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的“郭晶晶紅外門”事件被鬧得沸沸揚揚,雖被證明作假,但將紅外攝影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事實上,紅外攝影的基本原理與普通攝影相同,皆為利用光線反射成像。但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紅外攝影并不具備透視功能。只有了解了它的原理,才能糾正一些片面、粗俗的看法,還它一個清白。由于紅外影像與我們日常所見影像差異較大,飄渺、詭異、夢幻等詞語常被用來描述這一奇特的記錄效果。
我們日常所用的數碼相機以可見光為基準,為降低紅外線的干擾,CCD和CMOS前大多加裝低通濾鏡(ICF),但并未完全阻攔紅外線。這便為紅外攝影提供了便利:一是在鏡頭前直接加裝紅外濾鏡即可實現,但曝光時間較正常拍攝延長,1/8秒至30秒不等,一般在腳架上才能獲得清晰影像;二是通過將ICF換成相應波段的濾鏡;三是將ICF換做透明玻璃,拍攝時鏡頭前再加裝紅外濾鏡。后兩者取景、曝光、對焦、速度與普通攝影差異不大。
濾鏡波長是指通過紅外線頻率起始點不同,阻攔可見光的范圍亦不同;如720nm濾鏡即為≤720nm的光線被截止,≥720nm的光線可通過。目前國內常用波段為:630nm、680nm、720nm、850nm、950nm等。我們所知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為750nm~10000nm,因此630nm、680nm、720nm濾鏡,一部分可見光被允許進入,所獲圖像為可見光、紅外線混合成像,即彩色半紅外照片,但其飽滿而充滿張力的影調,與普通彩色圖像又相差甚大;而850nm、950nm濾鏡為純正的紅外成像,呈現經典黑白片,但又異于傳統意義上的黑白攝影,因為黑白、普通黑白,黑白灰的位置、反差和明暗均不同。
自然景物對紅外線與可見光的吸收、反射和穿透程度不同,因此紅外線成像有著獨特的明暗層次。吸收紅外線的景物為暗色調,如天空、水景、樹干等;反射紅外線的景物呈淺色調,如樹葉、草坪、綠茵等??此破降瓱o奇的場景往往能表現出理想的明暗對比,展示一個介乎真實和非真實之間的幻象。
想要獲得良好的紅外圖像,除了具備一定的紅外相機、濾鏡之外,還要準確選擇合適紅外攝影的拍攝對象,以及嫻熟的后期調整技術。但要想從彩色的世界中,抽象中別致的紅外影像。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紅外拍攝的色溫遠低于自動白平衡的范圍,應采用手動白平衡。一般以室外充足光線下的草地、綠卡等為參照物拍攝一張圖片,以此為標準。
2.紅外線的特性決定了題材往往以風光片為多,應以大面積的草地、樹木、碧水、云霞等層次比較豐富的物質作為主體。湛藍的天空深邃迷離,朵朵的白云玲瓏有致,多樣的植物明快剔透,都可以作為拍攝的場景。而人與自然的關系則衍化了創作的主題,惹人遐思無限。另外,電子閃光燈和有些街燈可以散發出一定量的紅外光線,因為夜間也可以進行一些拍攝上的嘗試。
3.紅外線相對于可見光折射率小、透射率大,在薄霧天氣情況下依然能還原出一個晴朗的天空,因此更適合航拍和環境攝影。
4.紅外攝影的后期處理自由度大,目前認同的一種程式化處理方法為:調整色階、紅藍通道互換,恢復天空的藍色;再做反差、亮度等細微處理等。也可以不做通道互換,只做色彩、反差調整,使整個畫面呈現蜜糖色,煞有看頭。
5.對于新聞、紀實攝影中一些莊重正式的場合、色彩要求純正的地方不適合選擇紅外攝影方式,如國旗顏色不宜偏差、對主體人物不宜丑化等。
6.紅外攝影與普通攝影同樣講究光線的應用,紅外線富足的晴天是拍攝的好時機,但也易產生眩光、白斑,應順光或側逆光拍攝;在陰天和室內沒有紅外線成份燈具照明的場合,影像較平淡,盡量少使用。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攝影亦為心靈的一種表達。當心境的幻化碰上了紅外的氣韻,催生出或深沉或亮麗的影像,讓我們感受到了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浪漫。猶如夢境的繽紛意象描述的是紅外線下的韻律節奏,慰藉著都市群落的精神渴望。我從夢中醒來,又被夢境所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