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圍絕經期綜合征;補腎祛瘀;調沖任;穴位注射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30-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均為近10年門診病例,年齡42~56歲,平均年齡49歲零3個月;均為已婚已育婦女,其中絕經者(自然或人工絕經12月以上)28例,未絕經者32例;病程2個月~3 a。排除心血管及精神疾患。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醫辨證為陰虛內熱型。臨床癥見:烘熱面紅,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煩不寧,失眠多夢,脈細數。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治療 采用六味地黃湯、二至丸、失笑散合方:熟地20 g,山萸肉15 g,山藥15 g,澤瀉15 g,丹皮15 g,茯苓15 g,女貞子10 g,旱蓮草10 g,蒲黃10 g(包煎),五靈脂10 g,煎汁口服,待舌紅轉至舌質淡紅,苔現薄白(即腎陰得補,內熱已消)。原方不變,加仙茅10 g,仙靈脾10 g。水煎服,3日2劑,分次口服,12 d為1個療程,共治4個療程。
2.2 穴位注射 丹參注射液每日每穴0.5 mL。選穴:雙心俞、雙腎俞;雙肝俞、雙隔俞;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雙曲池。前3組,每日1組交替輪用。穴位注射治療初曲池穴每日必用,內熱消退(舌轉為淡紅,苔現薄白)后勿用。用4.5號一次性注射針頭。進針深度與常規針刺相同,每周治療6次,治療4個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半年未復發;顯效:主要癥狀消失,半年內有復發;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治愈40例,顯效19例,無效1例,治愈率為66.7%,總有效率為98.3%。
4 討論
圍絕經期綜合征與中醫的“經斷前后諸證”相似。《素問》:“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生;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始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敝嗅t理論認為腎是主宰人體生長、發育、衰老的主要因素,為先天之本,藏元陰寓元陽,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婦女進入絕經前后,腎陽日衰,天癸將竭,沖、任二脈逐漸虧虛,精血日趨不足,腎之陰陽偏衰,從而進一步影響心、肝、腎多臟發生病理改變,產生一系列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平衡失調的證候。腎陰不足,精不生血,陰不生津可致:①精枯血燥,血液粘滯,運行不暢而成瘀滯;②腎陰虛損,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亢盛,灼津耗液,血行粘滯或火盛迫血妄行,溢出經脈,成離經之血;③腎陰虛損,水不涵木,木失條達,氣機不暢,血行不利或肝陽上亢,氣機上逆,血隨氣動,二者皆可成瘀。故治療以補腎為中心,益心肝脾,活血化瘀,調沖任。使腎陰得補,沖任得調,坎離相濟,肝脾調和,肝木條達,氣血調暢。陰平陽秘,病安何來。
中藥六味地黃丸中熟地、山萸肉、枸杞益肝腎,補精血,山藥、茯苓健脾和中,補后天以養先天,澤瀉清泄腎火,防熟地之滋膩,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溫,各藥配伍滋陰補腎;二至丸加強滋補肝腎,清虛熱之功;失笑散活血化瘀,待虛熱清,脈轉緩,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加仙茅,仙靈脾進一步補腎,調沖任治療。根據“陰病陽治”選背俞為主穴位注射:①發揮藥物及穴位的主治功效;②發揮藥物循經治療的作用。心俞、腎俞、益心腎,使水火互濟;肝俞、膈俞,益肝調血,使肝木條達,肝藏血功能正常,氣血調暢;足三里、三陰交益氣養陰,健脾補虛;曲池主治一切熱病,熱退后勿用。
此外,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不僅有生理因素,還與個人體質,社會環境,精神因素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颊甙l病時除身體出現多種變化外,心理也有一定的障礙,如煩躁易怒、憂郁、恐懼、悲觀失望,醫生在給藥物治療外,心理療法也非常重要,應耐心解釋,讓患者明白該病為生理過程,治療時應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改變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起居必須順應自然,生活規律。勿過度勞累及休閑。營養均衡,這樣可提高治療效果,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
?。ㄊ崭迦掌冢?01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