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針灸;中藥薰洗;膝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2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57-01
筆者近年來采用針灸配合中藥薰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5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JP3]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患者均是2009年5月~2010年5月門診患者,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齡36~78歲,平均52.6歲;病程2個月~19 a,平均2.1 a;單膝31例,雙膝25例。
1.2 診斷標準 (1)近1個月經常反復膝關節疼痛;(2)X線片(站立位或負重位)關節間隙變窄;(3)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4)中老年者(≥40歲);(5)膝關節晨僵≤30 min;(6)活動時有摩擦音。符合(1)(2)或(3)(5)(6)或(1)(4)(5)(6)即構成診斷,臨床癥狀主要為膝關節疼痛,多數為關節的內側面,關節腫脹,僵硬,屈膝困難,屈膝時有明顯的摩擦音,上下樓梯甚至平地行走時關節發軟;查體時關節間隙處有壓痛,內側關節間隙壓痛多見,膝關節活動度受限,在被動屈曲或伸直的過程中,關節間隙處可觸及摩擦感,關節間隙處可觸及骨贅與關節滲液;站立前后位X線片示關間變窄或不平衡,脛骨髁間嵴變尖,平臺邊緣骨贅形成,關節面毛糙不平,髕骨邊緣贅形成[1]。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薰洗 將中藥烏梢蛇、草烏、川烏、羌活、獨活、木瓜、路路通、伸筋草等20余味中藥打成碎片,用紗布包好,放入HYZ-Ⅱ薰蒸治療機中,煮沸后,患者平臥。薰蒸床上,把治療儀調劑下肢檔位,溫度控制在40 ℃~45 ℃之間,每次30~40 min,每天1次。
2.2 針灸治療 選患者患肢的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內外膝眼、鶴頂、壓痛點。方法:患者取坐位或者是仰臥位,取15寸毫針針刺,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針感以酸麻脹為佳,針刺得氣后,在內外膝眼兩穴位針柄上穿置長約2 cm的艾卷施灸,直待燃盡,除去灰燼,再將針取出,每天1次。上述2種治療方法10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減輕;有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減輕,關節活動功能部分恢復;無效:臨床癥狀及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未改善。
3.2 治療結果 56例患者中,治愈15例,顯效28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9%。
4 體會
膝骨性關節炎屬于祖國醫學“骨痹”范疇。《內經?痹論》中“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就有所論述,筆者認為該病由于長期勞損,外傷及風、寒、濕侵襲,加上肝腎虧虛,筋脈失養,使得本病出現寒凝經絡、痹阻不通的癥狀。中藥薰洗中的方藥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溫通經絡、直達病所的作用。內外膝眼用艾卷施灸,可達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足三里、陽陵泉相配伍強壯筋骨,活血通絡,陰陵泉為足太陰經的合穴,善于活血化瘀,滋養肝腎之陰,鶴頂為經外奇穴,與其它穴位配位,使膝周經絡貫通,達到通絡止痛之功。
參考文獻:
[1]陳江濤,段昱昱,周臨東.中藥薰洗結合鍛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46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5):49.
(收稿日期:2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