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如何理解與實施這一點,我想首先需要我們科學(常識)教師轉變傳統的學生觀,徹底拋棄“授受式”的傳統教學,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下面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精心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地從環境中吸收的,不是預先在兒童頭腦中形成,并隨著兒童的成熟隨時出現的,而是由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他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構建的。
對于學生來說,讓他們在課堂盡快地進入角色和探究主題,莫過于通過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根據教學目標,創設一個個生動,而又能讓學生引發探究興趣的情境。比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教師在將馬鈴薯放在裝清水的燒杯之前,問學生“土豆”放進去后會怎樣,學生很自然地會想到有關“沉”“浮”的問題,當土豆放入清水中下沉時,會激發學生想到“當物體比它同體積的水要重時,物體下沉,”而最后當教師對其稍施“魔法”之后,(放入事先準備好的一燒杯鹽水時),學生驚奇地觀察到土豆在水中浮起來了,學生沸騰了,到底老師施了什么“魔法”,是土豆發生了變化?還是燒杯中的水發生了變化?水中到底加了什么物質呢?……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系列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無數個問號。下面,不用老師過多的引導,學生就會提出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二、及時調整進度,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生物學家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具有天生的探究本能,但由于人類具有獨特的基因潛能基礎,使人類能夠突破和超越自身天生的探究本能,而且有更為卓越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說,兒童的問題產生的根源正是來源于他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內驅力。因此,探究作為一種本能,并不是一種從無到有要去學習的事物——他們無需學習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探究內部的結構,如何表達他們的發現,他們是天生的“討厭的”提問者、“可氣的”拆卸者、“可惡的”的破壞者、“可恨的”涂畫者和“煩人的”嚷嚷者。我們在學步時代就開始了對大人的無休止提問,正是這種提問使我們漸漸懂得了什么叫樹、什么叫床,什么叫讀書等一些基本的東西。我們也曾經問過:“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參天大樹?”“植物是不是吃泥土長大的?”等問題。但這種寶貴的問題意識往往會由于成人的介入而被打斷、改變,甚至壓抑了,而反過來需要我們的科學教育去培養。一般來說,現在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還會布置諸如“教學進度”之類的教學計劃來指導教師按進度上課。其實,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多給學生留一些自由探究的時間。規定的教學內容是必須要完成的,但不能光圍繞這些“太陽”公轉,還要給學生自轉的時間,才能保護他們稚嫩的探究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探究也是有價值的,他們的聲音,老師也在同教材一樣認真對待,認真傾聽著。這時候,孩子們會多么快樂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并抓住這樣的教育契機,教師應該有權隨時調整教學計劃,與學生一起,通過觀察、實驗或查找資料的方式,共同探討一些孩子們臨時產生的“十萬個為什么?”
三、積極評價學生,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并且要面向全體學生。這就意味著科學教學要把科學學習的機會平等地提供給每個學生,使他們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并且要通過健全的科學評價機制對每一個學生的科學學習進行評價,關注每個孩子提出的每個問題。這需要我們的科學教師有極大的耐心,廣博的科學修養和科學知識儲備。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需要進行觀察,需要發現并提出問題,需要通過多鐘渠道了解人們對所提問題的研究程度,若將科學探究過程濃縮,則可以概括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訂計劃—搜集整理信息—思維加工作出解釋—表達陳述”。
在上述六個環節中,第一、二兩個環節的評價直接影響到后四個環節,這時的評價起到了保護和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作用,教師可評價學生觀察是否全面、準確,思考是否“合理”,表達是否恰當,提問是否大膽、有創意、有價值等。但要遵循以鼓勵性的積極評價和過程性的發展評價為主,注意評價語言的表達,充分尊重不同的聲音,允許他們有不同的看法和問題。總之,科學課程的評價主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察言觀色”,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的情緒變化、學習表現等,以調整教學策略。
四、注重家庭教育,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很大程度上講,家長是否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是學生問題意識能夠得以順利地生根、發芽、成長的關鍵。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大部分的家長有能力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但當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家長的反應又會去想方設法回避它,這就需要家庭和學校互相配合,來正確地引導他們,不厭其煩地解釋某些問題的不可知性和無法探究性。例如一些關于宇宙和人的本原問題:人從哪里來?宇宙從哪里來?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之類的問題。引導得好,可以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引導得不好,可能會使學生喪失提出問題的勇氣,失去探究的興趣和信心。所以說,家庭和學校的配合是研究保護孩子稚嫩的問題意識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一些簡單的方法所能達到的,它需要我們科學(常識)教師轉變觀念,需要我們的社會創造條件,需要現行評價機制的改變,也需要家庭和學校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但是我們應該充分地、完全地、真正地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有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