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基”工程的實施,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教育事業蓬勃向前發展,學生們刻苦學習的同時,也存在著中學生厭學的現象,不容忽視。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以下幾方面導致的。
一、社會原因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使各種不同知識層次、不同技能的人,都有事可干,有錢可掙,衣食無憂。而有些職業,就當前情形來看,不論打工者的文化水平高低,只要有力氣或能做手腳活的人,便可勝任。在農民工找工作比較容易、而許多從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就使一部分家長,特別是農村、文化層次較低的家長,降低了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他們認為孩子學與不學是一回事。
二、家庭教育原因
農村家庭,通常是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在家撫養、教育孫子孫女。許多老年人沒有文化或識字較少,他們當中部分人觀念落后,教育方法過時。對待孩子疼愛有加,放縱有余。知識方面不能對孩子有所輔導,課外書之類不知道引導孩子買來閱讀,有個別人卻認為該讀的書都學不好,還買這些無關緊要的書干啥?何況一本書幾元、十幾元、幾十元不等,比零食貴多了。上了中學,孩子迷戀上網吧,同學過生日互贈禮品,有的甚至在餐館大擺“宴席”,買手機、交話費等諸多開銷,又使他們變著法兒向爺爺奶奶要錢。孩子發展到這種地步,怎能不厭學呢?
對于一些住校生來說,平時一周五天,整天與書打交道,難免有此疲憊;老師管著,也覺不爽。好不容易挨到周末,滿心希望休息一下,喘口氣兒,可回到家中,父母又嘮叨讓看書、學習,物極必反,壓力過大,必然厭學!與此相反,個別家長卻認為孩子調皮了,長大才有出息,所以從小慣著孩子,孩子有了什么事情,老師與家長交換意見,家長滿不在乎,學習差了不管,表現不好認為正常。家庭教育無方,致使孩子學習下降,厭惡學習,恐懼書本,反感老師。
三、學校、教師原因
素質教育重能力,不重成績,但教育質量的高低該如何評價?當前,由于新的教育評價體系還未完善,大概又因為“慣性”使然,學校和老師有意無意地仍用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考分的重壓下,痛苦呻吟,樂學變為苦學,苦不堪言,無法承受,發展至厭學!
四、自身原因
當今中學生,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經受磨煉少,造成他們意志力薄弱。到了中學,課程增加,學習上的困難增多,而意志力又不夠,在通過努力而學習成效不明顯的情況下,有些同學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走向厭學。
中學生出現的厭學現象很多,諸如對老師和家長的管教置之不理,逃學,進網吧,找借口到校外“看病就醫”,其實是去逛大街到野外觀光游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商量對策,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采取一些行為之有效的方法,如召開家長培訓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知識傳授與趣味性的結合,教學研究機構、學校、老師針對每一學科的性質特點研究出較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等,這樣才有可能使厭學狀況得到好轉。
(作者單位 青海省海晏縣金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