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路凱歌的三株集團到躊躇滿志的順馳地產,一個頗有深意的現象是:越是看似精密獨特的商業模式,往往越會產生最終打倒企業的反噬力。
一個尷尬的現實卻是,中國的商業模式信徒們,迷戀模式,依賴模式,但從本質上對模式并不尊重。反映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上,并非遵循商業模式本身的規律法則,而是盡一切可能地通過模式的設計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讓商業模式為我所用。
然而,每個人都逃不過為自己的作為埋單。任何算計模式者,必將受到模式狠狠的報復。
PPG:生于模式,死于模式
無論是制造業還是互聯網行業,PPG都曾經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榜樣。
作為一家銷售襯衫的企業,PPG當年的模式是:不用投資建制造廠,將生產、物流環節都外包出去,僅保留設計、質量監控和直銷的功能;不開設任何一家門店,只通過郵購目錄和網絡直銷襯衫。
這種典型的輕資產運作,產生的是強大的價格競爭力。當一件原價300元的襯衫只賣150元時,在最輝煌的年代里,PPG的襯衫的出貨量每天超過1萬件,其業績足以抗衡銷售門店達兩千多家的龍頭老大雅戈爾。
然而僅僅五年時間,PPG便在業內銷聲匿跡。壓倒這個帶著光環的企業的,正是其當初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
生產外包的形式與低價的策劃,使PPG始終未能找到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案,終端市場上一直對PPG襯衫的質量怨聲載道。為了平息市場的非議,PPG不得不通過大量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重建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這又直接削弱了低價所帶來的有限的利潤。當消費者的注意力從“買模式”轉到“買產品”時,PPG就注定被自己依賴的商業模式打敗。
點評:商業模式的各種構成要素中,創造價值才是真正的基礎與核心。PPG在模式上過度注重價格優勢,而忽略了產品質量,失去了核心價值的商業模式必然為市場所拋棄。
比亞迪:成本至上的代價
在最近一年時間里,比亞迪深陷一連串的危機:經銷商退網、銷售高管離職、大規模裁員、利潤銷量和股價齊降、央視曝光“氣囊門”……
比亞迪模式在于:通過逆向開發,低成本推出新產品,然后通過垂直整合產業鏈獲得產品在制造環節的成本優勢,最后通過市場銷量的高速擴張實現規模化收益。正因如此,在比亞迪的經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不惜一切代價實現銷量上的快速擴張。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除了瘋狂向經銷商壓貨,比亞迪為改善自身的現金流,還推行中國汽車界最特立獨行的向經銷商返點方式——以同價值的現車返點給經銷商而不是現金。這種做法不僅加劇了本已告急的庫存指數,繃緊了經銷商的現金流,更讓區域經銷商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而一直堅持“逆向開發”新產品的策略,本質卻是模仿與抄襲。由于推出的每款產品都有較重的山寨痕跡,使比亞迪的品牌美譽度和溢價能力低于大多數自主品牌。為獲得成本優勢而自造零件,失去的卻是對品質的控制。
王傳福曾將比亞迪的模式總結為,蔑視既有規則并打破一切規則。正是這種著眼于利潤的對規則的無視,最終使得比亞迪商業模式中的種種弊端集中爆發。
點評:渠道體系與資金鏈,是商業模式的報復最常作用的兩個方面。而其可怕的反噬力在于,企業危機爆發的源頭,往往正是其賴以成功的最重要的競爭力。過于依賴模式,已經讓中國企業如此脆弱。一旦模式上的任何環節出了問題,危機馬上呈崩盤之態。
迅雷:原罪的懲罰
在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上市的熱潮中,2011年10月,迅雷卻被資本市場拒之門外。
盡管受外界環境的種種影響,然而業內普遍認為,迅雷此次IPO的失敗,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P2P商業模式。P2P(即點對點)下載,是迅雷賴以起家的商業模式,由于存在著知識產權的問題,這一模式在得到廣泛應用的同時,卻也一直在法律與道德的層面受到質疑。
雖然迅雷一直希望通過視頻網站的轉型將自己重新包裝,但這種帶有原罪的商業模式走向資本市場,卻并不為美國的投資者所認可,法律風險使得迅雷此次IPO鎩羽而歸。
點評:就在IPO前夕,迅雷還遭遇7家港臺大唱片公司的起訴。對于版權的侵犯,一直是迅雷商業模式中與生俱來的原罪。
2011年10月,中國電商乃至傳統渠道最具轟動效應的新聞,便是淘寶商城暴動事件。因不滿淘寶大幅度提升收費門檻,淘寶商城的中小賣家以圍攻大賣家的形式與淘寶展開對抗。賣家的行為固然屬于非理性,然而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卻是,淘寶的發展史上,每一次收費方案的出臺,都會引起賣家的強烈反抗。
作為一家電子商務運營,通過合法經營為自己創造利潤原本無可厚非,為何到了淘寶這里每次都要面對爭議和抵抗?
拋開利益雙方的種種訴求,矛盾的根本原因,或許正是當年淘寶得以擊敗eBay,坐上國內電商頭把交椅的免費模式。既然用免費模式鎖定用戶,每一次將收費提上日程,無異于一次對自己商業模式的否定。商業模式的調整與轉型中,矛盾的爆發原是必然。
成也模式,敗也模式。就連在國內一時無兩的淘寶,都逃不開這種商業模式反噬的泥潭。
如果說這種報復的實質,是商業模式本身的風險,那么能夠賴以抵御風險的,只能是有獨立生命力的產品,企業對于企業的把握與調整能力,經營管理中的控制力。而這些,在重模式輕產品,重設計輕執行的模式危局中,恰是中國企業所稀缺的。
模式不是商業的全部
中國企業對商業模式的依賴有多重?
沒有技術的優勢,靠商業模式來彌補;沒有資金的保障,靠商業模式來解決;沒有銷售渠道,靠商業模式來建立;沒有優質的產品,靠商業模式來實現利潤……商業模式就像一塊大號的創可貼,被中國企業貼在自己每一個弱點上。
正是這種對商業模式的過度迷戀與依賴,讓中國的企業變得如此脆弱。一場廠商關系的矛盾,一次質量問題,一輪市場競爭,一個政策的變化,一項成本變動,甚至是一條微博的轉發,都足以由于對商業模式的影響,使企業陷入崩盤之境。剝下了模式的外衣,原來光鮮明艷的企業,變得如此單薄與貧窮。
商業模式本應是最靈活而強大的競爭力。然而,正是因為企業將太多的責任加諸于模式之上,使得模式如同一輛不堪重負的列車,狂奔于固定的軌道,卻隨時有脫軌的風險。
商業步入模式競爭的時代固然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模式決定成敗的前提是:必須使自己具備一定的內在當量。商業模式只是一種實現商業價值的方法論,如同體育訓練,如果沒有艱辛而扎實的投入,再科學的訓練方法都只是空談。
除了商業模式,企業還應擁有什么?一個毫無疑問的簡單事實是:若企業的生命力都在于商業模式,產品或服務離開原有的模式便無法生存,這無疑是一種畸形的發展形態。
商