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輪實施新課改的物理教學工作者,在三年多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很多的體會,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教師和學生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通過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同時,讓學生獲得體驗,形成意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一、“重過程”的原因
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征該學科的探究結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什么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么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二者有機結合才能體現一門學科的整體內涵和思想。
從教學角度來講,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比如在講授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一系列推論時,課堂上,我讓學生經歷每個結論的推導過程,自己推導,自己得出結論,學生理解深刻,易于掌握且靈活應用。其中一班的一位同學推導“經過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時間之比”時用了一種我們老師也很少用的方法,當他在講臺上把他的方法講給別的同學時,同學們給他投以熱烈的掌聲。其實只要老師引導得法,每節課都會有驚喜發生,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所以,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會一無所獲,這也是我們老師的困惑,因為家長、學校、社會向老師要的是升學率。例如在講《怎樣求合力》時,我讓兩個同學進行實驗探究,記錄數據,其他同學作圖探究他們兩人測量的結果,雖說學生不可能探究出結果,但在引導學生作圖時,大多數學生在發感慨:“哦,真的是這樣的!”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二、如何“重過程”
下面就新舊教材中兩個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對比,看看新教材中是如何“重過程”的。
例: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研究
舊教材: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一般規律學習的特zweToIUs4FwNkGurkC9uoA==例,從一般到特殊,教材介紹了自由落體運動。在自由落體運動這節課中,伽利略對落體運動的研究教材中只有很小的自然段,且舉了一個眾人皆知的例子:兩個小球同時落地。
新教材:編排為獨立的一節,內容從小石頭詰難大哲學家(學生知道了什么是“佯謬”這個哲學觀點,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面)、撥開阻力的迷霧、伽利略的探究之路直至超越伽利略的學習,學生領悟了伽利略在當時的實驗設備的條件下,如何提出問題,如何突破困難,并最后獲得成功的全過程,領悟了其科學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重過程”與高考是否矛盾
新課程重視過程,但高考是按答題結果來評分的,這是否與高考矛盾?我認為:
1.獨立思考是學生自主解題的基本條件,學生在新課程中養成的自主學習能力為自主解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重過程”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高考的成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有利于消除思維定式而防止審題時的粗心,新課程中對具體問題逐步探究的過程,易于養成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
3.注重探究過程上的實效性,不能流于形式,需要老師在每節課前精心地準備教學過程,且在課堂上恰當的引導。
四、“重過程”實施難的原因
我在三年多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多方面的困難:
1.“解題是為了得到結果”所形成的思維定式。記憶猶新的,剛開學不久,給學生分析一個選擇題,題的答案有爭議,不同的人所持觀點不一樣,也就是說他們所認為的正確答案不一樣,我還正在分析,一班一個同學聲音洪亮地打斷我的話:老師,這個選項到底對還是不對?我開玩笑地說:你認為對就是對了。學生問:那考試時怎么答呢?“正確答案是哪個”,學生真正關心的是這個,而不是分析的過程。
2.教師對相關的“過程”并不十分熟悉。雖說已有三年多的教學經歷,但是新課程的教學還在摸索和學習中。
以上是我在新課改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認識,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作者單位 陜西省興平西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