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遠古先民燃起篝火,穿著獸皮,在迷狂中跳著巫術舞蹈,幻想用超自然的力量來溝通“天”、“人”時,那是人類歷史中一個神幻而拙樸的“根”的時代。隨著歲月流逝,文明漸進,那個時代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也逐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我們驀然發現,在隴州社火背后,依稀可見遠古那一幕幕巫術舞蹈的朦朧身影。在社火極度興盛的關中農村,往往展現出的是一個“神”、“人”、“自然”相互混融的世界。
“社火”是盛行于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一項大型的民間文藝游演活動,它兼有娛神、娛人、驅邪的綜合性意義。社火是歷史最古遠、內涵最豐富、規模最宏大、氣氛最熱烈的一種民俗文藝形式,距今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記載,中國正式的祭社儀式起源于夏禹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新的宗教信仰開始出現,過去狩獵者所崇拜的神靈和巫術這時已不合時宜。農夫們開始需要并設想了種種能保護他們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祗。
人類學學者列維-施特勞斯提出,宗教儀式表演是滲入人類心靈、體察人類文化深層結構的途徑。社火作為中國民間社會一項重要的娛樂方式,在其歡樂娛人的表象之下,隱藏著辟邪納祥的宗教信仰意識,亦具有凝聚群眾心理和精神的功能。民間宗教及儀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影響著中國基層民眾的精神與心靈。
攝影師吳曉鵬從在隴州偶遇社火那一刻起,就被隴州社火獨特的藝術魅力所震撼,所以他選擇了社火活動非常普及和典型的陜西省隴縣(古稱隴州),用攝影人獨特而銳敏的眼光由表及里去觀看,對“社火”這個話題做了一次視覺形象與文化內涵相依相佑的精彩闡釋和深度叩問。在拍攝過程中,他的神和魂也慢慢地滲透到這古拙的社火中去,并逐漸開始找尋埋藏在社火中那深沉的文化“根性”。
在社火極度興盛的關中農村,往往展現出的是一個“神”、“人”、“自然”互相混融的世界。在社火中,人們扮演的不僅僅是普通角色,更具有“神”的意義,是由社火演化而成的精神象征;而生存于這塊古老厚重土地上的普通村民,構成了“人”的主體;“自然”,則是西北地區具有蒼涼、倔強特征的獨特地理狀貌。吳曉鵬透過華麗的社火扮相,凝視著人的活動,關注著地理狀貌的特質,真實地記錄了西北農民的生存狀態,反映了一名具有獨特眼力與文化真知的攝影人對于“根性”文化的解悟和追尋。
這些影像展示了一些看似平常但又不止于表相的觀看角度,于民俗攝影,不僅僅是對民俗現象的忠實記錄,其本質應該是反映某種終極人文關懷,在瞬間的影像里去把握生命的永恒意義。拍攝是一種相對徐緩的視覺品嘗與咀嚼,拍攝者置身事中、境中,是事與境的一分子,有一種從容,也有一份分享。
行走在被“社火”燎燃的黃土地上,面對這質樸的生存狀態,我們無法用所謂的“文明”標準來評介和指點,那么,就請用一種平實的態度去追溯和眺望。在古老厚重的歷史中追溯生命的曠闊,在風沙漫天的黃塬上眺望人生的深邃。
(程征系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
背景資料
陜西省隴縣,古稱隴州,隴州社火是我國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民間文化歷史遺存, 2003年隴縣被陜西省命名為“民間社火之鄉”,2007年隴州社火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屬于農耕文明、曾經極為紅火的社火文化正在工業文明時代逐漸式微。許多傳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已經消亡,社火的規模與參與熱情也日益縮小,對其進行考察、研究、保護已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