農民自己、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從太平天國革命、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農民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農民的處境卻愈加悲慘。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的90年,無產階級開始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黨用28年的時間領導農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使農民獲得翻身解放。建國后,農民為新中國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所以說,中國農民問題是中國的一大政治問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問題的認識主要是解決革命的主力軍問題。由于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無力領導民主革命,城市中的無產階級力量又很弱小,因此中國共產黨要領導民主革命勝利,必須找到龐大的主力軍。1927年由于資產階級背叛革命導致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這就更充分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必須有自己的龐大主力軍,必須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對于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毛澤東在當時的思想具有代表性,早在1926年毛澤東就在《國民革命與農民問題》中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趕快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 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1](p37)1927年毛澤東在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指出,農民是“革命先鋒”,“農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業。 農民做了國民革命的重要工作。”[2](p18-19)毛澤東在肯定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的基礎上,分析了當時中國人口80%以上是農民的中國國情,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因此,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就成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由于對農民在中國革命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有了正確認識,毛澤東十分重視農民問題,而且多次論述了農民問題對國家的極端重要性。他在 《論聯合政府》中指出:“農民——這是中國工人的前身。將來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進入工廠,……農民——這是中國工業市場的主體。只有他們能夠供給最豐富的糧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業品。農民——這是中國軍隊的來源。士兵就是穿起軍服的農民,……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3](p978-979)在黨的七大口頭政治報告中,他又說:“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4](p106)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主要基礎,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最大的掠奪對象和剝削對象,歷來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和斗爭精神,因此它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早在土地革命戰爭前期,毛澤東先后主持制定 《井岡山土地法》和《興國土地法》,黨的由沒收一切土地到只沒收地主和公共土地原則的變化,保護了中農的利益。到1931年黨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明確規定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國內階級關系的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將土地政策從沒收地主土地調整為減租減息政策的根本原因。貧雇農和中農是民族抗戰和根據地生產的基本力量,富農是抗日和生產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地主大多數也有抗日要求,一部分開明紳士也贊成根據地的民主改革。當時,舉國上下除了一部分最反動的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其他民族敗類充當漢奸之外,各個階層的民眾都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運動中。在減租減息政策下,地主原有的土地仍然屬于地主所有,地主仍可將土地租給農民并收取地租,仍可放貸獲利息,但地租和利息必須降下來,其中地租方面大體是“二五減租”。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除了最大限度地鞏固和發展了農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農村的階級分布與構成,因而出現了地主和貧雇農減少,中農和富農增加的趨勢。通過開展減租減息與交租交息的群眾運動,既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程度,也增強了農民群眾的政治優勢,從而激發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熱忱,這樣就從根本上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同時,使地主和資產階級有一定的經濟利益和地位,有利于聯合他們大多數一道抗日,這又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將此前的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明確規定了“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則,但大綱規定的將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辦法在事實上則侵犯了中農的利益。為此,毛澤東在1947年12月會議上強調指出,黨在土改中的方針是“依靠貧農、鞏固地聯合中農,消滅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剝削制度。”[5](p1146)土地改革中必須注意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必須滿足貧農和雇農的要求,這是土地改革的最基本任務;第二,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到1948年秋,黨領導下的一億人口的解放區消滅了封建的生產關系,發展了生產力,鞏固了解放區革命政權,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
中國共產黨人重視農民問題的思想在實踐中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土地問題,實行“農耕者有其田”;二是減輕農民負擔,解決農民困難。在當時的中國,農民問題實質上是土地問題,“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贏得了農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正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調動了農民支持革命的熱情,農民積極參軍參戰,支持前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以后,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從改革生產關系入手,通過土地革命、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生產關系變革來打破地主經濟的束縛和小農經濟的局限;另一方面則通過興修水利、農具改革、品種改良、促進化肥和農藥的生產等提高生產力的辦法來促進農業增長。
由于中國歷史悠久和農業文明發達,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早就產生,到了清末這些矛盾已經十分尖銳,而且在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后的一百年里,由于近代工商業發展緩慢,這種人口與耕地資源的矛盾并沒有緩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雖然解決了土地占有方面的嚴重不公平,真正實現了農民幾千年“耕者有其田”的夢想,但這并不能夠緩解人口與耕地的矛盾,在農村人口多而耕地不足且耕地是農民生存的必要條件的情況下,私有制下的競爭結果會使土地改革的目的消解。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就農村來說,除了繼續完成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任務外,黨在農村工作的重心已經開始轉到如何盡快發展農村經濟方面來。如何改造落后的小農經濟開始成為土地改革以后的主要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認為土地改革只解決了反封建問題,但是沒有也不能解決小農經濟的落后、分散、生產率低下問題,并且小農經濟自發發展的結果必然是生產資料向少數人集中,大部分農民陷入破產和貧困的境地。因此,如何使廣大農民既擺脫資本主義式的發展道路,又能夠迅速改變農民經濟的落后面貌,就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黨考慮的焦點問題。毛澤東曾強調: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新中國成立后,黨不失時機地在新解放區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宣布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春,全國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土地改革的完成是中國土地制度史上的一次最徹底的變革,其極大地解決了農村的生產力問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從1950年到1952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分別比前一年增長了17.8%、9.4%和15.2%。 農業的快速發展不但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制,而且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開辟了道路。
1950年黨在農村大力發展和整頓供銷合作社,1951年積極提倡農業互助合作,1952年農村整黨中批判和處理了黨員中的自發資本主義傾向,這些都反映出黨在按照七屆二中全會的思路,引導土地改革后的農民跟黨走集體致富的道路。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由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國家投資增長過快,積累與消費、市場與計劃(實質上是個體農民與國家)、農業與工業的矛盾突然以農副產品供應短缺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再次驗證了列寧關于小生產者每日每時自發產生資本主義的論斷;驗證了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與小農經濟矛盾的論斷,因此從理論和邏輯上講,改造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就成為當時的迫切任務,成為保證工業化任務順利實現的前提。當時實行的農副產品 “統購統銷”政策和大張旗鼓地宣傳過渡時期總路線,都表明黨對農民問題的基本認識,已經從民主革命時期的主力軍(革命性)轉為社會主義的改造對象(小農經濟的落后性)。
從1953年到1957年,黨一直以階級觀點看待和處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以及改造后產生的問題。在這種認識指導下,追求自己富裕的農民成為被摒棄的對象,合作社不但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反而使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很多矛盾;使農民的手腳受到了束縛。實際上,當時的農村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陷入的兩難選擇是:選擇單干發家致富的路是走不通的,黨和政府提倡的合作化道路雖然是陽關大道,但是未必能夠給農民帶來好運。于是農民只好放棄自己的想法,跟著政府走。毛澤東在當時的關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主要考慮的是中國農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問題,并試圖達到資源短缺情況下的社會公平、安定和全體人民的生活保障。因為國內外的歷史證明,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往往是以犧牲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舊中國的農民失去土地后并未能轉為工人并享受工業化的成果,而往往是流離失所、無以為生。同時,由于中國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使工人的待遇也被壓得很低。毛澤東認為農業合作化不僅可以加快農業發展,充分利用農村富余的勞動力,還可以避免兩極分化;而城市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樣也可以避免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毛澤東在1955年論述廣大農民具有社會主義積極性時就說:“中國的情況是:由于人口眾多,已耕的土地不足(全國平均每人只有三畝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有一畝田或只有幾分田),時有災荒(每年都有大批的農田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水、旱、風、霜、雹、蟲的災害)和經營方法落后,以致廣大農民的生活,雖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為改善,但是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仍然有困難,許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的農民只占比較的少數,因此大多數農民有一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對于他們來說,除了社會主義,再無別的出路。這種狀況的農民,占全國農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這就是說,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6](p429)
在大力推行個體經濟向“政社合一”集體經濟轉變和快速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國的城鄉關系發生了重大變遷,城鄉分割的堡壘逐步形成,由此派生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和體制把農民緊緊地束縛在既有土地和社區內,基本上不得自由流動,農民不僅被束縛在農村,而且被束縛在土地上,被束縛在集體生產經營中,受到國家行政手段和政策的嚴格控制,因而失去流動的自由。因此,生產要素不僅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不能自由流動,甚至在農村、農業內部也不能自由流動,甚至在農民所從事的家庭副業和自留地生產,也只是集體勞動之余的額外勞動,只是生活的補貼,并且受資金和規模的限制,更談不上是生產要素的流動。
在建國后的29年里,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一直不高,遠遠低于城市職工。然而農民卻對國家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從世界工業化的歷史看,各國工業化起步時期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外部來源或通過海外擴張(貿易或侵略),或借助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獲取資源和市場。二是國內傳統產業的資源流向新興工業。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作為一個經濟落后的社會主義大國,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很難從國外獲取大量資源和市場,不得不將積累工業化資金的目光放在國內。而作為人口眾多、規模較大的農業自然就成為中國工業化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建國以來,中國農民通過稅收的直接形式和通過“剪刀差”的間接形式,為中國的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農民的生活卻十分艱苦,始終難以解決溫飽問題。
當時實行的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以“一大二公”為特點的人民公社,徹底廢除農民對土地的私有權,使土地乃至農民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都屬公社所有,由公社統一經營,片面強調發展純粹的集體所有制經濟,排斥乃至取消個體所有制經濟,從當時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看,大多數農民并未提出純粹的集體經濟的要求,因此,這種脫離農村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做法既違反了生產關系變革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違背了農民的意愿,引起了廣大農民的不滿,抑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業和農村經濟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是個大舞臺,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統購統銷,人民公社、大煉鋼鐵,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一直不停地搞運動。經過多次折騰,盡管也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難過溫飽之關。終于有一天,皖東鳳陽縣小崗村18名農民,耐不住饑寒交迫,在一間茅屋里通宵籌劃了“分田到戶”之事,寫下了一份驚天動地的農民宣言,“包產到戶”——在公有土地上實行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國農村改革立了頭功,為農村改革拉開了序幕。按照鄧小平的說法,這不是他的發明,而是農民群眾自己的創造。從1978年起,農村開始出現的農民家庭聯產承包的形式推動了農業的整體改革。20世紀80年代初形成高潮,并很快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普遍形式。鄧小平以極大的熱情充分肯定了這一熱潮,由此,我國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60954億斤,增加到1990年的89248.6億斤,年均增長3.3%,高于前26年1.6個百分點。到2010年底我國糧食產量達54641萬噸。1985年糧食由“買難”變為“賣難”。作為歷史的一大功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種比較好的制度安排,因為,中國有8億多農民,每人分配一點資源,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這里獨立兩個字特別重要,現在以獨立的身份參與市場,農民由此獲得了支配勞動時間、安排農作物和發展庭院經濟特別是發展商品經濟的自由權,大批專業戶的出現深化了農村社會分工,推進了農村的市場化進程。20世紀90年代的牧區草場家庭承包和21世紀初的山林家庭承包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成為農業家庭承包制的繼續和擴大方式。
1978年以后,以包產到戶和發展鄉鎮企業為標志,黨開始真正尊重農民的自主權;而到2002年黨十六大以后,以減免農業稅、增加國家對農村教育投資為標志,黨開始全面認識到農民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政府的保護和援助,從2004年到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針、“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科學論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大了強農惠農力度。徹底取消農業稅和各種收費,結束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每年減輕農民負擔超過1335億元。建立種糧農民補貼制度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使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夯實了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了農民幸福、美好的家園。“十二五”規劃中又明確規定: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核心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生產決策和物質利益問題,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江澤民同志在1993年4月1日《當前的經濟工作》中指出:“對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生產積極性,不能損害、挫傷,一定要采取堅決措施,切實加以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根本。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證明,什么時候農民有積極性,農業就快速發展;什么時候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就停滯甚至萎縮。因此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近年來,農村教育、衛生事業和村民自治、養老保險等改革,也激發了農民從事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經濟上保證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是農村改革在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問題經過90年的積極探索,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富裕農民,保障農民權利的正確道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破解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難題。
[1]毛澤東文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澤東選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68.
[4]毛澤東文集(第3卷)[C].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5]毛澤東選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69.
[6]毛澤東文集(第6卷)[C].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牟春野)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China's Farmers Exploration
Wang Yanb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China's farmers of the 90 s hard tortuous exploring.In a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the party to realize farmers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nd thus form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armers and the allianc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made the vic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before the party to the farmers,the exploration, the party is a mistake to quickly change the face of the rural backward economy,and want to get ri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type,therefore,take the cooperative way to establish people's communes and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farmers will be tied to the land, and make it becom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bject,the result is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the farmers enthusiasm.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farmers become an independent commodity producers,the party's protecting farmers'material interests and democratic right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farmers,creativ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andard of the farmers and solv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 modernization of difficult problem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farmers;land problem
D267.2
A
1007-8207(2011)07-0009-04
2011-07-05
王艷波 (1964—),女,吉林長嶺人,中共長嶺縣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共產黨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