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代是日本相機工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日本相機在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上開始趕超德國,成為世界相機制造業的中心。這一時期許多日本相機公司開始生產出具有自主風格的相機,瑪米亞公司也不例外。瑪米亞公司又稱瑪米亞相機公司(全稱“瑪米亞光機株式會社”)是日本著名的相機制造商之一,成立于1940年5月,公司初期稱瑪米亞光機制作所,后以生產職業攝影師喜愛的使用120膠卷的中畫幅相機而聞名于世。雖然瑪米亞公司以生產具有獨創性的瑪米亞6折疊相機開始進入相機制造領域,但在戰后恢復時期,瑪米亞公司一面生產拿手的120產品,一面開始135機型的研發,并于1950年5月推出首臺135相機。此后,135相機甚至微型相機和其他規格相機統統成為瑪米亞的生產對象,至此,瑪米亞公司在品種規格上一躍成為日本全能相機生產企業之一。
1963年,瑪米亞公司向市場推出了一種具有自動曝光功能的固定鏡頭的單反相機。在生出來就是可換鏡頭的單反世界里,固定鏡頭的產品無疑算得上是異類。這臺被稱之為瑪米亞Auto-Lux35的不可換鏡頭的簡化版單反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圖1)。這是一種利用硒光技術實現自動曝光的產品,雖然并不是什么新的技術,但用在固定鏡頭的單反產品上顯然令人新奇,因此,這臺簡化版單反相機上市后幾乎沒有遭受過批評。無獨有偶,同年,日本的興和公司和佳能公司也有類似產品問世。興和公司發表了一款同樣使用硒光電池的固定鏡頭單反,型號為柯瓦(Kowa)H型(圖2);而佳能公司的產品被冠名Canonex(圖3),由于其外觀酷似瑪米亞Auto-Lux35,且使用相同的自動曝光技術,因此有人認為Canonex是瑪米亞Auto-Lux35的仿制品。可是,也有人認為情況可能正好相反,這種爭論一直持續至今,成為歷史懸案。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兩家公司的合作產品而已。但Canonex只生產了7個月便退出市場,從此銷聲匿跡,甚至連佳能公司的相機圖譜里都找不到這款相機的蹤影(圖4)。而瑪米亞的產品卻持續生產了很多年,這種技術還影響到瑪米亞公司貼牌生產的126專用膠卷的產品(圖5)。
瑪米亞固定鏡頭的單反相機將35毫米單鏡頭結構的產品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它的優點在于整體簡潔帶來的使用上的便利,以及降低生產成本后銷售價格上的優勢。由此也可以管窺到日本相機企業在這一時期對親眾產品的熱衷。越來越多的親眾產品在打開市場的同時也帶動了戰后攝影事業的蓬勃發展。
1967年問世的瑪米亞528TL(圖6)是瑪米亞Auto-Lux35的后繼產品,它沿襲了固定鏡頭的設計思想。而瑪米亞最早的固定鏡頭單反相機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瑪米亞Famil,這是一款內置硒光測光表的產品,其外形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福倫達Bessamatic(圖7),事實上它們在技術上確有共通之處,均系單反且系鏡間快門結構,也均整合了硒光測光技術。瑪米亞Famil一經推出就使用Mamiya/Sekor 48毫米f/2.8這枚固定鏡頭,同時還使用了考派公司(株式會社コパル/ Meaning Copal Co.,Ltd)出品的著名COPAL快門組件,不過這個品種快門的速度范圍只有1/15~1/250秒和B門。稍后的Auto-Lux35采用了考派公司提供的更好一些的COPAL-X快門組件,其最高速度增至1/500秒。而瑪米亞528TL相機保留了這種速度范圍極為實用的COPAL-X快門(后續版)(圖8),其速度范圍為B、1/15~1/500秒。
其實,這種COPAL-X快門是一種基于中心快門模式的光圈、快門葉片合一的快門結構,設計上非常巧妙,僅用兩個葉片來完成光圈和快門的工作。因此葉片的形狀設計成L形開口,兩個L形葉片構成控制光孔開口大小的活門,活門的開滯時間隨預設好的速度完成,以期達到控制曝光量的目的。理論上,這種二合一快門是通過雙L形葉片剪刀式對稱排列開啟角度的大小來獲得不同光圈。但由于葉片形狀的限制,光圈呈非圓狀(圖9),當然,結果依舊有效。這如同貓眼瞳孔和人眼瞳孔的差別,貓眼窄縫瞳孔同人眼圓形瞳孔一樣能獲得應光調節能力
。這種光圈和快門共用一組葉片的設計在后來又演化出全自動方式的程序快門,并在普及型照相機上被廣泛應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COPAL-X快門是一種相對簡易而高效的快門。而且,簡單到只有兩個葉片來控制曝光,所以,稱之為“光門”似乎更為準確。
為了方便使用者,瑪米亞528TL相機的COPAL-X快門還設有A擋(圖10),這是一種基于機械方式的表控壓針式自動曝光模式,處在該擋位時,光圈在速度先決的情況下實現自動應和。從控制系統上看,這實際上是硒光時代的一種延續。即測光電流帶動測光表表針轉動到某個角度(圖11),快門下撳時先行鎖住表針的這個位置,以此獲得對應的光圈葉片的開啟幅度,實現自動曝光。這種表控機械快門的最大優點就是保留了完整的機械方式,可以完全甩開自動擋啟用手控曝光,所以有著很高的保險系數,根本不怕斷電。缺點是精度不是很高,有時需要依賴膠卷本身的寬容度來彌補曝光上的偏差。
除結構簡單外,COPAL-X快門還有另一個特別之處,其葉片以常開狀態為常態設計,這一點有別于稍早出現的鏡中快門的單反相機如康泰弗萊克斯 · 超級B(參見本刊2009-03)。這就要求相機的反光鏡同時擔負起暗倉的密光工作。因此,528TL相機的反光鏡裝備有與之匹配的密光口,利用光走直線的原理將光線阻擋在密光口之外。密光口同聚焦屏呈45°角整合于小主體之上,平時反光鏡與小主體總是處于密合狀態(圖12),反光鏡隨時可以向取景器傳導鏡頭捕獲到的影像,這一點同裝備瞬時復位反光鏡的其他單反相機一樣。只有曝光時,快門才會瞬間閉合封住光路,反光鏡繼而快速抬起,置底片于快門之后,快門葉片再依照所指令的光圈值做出開啟動作,為底片曝光,達到曝光量后反光鏡瞬間回復到原位密閉光路,快門葉片則回到全開狀態。所以,528TL的反光鏡有著極為敏捷的瞬間彈復能力,事實上是它起到終止曝光的作用。
瑪米亞528TL相機采用了硫化鎘光敏元件,且設計成中心點測光模式,手動曝光時取景器內右側表針可以指示光圈參數(2.8~22),以供使用者參考;A擋時,半按快門可鎖定光圈(即表針),其優點是可以確保被攝主體獲得正常曝光,缺點是需要完成測光半按快門后再去重新構圖,這對普通攝影者來說略微顯得繁瑣。所以,在其后期產品即1975年的瑪米亞528AL相機上,改成了平均測光方式。瑪米亞528TL相機的感光度調節范圍為ASA 10~400或DIN.11~27(即11/10~27/10)。對于當時常用膠卷感光度大都為ASA 40~100或DIN.17~21來說,這個范圍已經完全夠用了。
Mamiya/Sekor 48毫米鏡頭采用了當時流行的鍍膜技術,鍍層色澤呈琥珀色,調焦范圍0.8~10~∞(米)。單從技術指標上看,這種鏡頭和大多數普及型旁軸相機相比,幾乎毫無優勢(圖13),f/2.8口徑的標準鏡頭是大多數135型(固定鏡頭)旁軸相機的一般配備。而單反的優勢在于使用同一鏡頭完成取景和拍攝,更換不同焦距鏡頭也就成為單反的主要特征。為此,瑪米亞公司專門為這款相機配置了廣角和增焦兩枚附加鏡(圖14),可以像濾色鏡一樣擰到鏡頭上(圖15),從而改變鏡頭的原有焦距。廣角附加鏡可以將視角擴展為163°,約等效于35毫米鏡頭(圖16);而增焦附加鏡則能將視角收縮到38°,約等效于62毫米鏡頭(圖17)。這樣,就大大拓寬了528TL相機的使用范圍,拉開了該機與普通旁軸相機的檔次。不過,雖然兩枚附加鏡均標注Mamiya/Sekor字樣,但有資料顯示,該附加鏡出自威達(Vivitar)在日本的生產廠家,而威達善于生產這類附加鏡。從實拍情況來看,使用附加鏡后對像質的影響并不顯著。
瑪米亞528TL相機基本上是面向低端市場的機型,主要滿足那些不愿意花很多錢但又想使用單反產品的用戶。所以,一些指標設計得不是很高,比如相機使用了較小的五棱鏡,一來取景范圍受到影響,二來取景器亮度明顯不足;相機還省去了自拍和多次曝光以及景深預測功能,也沒有測光開關繼而導致測光表經常處于長時間工作狀態。好在相機保留了一些當時被認為較新的技術,像熱靴插座(圖18),計數裝置也采用了時髦的窗式自動復位計數器(圖19),還有一撳式倒片鈕(圖20)、30°輸片預備角、快門線接口等。該機使用一枚AG13/A76汞極電池和獨立后蓋鎖(圖21),全金屬機身,重約650克。事實上,528TL相機由于在當時屬于重量輕和操作簡便類型的機種,受到不少女性用戶和兒童的歡迎,以至于有人將該機歸類為單反中的坤機或兒童機。
由于歷史上固定鏡頭的135單反相機的品種有限且產量相對較小,同時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設計思想和產品特征。因此,盡管廠家當時將它作為價格親和的單反相機推向市場,但現在已經成為相機收藏者們覓取的目標,其收藏價值已遠遠高于那些產量較大的中高檔單反產品。舊貨市場上作為二次商品的瑪米亞528TL相機,眼下還受到相機愛好者、膠片級發燒友和懷舊攝影玩家的喜愛,甚至在相關網站里出現了不少瑪米亞528TL拍攝的照片。由此也可以看出,小眾相機文化在今天網絡時代的作用下正在異軍突起,它和名牌相機文化如徠卡、哈蘇,以及大眾相機文化如佳能、尼康等形成三足之勢,已逐漸成為相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