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育具有創造之本型,數學是人類自由的創造物”明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數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數學教育的過程,其本質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新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設問、創設并依托良好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事關創新意識的激發與培養。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問”出學生創新的意識呢?試著從引入新知——誘問、探索知識——連問、應用知識——多問三個環節進行闡述。
關鍵詞:問;問題;創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可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生命之源泉。而思維起源于問題,在有問題的情境中學習,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目前學生普遍的學習情況是:只學習如何回答問題。事實上,學會提出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不但能產生思維的動力,而且還決定思維發展的方向和性質。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問學問,要學必須要問。“問”是開路先鋒,“問”是深耕之犁。學生能提問,這是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問”的文章,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使課堂出現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進而迸發創新的火花。
一、引入新知——誘問,激發求知欲望
在引入新知時,巧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必須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已經被啟動,問題的意識越強烈,思維就越活躍、越深刻。同時,又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師生搶答比賽。讓學生任意列舉一些數,大家一起來判斷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看誰答得又對又快。每次搶答的結果,總是老師答得又對又快。好奇心迫使學生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老師,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這樣的一問,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去尋找、去探索知識規律,而創新活動就是由這一質疑提問開始的。
二、探索知識——連問,培養創新意識
在知識的探索過程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連續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我教學《年月日》一課時,設計這樣的問題:(1)一年有幾個月?(2)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3)你發現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研究自己帶的年歷卡。不一會兒,同學A舉手說:“老師,我發現一年有12個月,不是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的,有的月份天數是31天,有的是30天,還有的是28天。”同學B舉手補充:“老師,我發現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每月都是31天的,四、六、九、十一每月都是30天,有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卻是29天。”這時,同學們頭腦里都充滿了一個疑問,而且很快同學C舉手提問了:“老師,為什么有的二月份是28天,有的卻是29天呢?”學生C剛一說完,全班同學都說:“對啊,為什么呢?”這時,我并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再問:“同學們,想知道答案嗎?那么,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將會怎么做呢?”學生們的思維被啟動了,學生D舉手了:“老師,我想翻開書就可以找到答案了。”(上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把書合起來。)學生E又舉手了:“老師,除了看書以外,我想可以從年歷卡上找答案。”教師不發表意見,而是鼓勵他走上講臺上講講他的見解,他邊說邊寫:“我發現2004年二月份是29天,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二月份都是28天,到了2008年二月份又是29天,而2009年二月份又是28天,由此我發現經過四年出現了二月份有3個28天,1個29天。所以可以從年歷卡上找到答案。”這個同學一說完,全班學生就鼓起了掌。我摸著他的頭高興地說:“你的材料準備得非常豐富,你的觀察非常仔細,你的方法很好。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希望你以后能讓大家多一些機會聽一聽你的見解。”于是同學們受到了啟發,也積極地尋找答案。不久,有的學生想到:“老師,從年份上看,我發現2004年、2008年的年份分別除以4沒有余數,它的二月份是29天,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的年份除以4是有余數的,它的二月份是28天。”一個“我發現”把學生們的思維激發起來了,一個個不同的方法也被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找出來了,而且都是他們自己找出來的,全部都是學生們的創新之作。如果每個教師都這樣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自主發展,這樣的結果,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應用知識——多問,激發創新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設計問題,溝通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是很有必要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踐問題帶進課堂來,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在解決問題中鼓勵學生相互問或者自問,多提出不同的疑問,激發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后,同學們碰到這樣一題:“一條人行道長20米,寬4米,用面積是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磚鋪地,需要這樣的水泥磚多少塊?”教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要求需要多少塊這樣的水泥磚,需要知道什么條件?你會怎樣解答呢?”一下子,同學們都積極動腦思考了。不一會兒,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想到了,用20×4先求出人行道的面積,再用80÷25求出需要多少塊水泥磚。”剛一說完,有同學就立即舉手:“80÷25是有余數的,這怎么行?”馬上有同學反駁:“有余數的結果就一定錯嗎?”又一位同學說:“會不會當中出現問題了?”這一問,又引起了學生們的一陣沉默與思考。突然聽到一個飽含驚喜的聲音:“老師,我想到了,我發現20×4=80(平方米),用80平方米除以25平方分米,單位不同,要化單位。把80平方米化成8000平方分米,再用8000除以25,得到320塊這樣的水泥磚。”掌聲響起來了,這是學生們發自內心的鼓勵,教師也及時地表揚了這個最細心的發現:“‘單位不同,要化單位。’多么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這樣的發現。”學生們受到鼓舞,都不約而同地請戰:“老師,再出一題,我們也試試。”這樣同學們求知、求新、求獨特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了,而這正是創新的動力,創新的開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明確指出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面對當今社會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迫切需要的是造就一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而培養人才的關鍵是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使命,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讓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重視一個“問”字,“問”出課堂的精彩,更“問”出學生創新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愛華.黃愛華與活的數學課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2]邱學華.嘗試教學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黃正平.小學養成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肖川.名師作業設計經驗:數學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衢州市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