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信正的《張愛玲來信箋注》(臺灣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3月版)、宋以朗主編的《張愛玲私語錄》(臺灣皇冠出版公司2010年7月版)和蘇偉貞主編的《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臺灣允晨文化2007年2月版)都收錄了張愛玲生前的不少信件。莊信正之書共收張愛玲致他的自1966年6月26日至1994年10月5日的八十四封來信,宋以朗所編收錄了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自1955年至1995年四十年間百余封書信片段,蘇偉貞所編有十六位作者在回憶文章中收入張愛玲信函。還有其他一些文集中披露了一些張愛玲信件。這些一手材料對我們了解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寫作極有幫助。
閱讀中我發現,張愛玲書信透露的某些消息是目前研究者忽略的,因而邊讀邊寫以下小札。
張愛玲書信有多少
書信是了解張愛玲在美生活的第一手、最直接的材料,但目前問世的張愛玲書信共有多少封?從與張愛玲的聯系密切程度上說,致宋淇、鄺文美夫婦信件最多,據宋以朗在《小團圓》前言及《張愛玲私語錄》中的說法,四十年中往來書信共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頁,長達四十萬言,按張愛玲回信占到一半計算,也有近三百封,尚未整理發表;致夏志清一百三十封左右,未全部發表;致莊信正八十四封,已全部發表;致林式同多封,因林不是文學界人士,故保留不多;致劉紹銘十八封(1966年至1967年間);致賴雅六封;致萊昂(賴雅傳記作者)三封;致麥卡錫三封。這些已基本能顯示張愛玲在美的生活、寫作全貌。致其他友人和親屬的書信數量都很有限,有的對了解張愛玲的某一方面也有幫助。
另外,關于已出版的張愛玲書信集的署名問題,現在看來很不規范。比如印刻出版的《張愛玲來信箋注》,署名“莊信正著”,這就不太合適,因為所有的張愛玲書信的作者以及版權都應該歸屬張愛玲,署名應為“張愛玲著,莊信正箋注”,其他類同。畢竟這與在回憶文章中引用張愛玲的書信是有很大不同的。
張愛玲的書信是她的另一種創作,或者說是她創作的延伸。宋以朗先生正在編輯《張愛玲致宋淇、鄺文美書信全集》,而致其他人的書信估計也不大容易收全。但是由于書信的私人性很強,如果沒有當事人的相關注解,或來往信件,我們是很難了解其前因后果的,所以我覺得整理張愛玲的書信,像整理魯迅書信一樣做統一的注釋是不大行得通的,倒不如像莊信正這樣的,每人整理箋注給各自的書信,單獨出版或發表,然后輯成若干集子,以供世人了解或研究張愛玲之用,或許更加現實和可行。我期待著有更多的張愛玲書信公布。
張愛玲在加州大學的文稿
張愛玲1969年7月至1971年6月在伯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做過兩年研究,這個職位的前兩任是夏濟安和莊信正,后由夏志清力薦,陳世驤先生出面邀請而成。據莊信正介紹,這個職位的工作是收集大陸報刊上的常用詞語,做一些解釋,編成詞語匯編,然后寫成分析和論述的專題論文。我想這類似美國研究中國的智庫工作。比如莊信正就出版過一本《鄧拓與燕山夜話》,夏濟安也出過一本小冊子《Met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