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簡介】結婚,這一社會現象的概念已經比我們預期的要早得多地出現在幼兒可以體驗到的生活中。老師作為一個旁觀者經常會聽到“我和×××要結婚的”或“×××是我的老公(老婆)”等等。幼教工作者不應該完全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要積極地面對,以恰當的方式和措辭來和幼兒討論有關結婚的內容。
【設計思路】對幼兒來說,結婚應該是屬于成人世界的,他們難以接觸到這個概念的較為深入、本質的層面。幼兒對結婚這一概念(現象)有認識嗎?認識到何種程度?比如,除了什么是結婚,對結婚的年齡、結婚雙方的性別、婚姻中的倫理等有沒有認識,認識到何種程度?幼兒對結婚的認識從何而來,有何特點,又有什么樣的教育意義?帶著這些問題,老師針對大班幼兒設計了一次談話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談話反映幼兒對結婚的初步認識,并幫助幼兒形成對結婚的樸素理解。
2.能理解婚禮只是結婚的一個表現形式,兩者有區別。
3.能在大家面前用完整的語言闡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婚禮進行曲》音樂磁帶;婚禮現場影片片段。
2.婚禮用品:喜字、紅心、嬰兒玩偶。
3.提問字卡:黑板
【活動過程】一、播放《婚禮進行曲》引出談話主題
老師:今天老師想和小朋友們聊聊天,聊什么呢?請大家先聽一段音樂。(播放婚禮進行曲)
提問:這是什么音樂?在哪聽過?
二、出示主題字卡:結婚,進入談話主題
1.出示談話字卡:什么是結婚?
(1)當有幼兒說出婚禮場面時,老師可以出示中西式婚禮中新郎新娘玩偶,請幼兒觀察并回憶:自己見過的新郎新娘是什么樣子的?
(隨機教育:請幼兒根據已有記憶比較中西式婚禮的不同之處,老師可適當提醒幼兒:婚禮場地、服裝等有何不同)
(2)請幼兒回憶見過的婚禮場面,老師配合幼兒擺出一些婚禮用品,讓幼兒說說它們的用途。
小結:幼兒在聽到“什么是結婚”這樣的問題時,腦海里馬上浮現出婚禮場面的種種景象,“結婚就是要有個新娘子還有新郎;結婚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永遠不分開,還要生小孩;結婚,是要放鞭炮、可以吃糖、又可以玩氣球……”
2.出示談話字卡:結婚的人數
提問:三個人可以結婚嗎?為什么三個人不行?
一定要兩個人么?一個人不行嗎?
小結:幼兒基本能認識到結婚是兩個人的事,而不是三個人一起結婚,或者一個人就能結婚。
3.出示談話字卡:結婚雙方的年齡
(1)結婚的最小年齡
提問:要長多大才可以結婚呢?
像小朋友這么大可以嗎?為什么不可以?
長到幾歲才可以結婚呢?
(指著男女小朋友)你們都是大班小朋友了,可以結婚嗎?
(2)雙方的年齡差距
提問:一個老爺爺和一個小姑娘能結婚嗎?
一個70歲的老奶奶和一個20歲的小伙子能結婚嗎?
老師和男小朋友能結婚嗎?
兩個人差多少歲可以結婚呢?
小結:幼兒能認識到小孩子不能結婚,要等到長大后、到某一年齡以上才能結婚。在他們看來,結婚雙方的年齡差距不能太大,一個老的和一個年輕的不能結婚。
4.出示談話字卡:和誰結婚
提問:結過婚的人還能再結婚嗎?
爸爸再去和別的阿姨結婚可以嗎?
媽媽和舅舅能結婚嗎?
哥哥和妹妹能結婚嗎?
小結:幼兒還認識不到婚姻中的“倫理”問題,他們更多地將倫理問題轉化成年齡問題、是否“重婚”的問題(如“爸爸已經和媽媽結婚了”)。
5.出示談話字卡:結婚以后
(1)請幼兒觀看動畫片中公主和王子結婚的片段
提問:結婚以后還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幼兒提到生小孩,老師出示嬰兒玩偶,讓幼兒示范怎樣抱孩子,怎樣給孩子喂奶)
小結:幼兒能認識到結婚后雙方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結婚后要生小孩,媽媽照顧孩子,爸爸上班掙錢,似乎較多地受父母在家庭中所承擔的角色的影響。
6.老師小結談話內容
“今天我和小朋友們聊天很高興,通過聊天,大家告訴我,我知道了,結婚就是一個長大了的男的和一個長大了的女的,他們年齡差不多,彼此喜歡對方,要永遠在一起了,他們生寶寶,并且照顧寶寶。”
7.延伸活動:命題畫《我的婚禮》或《我見過的婚禮》
【教學反思】幼兒對類似結婚這樣的發生在他們生活周圍的社會現象是有所認識的,這些認識通常會比成人所想象的要來得豐富、深入。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早熟”等加以判斷,而更應看到幼兒學習的特點,即社會建構。幼兒不僅在與他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建構著知識與技能,能力與方法,也建構著態度與情感。類似“結婚”這樣的內容也可以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內容。既然這些內容在深深地影響著幼兒,占據著他們的心理,幼兒教育工作者就不應該完全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要積極地面對。當然,選擇什么樣的角度切入,期望通過這樣的教育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是值得討論的。
參考文獻:
鄢超云,皇甫敏化.關于結婚.學前教育,2006(5).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油田公司準東采油廠文體中心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