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小學教學的低效現象產生的原因,針對低效現象,聯系“學習什么”“如何學習”這兩個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來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為了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應當在“學習什么”這個問題上高度重視數學教學應有的隱性功能;應當在“如何學習”這個問題上高度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數學學習內容合理的呈現方式;應當深入思考“如何呈現”,以真正做到重視并有效利用時間。另外,數學教師要努力學好現代教育技術,積極地、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進一步優化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方式和時機。
關鍵詞:小學教學;數學;低效現象;矯正
一、小學數學教學低效現象分析
數學課堂教學作為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之一,理應以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作為其自身存在的現實根據和內在價值,因此重視并認真透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低效現象”顯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研員,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近期考察和自己二十年的教學體驗,發現不少數學教師雖然講得精彩,但學生反映收獲小。這些數學教師在課前能認真設計教案,教學任務完成后認為學生應當不會再有什么問題。可課后對學生作業的剖析卻表明,學生做題時還是找不到思路,遇到不同題型常常是無從下手。
有的教師喜歡把程序地完成教案講解作為目標,而沒有真正考慮學生數學學習目標的達成與落實,數學課堂教學中知識、技能目標落實的不好,不少應該明確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目標變得有所缺失或者含糊不清,有些數學課堂教學中過程、方法目標常常游離于數學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游離于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和數學課堂教學任務之外,從而使教學過程事倍功半。
課堂教學內容則表現為有些數學教師課堂教學中常常為了情境化而設置數學教學情境,或者牽強附會地聯系一些實際,結果是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與靈活運用。學生教學過程中數學情感和數學思維并沒有真正被激活。
對于數學教輔材料的使用缺乏思考和分析,數學作業布置缺乏分層,數學作業取材簡單現成,只是直接拿現成的數學習題集來布置,企圖以簡單的數量積累,來完成數學知識學習。
當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現象的產生不僅僅只在于教師。但是面對孩子,我們還是要先從自身分析,尋找對策。
二、低效現象的矯正對策
針對上述的一些“低效現象”,聯系“學習什么”“如何學習” 這兩個問題提出以下六條研究意向來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1)通過聽課調查分析“低效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合理的方法解決,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2)教學目標應該如何定位?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的廣度、深度、難度;(3)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合理的數學活動,進行有效學習;(4)教師的練習設計與現成教輔的關系;(5)學困生也要在數學課上得到快樂;(6)合理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展開教學。
巴班斯基(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認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作用而組織的控制。”其中有兩個最為重要的標準:一是效果,二是時間。效果是以限定的時間標準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通過合理的組織教學過程得到最大教學效果,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僅是知識,還有能力,更要使情感與態度得到提高和發展。
1.應當在“學習什么”這個問題上高度重視數學教學應有的隱性功能
通過挖掘數學知識本身存在的魅力,把數學知識之間的數量關系,嚴密的邏輯關系變成快樂的數學游戲和訓練思維的體操來吸引學生,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會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利用數學自身存在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組織好的數學活動,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效率。
數學的魅力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數學的魅力處處都有,比如,“七巧板”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智力拼圖游戲,被西方稱為“東方魔板”。兒童玩七巧板的過程,既是益智活動過程,又是數學對象的審美過程和美的創造過程,且很容易在此游戲過程中獲得學習數學最初步的感性經驗。再比如蜂房,就是典型例子。從正面看,蜂巢由一些正六邊形組成,每個內角都是120°。整齊的排列已令人驚奇,更有趣的是底部,由三個全等菱形拼起來,而整個蜂巢就是由兩排這樣的蜂房,底部與底部相嵌接而構成。不僅牢固美觀,而且最省材料。18世紀初,法國馬拉爾琪測量,發現所有蜂房底部菱形的一個鈍角都是109°28',另一個銳角都是其補角,即70°32';后來數學家們經過多次極值計算,發現最省材料的角度正是是109°28'和70°32'。
因此,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方法與理論中的美,才能激發熱情,產生興趣。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意志品質,形成主動學習的學習機制。才能改變學生對數學枯燥乏味之感,改變學生認為數學高高在上而敬而遠之的想法。
2.應當在“如何學習”這個問題上高度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數學學習內容合理的呈現方式
改進數學問題的情境性、開放性,引導學生學會發展自己的數學假設與結論,通過自身的數學思維過程,學會數學學習。引導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地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效率。
學生的主體性形成并表現于數學活動過程之中,只有引導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才能內化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高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因此,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怎么去學,引導學生怎么去思考,引導學生怎么去“動手做”數學,通過必要的點撥,讓學生掌握開啟數學問題的鑰匙,調動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數學活動。
3.應當深入思考“如何呈現”,以真正做到重視并有效利用時間
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全身心、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不僅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在學生數學知識迅速“吸收”的速度和基本技能“熟練”化的程度等方面,而且讓效率體現在學生的精神、意識、認知結構、理解與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用全面性、發展性、長效性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觀指導數學教學的實踐。要求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恰當地引導學生主動思維、獨立思維,強調學生數學活動的高參與度和高發展度的統一,要求教師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必要的“控制”與“平衡”策略,優化教學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協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數學教師要努力學好現代教育技術,積極地、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進一步優化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方式和時機。
參考文獻:
[1]韓雙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J].教育教學論壇,2011.
[2]周俊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考試周刊,2011.
[3]黃亦琴.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比較學習[J].江蘇教育研究,2011.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